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蕴慧 《文化学刊》2014,(4):147-150
《礼记》中有关礼乐的内涵和功用的描述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礼乐即礼节和音乐,是为了防止人欲横流酿成大乱而人为地加以节制的,也是用以教导人民摆正好恶之心从而返回做人正道的。实行礼乐是为了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儒家治理天下之道其实就是实行礼乐之道。  相似文献   

2.
郭渊 《文化学刊》2009,(1):148-153
封建士人在参与科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科举制、科举过程的主观取向,从而形成了科举政治文化。本文主要探讨科举政治文化的含义、特点、功能等内容。科举政治文化一旦形成,它就会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封建士人的科举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春燕 《文化交流》2013,(12):76-78
11月9日,2013中华礼乐大会暨汉服文化艺术展、汉服服饰文化论坛在浙江横店影视城秦王宫景区隆重开幕,来自马来西亚、韩国、英国和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的汉服推广、复兴者,华夏传统礼乐文化践行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云集横店,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与礼的关系渊源已久,自先秦时期就有着“无礼不乐”的说法,“礼”“乐”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不可分。“礼乐”的音乐教育思想自先秦开始直至汉代,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始终,教育家常将“礼乐”并称。“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体系中,“礼”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显然,“礼乐”合一的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尤为突出。该文从音乐文献学视角展开中国上古时期“礼乐”音乐教育思想的探讨,论述“礼”与“乐”的辩证关系,阐释“礼乐”音乐教育思想在上古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师培继承承家学,治《春秋左氏传》,颇有家法。但刘师培没有续成家族《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的编纂工作,而董理汉儒旧注而成的《春秋古经旧注疏证》,偏离了家学传统;刘师培在家学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左传学礼、事、义三大课题,分别是对家学的传承、拓新与偏离;刘师培对《左传》义例的研究,尤其偏离了家学中不杂今文学说的根本宗旨。刘师培对家学传统的承继与偏离,反映了晚清古文经学对乾嘉传统古文经学的深化与变革。  相似文献   

6.
《春秋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也是今文经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两汉时期,今文经学曾一度占据经学的主流,但之后却逐渐被古文经学压制,陷入了2 000多年的沉寂。尽管成为学术史的隐流,但春秋公羊学并未断绝,保留了今文经学的余脉。清代是学术史的高峰,在乾嘉朴学的庞大系谱中,以庄存与和他创建的常州学派为代表的清代公羊学复兴了今文经学,以“不拘汉宋、无论今古”的治学思潮重现了春秋公羊学的历史价值,并在庄述祖、刘逢禄等常州学派学人的传承和弘扬中发掘出了传统社会变革的观念,为近现代启蒙思想的出现,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7.
《春秋》与"王道"向来专属孔子与孟子,发展成为中国经学的核心意识。东汉以后,经学上"古"、"今"的流派意识逐渐专断学术,《三传》之传习者虽各持门户之见,但无不是割裂"王道"与《春秋》的大体,各自逆溯孔子的心事。而"王道"的观念,动必专属《孟子》,推衍为东亚治国观念的理想。唯专门之学日甚,"专属"的思维定势,遮断一切实相,《春秋》与"王道"支离,其弊既深且巨。因此,反求真实的历史,势不能不破"专属"《春秋》于孔子之蔽,而解一尊"王道"于孟子之惑。  相似文献   

8.
20年前,当时还是温州歌舞团编导的邢时苗结识了盖叫天的嫡孙张善麟,看到了盖叫天口述自传《粉墨春秋》,大为震撼,从此与盖派艺术结下深厚感情。20年后,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舞台导演的邢时苗,带着他一手执导的歌舞剧《粉墨春秋》,于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之际,在全球著名的悉尼歌剧院亮相,开创了中国歌舞剧的先河,也让当地的老外和华人们见识了中国梨园春秋和盖派艺术的传奇。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到来,"十一五"期间,军工工业实施转型升级,由计划为主转向更多地采用市场手段,建立军民结合、军民一体化、资源共享的寓军于民新的军工体系,长期困扰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军民分割、相对独立和自我封闭的状况,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军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中,作为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一样,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进程的加大,在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报告文学发生于近代.这一文体的生成是由多种文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近代文化的转型,是报告文学发生的内在动因.报告文学是近代新闻文化的伴生物,是此间政治文化的载体.同时,它又是近代写实文学观的一种积极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行为在先秦时代具有特殊性,其行为方式,并不是先秦时代君子人格的典范形态,所以,后代学者认为,屈原有"小人儒"的倾向,而背离"君子儒"人格.本文通过屈原行为与孔子行为的对比,以及对屈原行为产生原因的考察,讨论了圣人人格与屈原人格的差异,并把庄子和屈原进行对比,发见庄子人格与圣人人格的一致性.文章以此说明先秦君子人格的无限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诗》和《春秋》都是先秦儒家士人极力推崇的文化文本。二者从实际的历史角度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儒家的话语建构工程中它们却同是儒家权力意识与乌托邦精神的体现 ,有着深刻的一致性。“诗亡”与“《春秋》作”反映了从春秋到战国文化空间的变化 ,也反映了儒家士人文化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浙江省政府举办的外国专家“西湖友谊奖”颁奖仪式上,有一位来自乌克兰的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年轻、英俊、挺拔。金色飘逸的长发下,闪烁着一双淡蓝色的眼睛,五官玲珑俊秀,眉宇之间英气逼人,言谈举止散发出艺术家的才情和灵气。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秩序存在于主体行为的约束之中,主体行为的约束一靠道德教化,二靠法律制约,前者是人们根据社会普遍伦理与道德规范来行为,自觉自愿地不去违背或触犯这些规范,属于"自律",后者是通过法律的制裁和权威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属于"他律"①.任何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都必然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的灿烂,让人目眩神迷,品味时惊喜连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望而生畏,近而生敬,了解后便知"德先生"和"赛先生"早为中国的"老先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传承已久,发明创造之事历历可见;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每一位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都备感温馨,如梦故里。  相似文献   

17.
栗子 《文化交流》2014,(11):75-77
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比赛后,由浙江省文化厅、省音协和省舞协共同主办的浙江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近日在浙江杭州落幕。浙江省音乐舞蹈节是浙江省音乐舞蹈界的最高赛事,每3年举办一届。本届音乐舞蹈节分别在杭州、湖州、绍兴、舟山、义乌等地举行,共有近120件新作品、550多组(名)选手报名参加声乐、器乐、舞蹈3个大项的比赛,体现出"覆盖全省、带动基层"的办节理念。本届音乐舞蹈节涌现出许多创新作品,如歌曲《富春山居图》、器乐曲《涌动》、舞蹈《奋楫者》《凳之龙》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反映出近年来浙江音乐舞蹈创作的新趋势、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Section 1 introduces the hypothesis that competition among neighboring states may favor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it surveys the available quantitative evidence. Section 2 starts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European instrumental music had its breakthrough during the Baroque era and that the most famous composers came from the two countrie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degree of political fragmentation: Italy and Germany. It suggests that political fragmentation has promoted musical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everal ways.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employment is proposed as a proxy for competition on the demand side. Section 3 shows that the most famous Italian and German composers of the Baroque period changed their employers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an their French and British counterparts did. Moreover, the Reformation led to musical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atholic and Protestant churches. Section 4 argues that competition for composers has also been important in other periods of European history – including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Church and the courts. It shows that composers moved no less in the Renaissance than in the Baroque. Section 5 raises the question whether European music may also be said to express a competitive spirit. JEL classification: Z11  相似文献   

20.
新的历史语境下文艺学研究陷入了学科身份的认同危机、遭遇一系列理论之厄,应对"合法性危机"的有效策略是正视困境,在多学科、多视角的相互交融中建构文学研究的新范式.文艺学研究要回到文学的本源性问题,通过"思"的召唤重新确定学科身份,自觉拥有"界域"意识,在新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中重新建立起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新范式应在坚守"文学性"与拓展"文学场"之间、在世界眼光和本土关怀中寻求转换的机缘.文艺学范式的多样性符合文学研究的生态学原则,多元范式的对话、协商、平等竞争应是文艺学研究的一种常态,它们将共同建构文艺学研究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