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口、经济发展和技术这三大因素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方向为正;二氧化碳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技术发展能够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由此提出,中国应该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研发并应用低碳技术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资讯     
<正>"碳卫星"如何探碳?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从而成为巡游在地球上空700千米的第三个全球二氧化碳"体检师"。碳卫星将在宇宙中不断变换观测模式,完成对二氧化碳的监测,数据经过解析和处理后,最终形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碳排放情况的"体检报告"。碳卫星由模块化卫星平台、高精度二氧化碳探测仪与云和气溶胶探测仪载荷组成。由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非常低,故探测仪  相似文献   

3.
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200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年均增长0.1%,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较多省区则出现技术边界"内陷"的现象;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和东北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较高,而中西部省区则较低,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所致;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正>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视线。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科学生活》2010,(3):11-11
进入2009年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新闻骤然增多,以至于有媒体将2009年称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启蒙之年"。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需要各方努力,节能减排;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在努力寻找处理二氧化碳的方法,除了种植大量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外,"封存"和"石化"是两条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科苑 《今日科苑》2009,(9):36-37
最近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仍然是引起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贡献"比重为40%;而炭黑的"贡献"紧随其后,达到了18%。现在,世界各国在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立法方面争斗得不可开交,开发低碳技术困难重重,相比之下,更换先进厨灶以减少炭黑排放似乎更为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研究报告称,当前,世界的目标是全球平均气温与工业化前相比升幅不超过2℃,如果升幅达到4℃,其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因此,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探究延缓甚至消除二氧化碳的严重危害的措施和方法。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个人认为,除了各国政府共同达成协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限制这一行政办法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有效消减二氧化碳的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8.
根据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以及能源价值流研究现状,对企业能源进行界定,建立企业能源价值流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以氧化铁红生产为例,对其能源消耗、碳排放路径及价值流转进行了分析,同时计算和诊断各类能源折算成二氧化碳的成本,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对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估。认为,企业能源价值流分析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嗅碳卫星")发射升空。这是继日本"呼吸"号卫星、美国"轨道碳观测者"2号(OCO-2)卫星之后,全球第三颗嗅碳卫星。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全球、中国及其他重点地区大气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0.
<正>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人类也认定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其实二氧化碳对我们的生活还是有很多益处的:在农业上,二氧化碳能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塑料大棚内充入一些二氧化碳,可以提高产量;在消防上,二氧化碳用来灭火;在工业上,二氧化碳可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区域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以期为通过城市间协同减排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借鉴。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13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通过运用基于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对各城市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其划分为"较公平高效型"、"较公平低效型"、"欠公平高效型"和"欠公平低效型"四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只有北京、秦皇岛两个城市排放效率相对有效;各城市减排潜力指数虽然存在差异但也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态势,其中北京减排潜力最低而唐山减排潜力最高。各城市应根据城市类型划分结果,明确未来减排工作重点,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可是,人呼吸一次只有短短几秒,就能够把所有吸入的氧气全部转换成二氧化碳呼出来吗?因此,我们猜测:人呼出来的气体仍然含有氧气。科学家都是通过实验来证明猜想的,我们决定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一、实验材料吸管和保鲜袋若干;数字化传感器套件(计算机、传感器软件、数据采集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DEA的分析方法测算了199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技术进步状况,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分全国整体、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分阶段(1990-2000年,2001-2011年),综合多因素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从全国整体上来看,技术进步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有效手段,外国投资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污染避难所"假说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工业产值、人口变量则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②分区域来看,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中部地区则显著正相关。人口增长对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双向性;③分阶段考察显示,2000年之前,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为负,即技术进步可以降低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1年之后,技术进步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影响为正,对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依然为负,即技术进步可能增加全国及东、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而降低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4.
<正>由于人类大规模的工业活动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二氧化碳的排放急剧增加,造成所谓的"温室效应",使气温急剧升高。这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情况果真是如此吗?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这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专门用于"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碳卫星需安上特制的"千里眼"。本次发射的碳卫星搭载了一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这台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低碳试点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竹  耿涌  薛冰  付加锋  唐笑飞 《资源科学》2011,33(4):620-62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热点。目前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如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首批低碳试点省份: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5省为研究对象,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核算5省份1995年-2008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并通过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脱钩分析,探讨5个省份1995年-2008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5个省份在1995年-2008年间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迅速增加,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态势;预计伴随经济进一步增长,碳排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呈增长趋势;如何实现碳排放总量减排而又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是中国低碳经济战略的首要难题。  相似文献   

17.
<正>[导读]五家中小企业的气候创新技术获得WWF2013中国"气候创行者"称号。如果这些技术在2023年达到预期市场份额,则有望实现每年超过1.23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五家中小企业的气候创新技术获得WWF 2013中国"气候创行者"称号。如果这些技术在2023年达到预期市场份额,则有望实现每年超过1.23亿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气候创行者项目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旨  相似文献   

18.
苏更林 《百科知识》2021,(28):30-31
二氧化碳作为重要的碳源材料,做好其化学固定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压力,而且还可以变废为宝,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资源丰富、廉价无毒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是化学合成最理想的原材料之一. 8.合成"液态阳光" "液态阳光"是绿色甲醇的代名词.不是所有的甲醇都叫"液态阳光".传统的甲醇生产采用的是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等原料技术路线.在碳排放居高不下的形势下,基于二氧化碳与氢气合成绿色甲醇的设想逐步付诸实施.其中,二氧化碳来源于规模化的二氧化碳捕获和存储,氢气的获取也要符合绿色标准,即碳足迹为零.  相似文献   

19.
正可乐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打开可乐时,部分二氧化碳会跑出来,但是大多数二氧化碳仍然被困在可乐中。二氧化碳是种气体,要想"越狱",还得需要外界的帮助。这些二氧化碳分子需要一些空间来产生气泡,并通过这些空间从可乐中逃出来,这些空间被称为成核位置。倒可乐的时候,  相似文献   

20.
苏更林 《百科知识》2021,(26):54-56
在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的今天,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效应"的"主角",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构建低碳社会,做好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下面就介绍几种二氧化碳的物理应用. 1.饮食添加 碳酸饮料的灵魂是气泡,而二氧化碳就是它的发泡剂.当我们饮用碳酸饮料时,由于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降低,碳酸就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由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伴随着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也会带走一些热量,这样就起到了清凉降温的作用.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为无色、无臭的气体,溶于水之后可以电离为水合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因此可使水的pH值降低,并产生一种刺激性的凉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