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居正主持内阁后 ,于隆庆六年 ( 1572年 )六月十九日受到神宗召见。感激之余 ,张居正当场表示要“竭才尽忠”报效君恩。事后 ,在谢恩疏中他又申明自己的主张 :“方今国家要务 ,惟在遵守祖制 ,不必纷纷更改。”张居正说的是肺腑之言 ,他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什么改革 ,想的只是振兴明朝 ,恢复太祖时的兴盛。他的“遵守祖制”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 ,并全力为此奋斗。但张居正所处的时代与明初已有所不同 ,这就逼迫他制定出了顺应形势的多种措施 ,出现了改革的局面。如仔细分析这些改革措施 ,也不难发现种种脱胎于洪武年间的痕迹。张居正承袭了开…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08,(3):52-52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并不少。但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只能将他跟“一条鞭法”挂钧。张居正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抵不甚了了。本书以老辣的文字描述了张居正一生的事迹,将明代政坛的几次大风波勾勒得有声有色,全方位地再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3.
杨浩 《华章》2012,(31)
张居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历经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担任万历朝的内阁首辅.担任首辅期间,张居正的行政改革使得大明王朝重换生机,对于明史来说张居正的“江陵柄政”作为了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而标榜史册,可见张居正行政改革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居正和艾自修是在明世宗时同时考取进士的。张居正名次靠前,春风得意,而艾自修因为名次靠后,落在背虎榜之列。一次,张居正碰到艾自修,挖苦了他一番,“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相似文献   

5.
还有几个月表弟就要参加高考了,每当和他谈心的时候,他总是说“学习还过得去!”“我比我朋友们强多了!”之类的话。他这些“比上不足、比下有  相似文献   

6.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1525—1582)是明代绝无仅有的政治家。围绕张居正其人及其推行的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已经发表了为数不少的论文和专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主题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充分重视和深入探讨。从严格的观点看来,张居正是一位政治实干家而不是政治理论家,但他的实践不是建立在盲目的内心驱动力之上,而是基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而深邃的认识和思考,这就使他的政治思想获得了特殊价值。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较全面、系统地把握张居正政治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这也有利于理解他上演的那部关于衰落和拯救的戏剧。 一、治乱周期 在对中国历史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张居正提出了循环的自然和社会变迁观念:“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这种说法并无特异之处,是士大夫都能接受的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久远深厚的根源。但是,张居正以此为基点建立起来的“治乱周期”在16世纪中叶的中国却是十分大胆和独特的。他认为:  相似文献   

7.
<正> 明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级腐朽,阶级矛盾尖锐,边患频仍,财政空虚,国家面临着全面危机。隆庆元年,张居正入阁参与政事,继至万历元年,登首辅,揽大政,起衰振隳,举废饬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十年揆席,治绩炳然,使明朝出现了“中外×安,海外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1)的“中兴”局面。张居正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政绩,“爱养人才”是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张居正的人才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正确评价他的改革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小说《张居正》在宏大深厚的历史氛围中塑造了一代名臣张居正的形象,以揭示明代“万历新政”的政治革新及其文化意义。作者以诗性的才情和自具的史才史识还原张居正做人做事的本色,着力于表现他做事的功业和做人的悲剧,这本为一体的二者,在张居正特定性格和命运的演绎中,结果是后者既造就了前者,也毁灭了前者。但它给社会文明带来了永恒的典型性,让人在可歌可泣的历史审美中对自身有一种警醒。  相似文献   

9.
2009年10月12日;CCTV-10《百家讲坛》来了一位新主讲人,他正在讲的是25集《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他把张居正说成是万历皇帝的“班主任”,其俏皮的主讲风格在第一课时便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赢得了一片喝彩声。他就是《百家讲坛》到目前为止最年轻的男主讲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37岁的副教授郦波。  相似文献   

10.
熊召政的《张居正》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一个虚构性的文本来思考关于改革的话题。对于改革家的张居正而言,何以“成于改革,毁于改革”?对于由张居正所推动的这场改革运动来说,又何以“成于张居正,毁于张居正”?这里是否包含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国改革的死结?《张居正》揭示了张居正改革最终未能完成制度性的设计,使体制有一种自我适应和调整的能力,而仅仅依赖于体制内个人的良知与威权,则难免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张桦 《考试》2005,(12)
“67岁开始参加自学考试,73岁拿到自学考试专科文凭,79岁取得自学考试本科文凭”,如今,在河南省社旗县余广安成了名人,大街小巷无人不知。中年人说:“他可是名牌老师,教过我们呢!”年轻人说:“他是我们的忘年交,跟我们一起参加自学考试呢!”青少年说:“爸爸妈妈常说要向余爷爷学习,70多岁还考大学呢!”  相似文献   

12.
明代改革家张居正,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我们曾在荆州、沙市一带对其故址和遗迹进行了调查。据《明史·本传》及其他有关史料所载,张居正系湖北江陵人,后人因而称他为张江陵。但是,他是江陵何处人,史书上缺少记载。《江陵县志》称:“张太师居正宅在东城”,又“张文忠居正墓在城东南三里”,也只谈到他的住宅及墓址所在地,并未说明他是哪里人,属何乡里。调查中,有几种说法:一说张居正是江陵草市镇所属的白湖张家台人;一说是江陵城关人;一说是江陵岑河人或关居口人。其说不一,大抵皆出于传说,并无实据。但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他从寒微中奋起,在万历初年主少国疑之时,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协助小皇帝,推行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改革,使日趋衰败、充满危机的明王朝有了起色。然而在他辉煌人生的背后,却暴露出了他勾结宦官,偏信阿谀奉承、独断专行、任用私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败坏国家制度的一面。本文就是要从这些方面来展示一个历史上真正的张居正。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改革家、政治家张居正去世之后,明神宗于万历十二年四月断然决定对其荆州故宅实施籍没抄家的暴戾举措。在强加给他的种种罪状中,头一项即为“张居正诬蔑亲藩,侵夺王坟府第”。这一罪状,不仅是当时据以判定其“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的诛心之论,同时也给我国史学界留下了一个数百年间争讼不休的话题,迄今仍有人藉此作为指斥张居正贪污枉法,“在反对别人腐败的同时,自己却也在腐败”的口实。然而,若以历史文献和地方史志为依据,并结合实地考察,即可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5.
明王朝以伦理作为其合法性基础。张居正为了顺利实施其改革计划而采取的与李太后、冯保结盟,用人及“夺情”等手段,客观上触犯和践踏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伦理,侵蚀了明王朝的合法性基础。张居正强国富民、稳定王朝统治的改革目标,虽然能获得合法性认可,但他为达致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却不具有合法性。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正是张居正改革的悲剧性所在。  相似文献   

16.
张居正为明代杰出的内阁首辅,在嘉靖、隆庆二朝,他针砭时弊,励志改革,但都未能引起皇帝重视,万历初年,他升任内阁首辅,神宗年幼这一特殊环境给张居正一个施展才略的机会,神宗委大柄于居正,对居正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张居正得以推行改革。但是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遭到明神宗清算,万历新政因此毁于一旦,神宗对张居正改革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万历新政也断送于他手中。  相似文献   

17.
张居正是明中后期最杰出的改革家,他在十年内阁首辅任职期间,所主导的“万历新政”成就斐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用人之道。张居正用人之道所彰显的人才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重用循吏,慎用清流;以才能为圭臬,用人不拘一格;人尽其才,才职相称;检查与考核相结合;整顿学政,培养经世致用之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张居正实行的赋税改革。一、张居正实行赋税改革的社会背景;二、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三、张居正赋税改革的意义及其在中国赋税史上的地位。唐代杨炎作“两税法”.开创了在我国赋税史上“以产为本”代替“人丁为本”的先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在“两税法”的基础上,开始改变了赋役分征的办法,使二者合而为一,产生了“摊丁入亩”的趋势,为清代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变革。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6,(3)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本来十分注重名节。他曾喟然感叹官场的交际太广,费用太滥,诸多贵重礼物不从百姓那里勒索如何取得?如果昧心收受这些馈赠,就如同“以肉驱蝇”,必导致“蝇愈至”。但是,在强大的官场“潜规则”桎梏下,他最后仍然是选择了屈从。  相似文献   

20.
灰太狼想参加羊羊运动会,可是羊羊们都不想让他参加。但碍于和谐森林的口号,他们又不能直接拒绝他,便想出了一些难题“刁难”他,想让他知难而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