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邓云 《中国科技信息》2010,(14):110-111
"村村通"卫星直播工程是国家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本文主要阐述了卫星直播电视接收系统的具体安装方法与调试技术,也进一步探讨了一锅双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科技信息     
卫星意外脱轨暴露"格洛纳斯"的隐忧俄罗斯联邦航天局24日发布消息称,一枚隶属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于20日意外中止工作,脱离正常轨道。根据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信息分析中心发布的信息,意外脱离轨道的是一枚名为"格洛纳斯M-N718"的卫星,该卫星脱轨前工作在"格洛纳斯"卫星星座第17点  相似文献   

3.
李禾 《金秋科苑》2014,(4):18-21
海事卫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主任曹德胜曾表示,海事卫星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实现全球全方位覆盖,这是目前全球除海事卫星外其他方式达不到的。马航MH370究竟去哪了?这个谜团受到全球关注,各方为此动用了大量先进手段,从直接分析飞机上设备发出的各种信号,到卫星和雷达的天罗地网,再到基于一些蛛丝马迹的侧面推理,科技正在帮助探索马航MH370航班失联之谜。  相似文献   

4.
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太阳位于地球赤道上空。此时,由于包括通讯卫星在内的地球静止同步卫星(简称同步卫星)也定点在赤道上空运行,在这期间,如果太阳、同步卫星和地面卫星接收天线恰巧又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太阳强大的电磁辐射会对卫星下行信号造成强烈的干扰,这种现象就称为日凌。顾名思义,日凌中的"日"就是指太阳,而"凌"就是侵犯、干扰的意思。日凌现  相似文献   

5.
《科学中国人》2012,(23):46
北京时间11月19日清晨6时53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顺利点火腾空,以一箭三星方式,将"环境一号"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并成功搭载发射了一颗新技术验证卫星和蜂鸟试验载荷。"环境一号"C卫星是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将与2008年9月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卫星组成环境与灾害监测  相似文献   

6.
玉石 《科学大众》2009,(4):30-31
如果要评选2009年2月份最离奇的事故的话,美俄卫星相撞和英法核潜艇相撞该榜上有名了。  相似文献   

7.
在轨测试和试应用已满半年,国家海洋局日前表示,海洋二号卫星已具备开展应用服务的能力。好消息不断,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近日还要接待来自法国空间中心的专家。"他们是专程来与我们探讨海洋二号卫星数据的有关事宜。"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海洋二号卫星有效载荷副总师刘和光很兴奋,"我们终于能与国外先进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相似文献   

8.
<正>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  相似文献   

9.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方式是将卫星当做通信中继站来完成点对面的无线覆盖传输,它的传输是不会受到距离与地理环境因素所限制的,而且传输的范围大,传输的节目套数多,在它传输过程中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导致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到影响,严重的会导致中断。下面针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安全的多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两弹一星"的成功,是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石。从1955年我国决定发展原子能,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中国科学院承担了与核弹、导弹相关的大量配套科技任务,负责整个卫星系统的技术抓总,完成卫星本体的研制,并建立地面测控系统。中国科学院为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创新一号”卫星研制实践及微小卫星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创新一号"小卫星于2003年10月21日发射升空,卫星运行及其应用系统均获圆满成功.文章介绍了"创新一号"卫星的研制实践并阐述了微小卫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中国首次发射月球探测卫星,要说不紧张、没压力那是不真实的。这毕竟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国防科工委宣布,2007年下半年将择机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后的一天下午,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16年4月6日1时38分04秒,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559秒后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高度约250 km的圆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在太空运行15天,装载着19项科学设施,共28项实验。实验内容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生物效应、重力生物学效应和空间生物技术6大方向。卫星的返回舱装载着全部9项生物学设备以及空间材料科学多功位炉和流体物理中的输运系数测量装置;而留轨舱中装载着其他8项微重力科学设施。  相似文献   

14.
晓科 《世界发明》1998,(12):5-7
据专家预计,在这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卫星发射将出现两个鼎盛时期,即出现两次“浪潮”。其中第一个浪潮是从1997年开始的,当年发射到地球轨道的卫星数量开始出现显著增长。1991年以来,卫星的年发射量一直呈逐步下降趋势。1993年,全球卫星发射量或准备发射的卫星已经减少到110颗以下,这差不多是30年以来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大气层对卫星信号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掌握有关大气层的规律,对于保护卫星通信设施.保障卫星通信链路通畅,都是非常有益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处北半球,利用卫星影像数据制作的各类卫星影像图,按照人们的视觉习惯一般看到的是反立体的图像。根据制作卫星影像图的特点和经验,本文尝试着提供一种处理TM卫星影像数据,制作正立体效果的卫星影像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信息》2012,(17):10-11
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7月30日正式在轨交付用户投入使用。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7月30日举行的资源三号卫星在轨交付仪式上,卫星由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正式交付主用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等用户  相似文献   

18.
北京时间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作为卫星总体单位,在任务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研制进度紧的情况下,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成功完成了卫星研制和发射任务。目前,卫星在轨测试工作进展顺利,卫星功能、性能均满足指标要求,状态良好。该卫星作为中科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首发星,试验和验证了适应直接入轨发射方式的框架面板式轻量化卫星构型设计、基于星敏感器的姿态确定技术、高功能密度综合电子体系架构设计等导航卫星专用平台关键技术,为全球组网星组批生产奠定了基础;该星首次采用上面级直接入轨发射方式;首次验证相控阵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体制;首次大量使用国产化器部件以实现自主可控;自主提出了功能链设计理念,卫星分为有效载荷、结构热、电子学和姿轨控等功能链,极大地提高了卫星的可靠性和功能密度;也是中科院承担的首颗高轨道、长寿命、高可靠业务星。中科院导航卫星研制团队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决策效率,按照更优化合理的流程开展工作以缩短研制周期,提出了创新的技术状态转移矩阵管理办法以确保研制过程受控,通过一系列管理创新举措,有效克服了年轻团队经验不足、设备条件相对薄弱等问题,充分发挥了执行力、体现了战斗力,为我国"北斗"导航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世界发明》2004,26(8):88
这个5厘米大的GPS接收器可以将兼容它的笔记本电脑或掌上电脑,变成车载卫星导航仪和一个卫星信号接收器。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微软的AutoRoute2002和Pocket Streets软件,你就可以选择行车路线并将之传送到手持设备里。然后,将这个蓝宝石般的小圆球连上你的手持设备,在整个行程中,它就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卫星工程的发展迫切需要卫星气象的支持,卫星气象的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卫星工程的完善。卫星气象涉及面比较广,总览各个气象领域,像陆地、海洋、大气的卫星监测需要卫星气象的技术支持。卫星气象在卫星工程中的监测作用越来越显著,需要结合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对卫星气象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再处理,给卫星工程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本文重在研究卫星气象的发展,以及对卫星工程带来的重大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