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世界似乎正站在一场新的农业革命——“基因革命”的门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农业问题提供了可能。但是,目前转基因作物还远未被广泛接受,相当多的国家政府、有影响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和舆论对转基因作物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认为其含有巨大的风险和挑战。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欧盟在对待转基因作物问题上就采取了提倡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产者的中国农民是转基因技术最后的堡垒,昂贵的前期投入会让他们犹豫。一旦转基因的观念在农村生根落脚,就意味着中国农业将从传统的"靠天吃饭"彻底走上技术集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农业转基因技术现已发展成为农业科研领域的核心技术,有效地缓解了国家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和人口问题,然而,近来一些关于转基因作物存在风险性、具有毒性的研究报道为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数据分析,我国已没有拒绝转基因的资本,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转基因农作物安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综述农业转基因作物发展、食用安全评价对策的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冯云 《百科知识》2015,(2):14-16
<正>人们对转基因产生的争议之一是,转基因与常规育种是否一致或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会不会引起安全问题。对此,有必要弄清转基因与常规育种的异同。大体而言,转基因与常规育种都是人为的行为,是人类为了获得高产和优质的作物而对种子进行的人工培育,这是最大的相同点。但是,转基因与常规育种却有较大的不同,最大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作物由于具备抗病毒、抗害虫、高产量、高品质等特性而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由于传统杀虫剂用量的减少而具有更好的环境保护作用。在当前世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转基因作物是可以确保世界粮食安全的有效工具,受到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生物技术的深入发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国际和国家法律的日趋完善,转基因作物必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前景非常美好。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地掌握历史机遇,结合实际国情,使得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紧跟世界前沿水平,造福于全国和全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6.
<正>孟山都公司始创于1901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业务从开始的农业化工领域逐渐扩展至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并实际垄断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作物种子市场,尤其是转基因作物种子市场。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作物具有传统农作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时人类未来生活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可能存在风险。本文主要从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害虫和天敌、对土壤生态安全的影响等方面,来说明转基因作物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信息》2004,(1):16-17
转基因作物对世人来说,到底是喜还是忧?科学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无论在美国、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都不会在转基因作物研究领域退缩。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5)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转基因农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经过了而是多年的发展,转基因产品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质量品质还有营养品质等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更高质量的农产品也研发成功了,但是由于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影响还有不同的国参加之间抗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和技术能力的区别,不同的国家对于转基因技术以及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看法也不同,基于此,文章对于转基因技术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分析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了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百科知识》2020,(1):34-36
<正>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对于转基因技术已不再陌生,各种转基因作物也已从实验场地走向了市场。现时的市面上,我们都能见到哪些转基因产品呢?为什么它们能从众多转基因产品中脱颖而出呢?国内市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是近10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七次提到转基因技术,这也是国家持续鼓励转基因研究的信号。虽然国家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转基因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涌现,但是社会上"反转"声音仍不绝于耳,人们对于转基因技术安全性的质疑并未完全消除。但不得不说,转基因技术曾经挽救了我国的棉花和番木瓜产业。  相似文献   

11.
<正>迄今为止,已有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奥地利、瑞典、比利时、芬兰、德国等国科学家,证明转基因食品对实验动物、人体和生态环境具有多种潜在不利影响。第一,转基因作物作为"新物种"侵占新环境,表现不折不扣的入侵性。自然界里从来没有过转基因生物,这是按照人的意志合成的"怪物"。它们因其体内有特殊基因,具备更强的竞争性和入侵性。植入抗虫基因的作物,比一般的作物更能抵抗病虫害袭击。长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将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种系丧失。除此之外,转基因公司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最近为两种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证书。这两种水稻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转抗虫基因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证书自2009年8月17日起,有效期为5年。据此,这两个水稻品系将可以在湖北省境内成规模种植。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一中国正在考虑其最重要的农作物的未来。下周中国农业部的生物安全委员会将召开会议来决定是否允许首批转基因(GM)水稻的商业种植。如果委员会批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和消费国也将成为第一个给农民种植GM水稻的机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信息》2013,(12):29-32
封面故事:第二次绿色革命我们曾得到许诺,转基因作物将带来第二次绿色革命:大量改良的作物将为饥饿者提供粮食,为农民创造利润,并且还能创建一个更为绿色的环境。从很多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已经到来,但也带来了问题和失望。在本期特刊上,Nature介绍过去三十年转基因生物(GMO)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有可能形成下一代GMO之基础的"绿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信息     
中国可能成为第一个允许商业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2004年11月26日(记者:熊蕾。郝火斤译。英文原文发表在《科学》。)北京-中国正在考虑其最重要的农作物的未来。下周中国农业部的生物安全委员会将召开会议来决定是否允许首批转基因(GM)水稻的商业种植。如果委员会批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大米生产和消费国也将成为第一个给农民种植GM水稻的机会的国家。支持GM水稻的人们说,这些品种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虫害的能力,而且不给生态带来任何威胁。但是,一些科学家认为中国农民用传统技术同样能够提高生产力,而不至于冒将外来的基因转移给中…  相似文献   

16.
对于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国际社会既抱以期待又充满担心.期待是因为转基因作物可能为世界粮食问题、生态问题和营养不良问题等的有效解决带来曙光,担心则是由于这种非自然方式创造的农作物可能引发各种难以预料的食品安全危机和生态风险.这种矛盾的社会心理和相应的价值选择在一定意义上构成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特殊社会环境,影响着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进程,改变着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准入规则、运行机制和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欧洲的欧盟消费者团体、农产业者及各国政府对于开放境内基因改造作物(GMO:Genet,:[callyModi—fledOrganism)种植的议题争论不断,他们的理由除了相关管理法令仍规范不足;质疑对公共卫生、环保的威胁,并隐藏危害人体健康导致副作用等因素(如过敏、致癌的问题)外,最主要的纷争是作物栽种后的后遗症,视基因改造作物种植是“传统农作的终结者”,认为一旦开放种植,必然发生田间破坏问题,在传统农作物区及天然作物(有机作物)区间的作物必定发生杂交、花粉传播、种子混入等情形,未来传统的农业将销声匿迹被基因改造作物所取代。基因改造作物种还是不种?  相似文献   

18.
对生物安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1年墨西哥本土的玉米品种资源受到进口转基因玉米的基因污染。该国是玉米的起源国及品种资源的中心,该事件引起了国际上极大的关注。加拿大转基因油菜造成基因污染早在1998年已有报道。我国是水稻和大豆的起源地,野生近缘种也极为丰富,该两种转基因作物在我国的大面积商业化生产要极为慎重。转基因作物的各种生态风险以及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要调动生物工程、生态学、植保、育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各领域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多学科共同攻关研究,使生物工程这项高新技术在21世纪能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简史     
<正>从1968年"分子剪刀"的出现,到2005年中国的转基因水稻研究,企图征服世界农业的转基因技术走过的是怎样一条路?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上对转基因动物授予专利已不存在障碍,美日欧等国已经率先对其授予了专利,我国也应授予其专利。当然,转基因动物专利对环境、农业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风险,但这些风险并非不可控制和消除。我国农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授予转基因动物专利可以刺激生物科技的发展,迅速提升我国农业畜牧业竞争力。对于农民利益,可以引入有关农民特权的例外规定,严格的解释其保护范围,以限制转基因动物专利对农民利益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