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创新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中心城市,长春在对未来5~10年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作出新谋划的同时,如何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规划好、切实发展好,是地方政府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浙江省竹林资源丰富、竹产业产能结构欠合理、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现状,遵循"调结构、拓市场、求高效、创品牌"的产业发展思想,对今后竹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进行总体布局,涉及竹资源培育、竹产品加工产业、竹资源生态旅游和竹文化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总体思路等。  相似文献   

3.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要想实现自身发展必须转变观念,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以产学合作理念推进产业人才培养,跟上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师资与产业转型对接,打造人才培养水平"升级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18,(2):20-23
全方位剖析了亳州中药集群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从中药材种植面积、产业集群规模、中药商贸流通体系及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总结已取得的成绩,指出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创新能力不足、集约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配套服务严重滞后等问题,分析了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品牌、创新、服务平台等升级要素,认为亳州市中药产业集群应以生产加工型企业为主导、"中药+养生+旅游"有机融合、内引和外联相结合为方向,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交易创新的发展道路,并提出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完善中药产业物流体系、延伸中药产业价值链、打造中药产业质量诚信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南康家具产业历经20多年发展历程,已发展成为"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创造了一个产业发展奇迹。但在升级发展过程中,南康家具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人员整体层次偏低的困境,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通过调查研究,以政策文件为指导,结合南康家具产业的实际情况,打造产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南康家具产业人才支撑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于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纵深分析当今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发展近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正>"用工荒"一直都是两会热点话题,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调整步调加快,技术工人的缺乏让"用工荒"的矛盾更为突出。2014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式间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进行了独家专访。李兰告诉记者,在她今年的提案中,重点谏言如何加强培养技工队伍,加速职业教育体系转型发展,推进技工大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一些主要成就,但也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此基础 上提出我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针、目标,并就此提出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建议采取的主要 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研究其与产业升级的关系成为学术界的重点问题之一.安徽省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利用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找到合适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为密切的现代教育类型,其发展的原动力集中体现在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上。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面对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发展趋势,必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积极应对挑战,实现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应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与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步升级;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方向,推进职业院校办学模式转型;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升级;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推进职业教育跨界教学组织建设;保持专业动态调整,提升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度;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1.
汶川经过近三年的地震灾后恢复建设,其旅游业复兴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课题组总结出汶川灾后旅游振兴发展的"三高一统"模式,即高目标引导、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统筹整体推进旅游重建工作,实现以旅游为主导,整体推进交通条件和接待设施升级、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旅游产业关联效应、旅游资源整合和路线打造、民族文化保护和新文化注入、标准规范和品牌树立等重建路径,进而实现了旅游支撑系统改善、特色旅游村寨集镇、旅游带动产业升级、旅游布局科学合理、旅游文化彰显、旅游形象提升等六大突出绩效,最终全面实现灾后旅游产业振兴。"汶川模式"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鹏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5):115-118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发展趋势。目前,贵州旅游业还存在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相关产业不发达、游客结构不合理、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旅游市场秩序较乱等问题。为顺应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促进自身更大的发展,贵州旅游业可以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精品战略实施、旅游市场秩序整顿、旅游品牌的宣传、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国际化的标准的采纳等几个方面来促进本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转型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机遇。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合肥旅游转型的初始条件,探讨了旅游资源、市场状况、旅游产业以及制度因素对合肥旅游转型路径选择的影响,进而提出合肥休闲度假旅游地发展的路径,为合肥休闲度假旅游地以及相关的旅游地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对区域旅游转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在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从业者职业能力不高、高端专业人才缺乏、精准职业教育缺失的现实问题对产业升级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三峡”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完全发挥资源优势。旅游业没有成为支柱产业,不足以带动库区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发展旅游业意义重大。分析了“新三峡”旅游业提挡升级的意义,提出了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对安徽省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衡量旅游业对安徽省国民经济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初步测算安徽省的旅游收入乘数,可明确把握旅游业对安徽省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期间,要想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就必然要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在邢台市划归中原经济区后,通过对邢台市旅游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只有不断发展旅游资源优势、创新拓展旅游模式、打造区域精品旅游、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才能有力的推进邢台市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促进邢台市旅游业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新常态下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PEST分析法对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宏观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发现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拥有较好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但依然还存在农业与旅游业产品融合形式单一、农业旅游产业价值链不完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等问题。在推进河南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农业旅游产品,延伸农业旅游产业链,采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中的技术创新,推进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建设。  相似文献   

19.
特色小镇引入智慧旅游是新时代发展城镇和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双重需求。探索智慧旅游与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内在耦合关系,分析江华瑶族自治县智慧旅游与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着经济基础、信息技术与人才缺失等发展要素的挑战,从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提升产业文化内涵、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究智慧旅游与文化生态小镇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国民旅游背景下,旅游业逐步成为信阳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信阳市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充分分析,为今后信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