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包罗 《上海教育》2007,(4B):62-62
校长不仅是实干家,而且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探索。校长的事业心应该表现在既能不知疲倦地实干,又能勤奋不息地学习。走上校长岗位之后,我自知功底不深,因此只有用勤奋来弥补。除了认真研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等当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领导方略等书籍以外,我还认真地学习了《学习论》《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师心理学》《思维发展心理学》乃至《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学校心理咨询》以及《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管理史》《中国教育思想史》等。特别是最近,我带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理去读了有关《企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心理学》等作,顿时茅塞顿开,获益匪浅。在此,我再推荐两本书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校长的成长一般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普通教师一教学骨干一教研组长一学校某个部门的负责人一校长。校长不仅是学校的行政领导.而且绝大多数校长也是教学方面的能手。但是近年来我们却遗憾地发现,许多从一线成长起来的校长在从事学校行政领导工作后.整天忙于行政和评价别人的水平.自己却陷于会海之中难以自拔.往往不知不觉远离了课堂,丢弃了教学工作,脱离了教学第一线.  相似文献   

3.
<正>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好的校长能办一所好的学校,一所好学校一定要有一个角色定位准确的好校长。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总结,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校长,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有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优秀品格,应该是学习型学校的构建者,更新教学观念的引导者,学校改革的设计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首先要有人格魅力,要  相似文献   

4.
郑立平,武汉市成丰学校校长,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齐鲁名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山东省十大科研名师;曾应邀在《山东教育》《江西教育》《校长参考》《新班主任》等刊开设专栏,教育事迹曾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十数家媒体报道,著有《把班级还给学生》《从教学到教育》等教育著作18部。  相似文献   

5.
沈嵘 《教育》2015,(6):25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此课程的领导力成为校长的首要能力和核心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不断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既是学校管理和校长岗位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是深层次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十分荣幸,笔者有机会跟随导师张人利校长与其他学员来到一所中学听课,七年级4班某老师执教的第三单元的作文讲评课《画龙点睛——文章结尾的提升》,教师讲评的范文都取自学生,教师语言规范、教学生动,特别在对于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长周济在今年3月31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文章。该文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显然,这里所说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主要指的是优质教育学校严重不足,因而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如何解决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矛盾呢?对策只有一条,那就是要尽快建设一大批优质教育学校,以扭转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就基础教育而…  相似文献   

7.
叶敬之 《辽宁教育》2013,(4X):81-81
<正>长期以来,很多校长具有制度意识,重视制定规章制度,不少学校都有厚厚的一本规章制度。与此同时,不少校长缺乏程序意识,对工作程序重视不够。恕笔者孤陋,我至今没有看到哪一所学校出台过什么程序,更没有看见哪一所学校编印过相应的程序手册。缺乏程序指导,学校工作就容易出现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重复布置工作。比如,每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基本上都是固定的,但是开学的时候,很多学校都要召开一次教科研工作会议,把每学期都要做的教科研工作重复一遍。会议的内容自然毫无新鲜感可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都是这样做的,如果哪一学期不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不把教科研工作强调一下,该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就有可能陷于瘫痪。缺乏程序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重复布置工作,还会产生以下几个问题。以学校教科研工作为例,一是谋划不周。每学期教科研做什么工作虽然相对固定,但这些工作需要校长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件一件去梳理。因为临近开学或已经开学,时间比较紧,梳理的时候难免考虑不周全。二是工作滞后。有些工作虽然是开学要做的,但是需要提前安排。由于领导没有开会布置,大家也就懒  相似文献   

8.
学校管理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说,都是围绕人这个中心来运行的。选人、用人是否得当,人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直接关系着物质、资金、信息等资源能否得到恰当利用,能否提高教育质量,能否达到教育目标。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大对教职工的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努  相似文献   

9.
祁顺成 《今日教育》2012,(11):36-36
校长是否上课很久以来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教育报》就曾指出:校长是官吗?如果不是,校长究竟是什么?每一个当校长的人也许都需要给自己的这个“校长”身份好好定定位。个人拙见,一个基层学校的校长,他首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其次是一个出色的领头人,再次才能是一个执行政策、法规和教育纲领的指挥者。因此,站好讲台、上好课才是校长的本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报》社曾邀请了几位知名的中小学校长与教育管理专业的博士生们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饶有趣味的小辩论,辩论主题为“当前校长权力够不够大?”校长方的观点是“当前校长权力不够大”,而博士生方的观点是“当前校长权力过大”。博士生方倾向于用政策法规的理论解释来论证对校长权力限制明显不够,而校长方倾向于用管理实践中校长权力受制的种种困境来论证己方观点。当时双方唇枪舌战,锋芒相向,互不认同。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是生命,教育是人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的全过程,人受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生命质量。教育主要依靠学校,学校建设主要依靠校长引领。校长在学校建设中必须要唱好“三部曲”。  相似文献   

12.
正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校长突然变得异常忙碌起来,套用一句时髦用语:那就是"校长很忙"。有的成了社会活动家,很多时候都忙于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拉关系,套近乎,美其名曰为学校发展计,在觥筹交错中麻醉了自我;有的成了国际旅行家,很多时候都忙着奔波于  相似文献   

13.
公共的校长     
吴思孝 《中国教师》2013,(19):46-46,67
程红兵在2012年12月4日的《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里刊登了题为《好学校的文化,应有更多温暖记忆》的文章,文中提到:一所学校校庆,印了许多纪念影集发给教职工和来宾,一共100张照片,其中以校长活动为主的照片竟有82张之多。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我们可以从管理的视角来看,呈现在公众视野下的学校公共场域内,学校办学是以校长为中心,还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化隆县第三中学是全县第二大寄宿制学校,学校管理一直比较松散,教学质量不高。通过工作探索和实践,教学管理逐步迈向科学化轨道,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到地、县和主管局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同时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回顾以往的工作,我认为作为学校主要领导在管理上第一要勤,勤能补拙,深入教学第一线,勤抓过程性管理;第二要苦,吃苦耐劳,卧薪尝胆,不甘落后;第三要善于学习,向老领导学习,向老教师学习;第四要用好四面镜子,对待工作平面镜,对待安全放大镜,对待同事三棱镜,对待自己望远镜。管理工作中要讲究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据2006年9月13日《中国教育报》报导,由教育部制订的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已经出台。2004年首批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将作为新课标高考大纲的首批适用者。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呼唤执行力”。因为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从根本上说,就是依据国家颁发的各项课程政策,行使有效执行和合理建设新课程的能力。并且执行力是左右一个地方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与卓越的明显标记。为此,我们自2000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始终以提升执行力为抓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价这所学校的校长,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也曾说过:一所学校办得好或办得坏,大部分责任在校长身上。可以说,校长的素质体现着校风校貌,直接制约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综合提高,作为一名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名校,也可以毁掉一所学校,这已成为教育界公认的一条办学基本定律。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教委2月18日宣布,今年起北京优质高中名额分配不再“推优”,完全按成绩录取,同时全面取消中考择校生,并逐年减少各类特长生的招生比例,今年该市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30%将分配到区域内的初中学校。(《中国教育报》2月19日)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教育报》援引欧盟委员会网站消息称,荷兰政府将更新对学校教育质量监管的方式,督导工作不仅关注需要改善教育质量的学校,也会关注教育质量合格却停滞不前的学校。荷兰政府还修改了督导标准,以前,学校的等级只有很差、差和基本合格等几个等级;现在,增加了合格、良好和优秀等。据了解,从今年8月开始,这些监管措施的试点项目将在荷兰一些中小学和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初,上海成立"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重点研究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如何走向优质的轨迹,以"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更加积极回应社会的热点难点,更加明确上海基础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更加突显我们对均衡和优质的全新理解和深刻认识,从而推动教育系统内部的主动作为和专业自觉。这个项目引领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