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章燕 《今日科苑》2015,(2):46-47
<正>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建筑节能"、"生态建筑"、"建筑降耗"话题格外火热,不少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建筑这个"耗能大户"改良支招。的确,建筑对于环保的意义不容小觑,尤其在中国,建筑对能源的消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来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消息显示,"目前绿色建筑已经形成全球共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每年绿色建筑数量都会翻一番。2020年前,我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  相似文献   

2.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建筑数据信息的保护面临诸多困难及挑战。文章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现存代表广西三江程阳永济桥实例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研究站在"侗族木构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当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特点,及其建筑数据保护存在的问题,利用BIM技术参数化、可视化、一致性的特点与优势,通过对研究个案进行建筑遗产基础性数据的测量、提取、整理分析,开展基于BIM技术的"侗族木构建筑"信息模型建构思路和策略的初步设计,提出过程参数化保护、建筑可视化保护,营造虚拟化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海世博会低碳建筑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低碳"注定是绕不开的话题.阐述了低碳建筑的内含,提出了"建筑节能设计"与"建筑节材设计"是二氧化碳减量对策的两大主轴,并围绕"建筑节能设计"和"建筑节材设计"对上海世博会低碳建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10):109-109
<正>本技术为一种建筑方法,主要原理是将模具原理创新应用到建筑和建筑构件上。可用于多高层、别墅、新农村建筑,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该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既是一次性免拆模具,又是自保温墙体材料的建筑解决方案。一改传统的先期构筑框架、后填充墙体的安装模式。采用的是侧面设有凹形槽携有模具功能的建筑板块。  相似文献   

5.
"建筑基本上是全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建筑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更是人类文化内容的体现。本文通过建筑所独有的特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建筑外表具有形式美,而且要求建筑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建筑艺术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物的灵魂,现代建筑中优秀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埃菲尔铁塔和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等,这些建筑都给人类留下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伴随着人们对绿色世界的追求,"绿色建筑"登上了人类舞台,它倡导节约能源、可循环利用、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不断进步的科技将使建筑更加智能化,从而给人们提供更为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本文就建筑艺术、绿色建筑和建筑智能  相似文献   

7.
吴胜 《发明与创新》2009,(12):40-40
位于广州市一座号称"全球最节能建筑"的摩天大楼"珠江大厦"被认为是对抗环境污染的一盏"明灯".这座大厦可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正在引领绿色建筑技术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8.
蔡文彬 《今日科苑》2007,(22):141-141
"新建筑的五个特点"是重塑建筑之根后的新起点。随着"新建筑的五个特点"的提出,建筑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本文对"新建筑的五个特点"了一系列分析。  相似文献   

9.
岭南现代建筑庭园有着非常强烈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空间和园林相互渗透,庭院形式多样.现代建筑大师赖特提出的"有机建筑"就是强调空间和自然的关系,把建筑作为自然景观的一个组合来考虑.在技术"万能"的时代,生态性、人性化原则是最终决定建筑、环境是否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读建筑     
刘静 《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10-211
建筑是文化的沉淀,建筑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每座建筑都有一个或几个故事,也蕴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每座建筑都是一段凝固了的历史,体现了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足迹和生活的履历。人们通过城市的历史建筑可确切地认知历史,回顾历史,从中认知这座城市、国家乃至世界。  相似文献   

11.
"万丈高楼平地起",说的是地基对建筑的重要性。而波兰的几位建筑设计师设计了一种悬空的私人住宅,这种住宅当然不是完全悬在空中,而是舍弃了平整的地基,以一根柱子作为支撑整座房屋的"地基"。  相似文献   

12.
吴非  张静 《科技风》2011,(12):222
自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始,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便愈加明显;自汉武帝废百家尊儒术,对礼乐的进一步确立成为治国、立国的重要举措。从礼乐之始的礼制建筑,到规模宏大的都城宫殿,都深深烙上礼乐文化的印记。本文从礼为秩序,乐为融合,礼乐复合的文化角度,阐述了礼乐之始的礼制建筑与都城和宫殿建筑的礼乐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我国在经历"汶川"、"玉树"等地震灾害之后,越来越重视建筑的抗震性能,建筑抗震能力是建筑能在地震中生存的前提,而建筑场地类别是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指标,显然,如何确定该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确定建筑场地类别谈谈笔者粗浅的观点,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十二五"规划思想的指导下,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必将势不可挡;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为实践。绿色建筑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对生态城市建设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绿色建筑前期成本高、回报期长、外部经济性较强等特征,使其在国内推行困难,政策引导是促进其发展的关键。在对政策现状和绿色建筑特征分析后,指出绿色建筑激励机制设计的重要性,运用博弈模型研究绿色建筑的激励力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已成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在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在减排的同时还要发展经济。建筑领域产生的CO2在全社会CO2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达30%以上,"低碳建筑"等新兴名词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逐步从概念层面深入到具体实践。在中国绿色建筑探索多年,仍处起步阶段。作为我国经济支柱的房地产,面临着减排和发展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6.
高职建筑CAD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教学理念,将"任务"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在建筑CAD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高职学生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建筑CAD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绘图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对建工行业制图标准及规范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本文将从建筑的表现与音乐的表达中寻找契合点,深入对建筑与音乐的互通途径进行探索,从物,景,情这三方面总结的建筑与音乐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CAD技术现已广泛运用于建筑行业中,被人们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建筑CAD》课程教学也已越来越得到重视。一般而言,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全面深入的掌握《建筑CAD》课程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对学科知识进行全面掌握,才能将CAD技术运用到建筑行业的实践中去。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课堂所学和课本所述的内容呢?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将《建筑CAD》课堂教学引入竞技模式是一个极好的策略,这是新时期下一种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科学教学方法,满足了当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这种策略是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考验学生应用能力的"赛"三者融为一体,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通过"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通过"赛"的方式树立竞争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实践能力。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目前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其次详细介绍了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引入技能竞赛模式的策略,最后分析了在中职建筑CAD课堂教学中将技能竞赛模式引入后的教学效果。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巩振华 《今日科苑》2009,(18):166-166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的建筑群。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以电脑设计《中国书画博物馆》为例,对园林建筑的布局特点以及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及园林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以下阐述。  相似文献   

20.
詹正广 《科技风》2014,(13):162-16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工程业随之崛起。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内都提倡"绿色"发展,当然建筑业也不例外。在建筑业中使用绿色建筑技术,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还需要依据其地域性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设计。绿色建筑技术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还需要注重其地域性,依据其气候环境、材料等综合的特点,将两者有效的相结合。本文就绿色建筑理论的始源、科学内涵、设计原则、与地域性的有效结合以及其在国内的发展进行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