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涉及很多文化因素,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学翻译受到包括源语文化语境、译入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语境在内的文化语境的影响,译者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用及文本的理解与阐释这一过程中,无不打上文化语境的烙印,因而作为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译者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文化预设是沉淀于源语及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它不仅制约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文本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而且宏观上也影响着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Nord提出了翻译功能为主导的文本分析模式,预设性分析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基于Nord关于文本功能,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不同所产生的问题的论述,结合文化预设的例子,讨论分析Nord提出的文献式翻译和工具式翻译对文化预设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玉萍 《海外英语》2012,(9):162-164
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对文化概念理解的不同,译者的主体文化认知也存在与目的语文化的客观地位相符或者不相符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和格丽特·阿曼的"文化"概念提供了研究的切入点,而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和近代翻译小说则在实践层面上论证了只有符合横向文化的主体文化认知才能有助于产生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5.
社会文化框架产生于某些社会文化内容,是一框架与另一框架交际中产生的某些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是框架理论的主要内容.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转化语言形式,译者是在自身母语框架和非母语框架之间转换语言,其译文不一定能够激活源语同框架,这将导致翻译的隐性现象产生——即隐含信息的缺失.避免翻译隐性化实现翻译异化,即译者在使用目的语翻译源语时,尽量采用源语的表达方式,使源语的文化框架再现于英语学习者面前,这将积极作用于读者社会文化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也是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宏篇巨作.它以诗化的语言阐释了深奥的道家哲学思想.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东西方学者或译者怀着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角度,面对不同的<道德经>源语文本,以不同的方式来翻译<道德经>,自然产生了风格各异的译本.本文选取<道德经>中两个章节的两个英文译本,主要从源语文本的多样性,译者间存在的文化、思维差异及其主体性发挥三个方面分析不同译本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7.
匡洁 《文教资料》2009,(16):34-36
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要真正把源语翻译为目的语,译者除了要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外,还要很好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在比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目的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映.本文以汉语和德语互译为例,论述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如何应对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受源语文本的类型、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相对地位、翻译主体对源语文本的态度、翻译主体自身的文化态度、翻译主体的翻译目的以及译语读者的要求和层次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唐诗三百首的译者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在进行隐喻文本的翻译时往往具有解喻者和施喻者双重身份。前者是指,译者在接触源语文本的隐喻时,需要经过自身经验映射和隐喻主体自洽这两个过程,对隐喻进行解读;后者是指,译者将原文隐喻译入目的语之时还需要经过施喻主体自洽,并且从目的语读者作为解喻者的角度出发,使译入的隐喻能够契合读者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11.
近代翻译史的发展呈多元化,推进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与翻译研究的发展,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倡导的文化指向为翻译研究及翻译课程的设计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从教师角色、教材角色、课程内容角色这些方面能够反映出文化学派的研究维度对提高学生的翻译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托马斯·胡德(ThomasHood)的《缝衣曲》(SongoftheShirt)在近代中国的三个译本作比较分析,可以勾画出近代英诗汉译的变化轨迹。从翻译目的来看,马君武强调“新文明之输入”、胡适“不作无关世道之文章”,而刘半农则关注原诗“刻画贫女心理之周至”,体现了近代译者从注重原文社会效果到原文艺术特色的变化;而从翻译方法来看,“豪杰译”到“直译”的变化则体现了近代译者对原作的逐渐尊重。  相似文献   

13.
翻译教师是翻译教学的实践者和主导者.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翻译教学的需求,翻译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实践翻译能力.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学科能力、技术能力和转换能力,要提高这五方面的能力翻译教师不但要更新教育观念,博览群书,更要积极开展翻译实务,接受专业培训  相似文献   

14.
翻译视角中的中式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式英语是影响中国学生汉英翻译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导致的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本文尝试着从翻译角度分析归纳学生练习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5.
骆艳 《文教资料》2005,(20):84-85
影视片名的翻译不仅要符合语言的规范,同时也要具有艺术的魅力。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时常用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如何在此基础上,把这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7.
Translation is a subject which needs to draw on findings and theories of other related subjects in order to develop andformalize its own methods. Stylistics is a borderline subject which has a great deal to offer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a lotof problems emerging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solved by stylistic analysis,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be role ofstylistic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deciding on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or free translation and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ng poems.  相似文献   

18.
陈明霞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26-129
孙致礼和孙易翻译了大量优秀作品,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翻译美学的视角比较他们对《爱玛》的不同翻译,剖析他们在语言、内容和翻译风格等方面所显示出不同的审美取向,对于探寻文学翻译如何忠实原文、如何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谈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翻译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应试成绩。本文从七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翻译时应掌握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商业文本与文学文本有着不同的交际功能,两者的翻译目的也因此而异。翻译中对文化差异的处理必需符合所译文本的功能要求。商业翻译重视译文的可懂性和可接受性,文学翻译则是可懂性与可读性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