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追问实出于对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割裂、甚或相互对立的现状而对传统教育理论功能观的一种前提性的反思。其意在说明:不能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看待教育理论的功能以及简单地处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从曹文的反驳来看,当前发挥教育哲学对传统教育认识的前提性反思和批判的功能实在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理论是以社会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理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是西方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论题。研究者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解读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观,而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辩护则打上了深深的实证主义烙印。巴斯卡领导的批判实在论是在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关系密切。相对于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实证主义辩护,马克思研究社会实在的方法和巴斯卡所创立的批判的实在论更相符。  相似文献   

3.
埃里希.弗罗姆性格理论是其对弗洛伊德性格理论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综合发展的结果。尤其是他通过建构一种社会性格理论,并将其作为社会批判、诊断社会缺陷的思想武器,从而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社会改造方案,是弗罗姆独特的贡献与最终目标。虽然弗罗姆性格理论的基石——人性论内含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其性格理论同样不能脱离唯心主义的篱藩,但其性格理论对于当代的伦理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思潮正在兴起,批判拜金主义再一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从研究的目的来看,还局限于就理论而研究理论,为研究而进行研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大部分依然停留在对概念的解读和产生原因、消极影响的现象分析上,如何更深刻地批判拜金主义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人作为拜金主义的主体,从人学的角度研究拜金主义、批判拜金主义成为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思潮生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社会心理到思想理论的学理化过程,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无法避免的扬弃与变异的二律背反。在这一学理化过程中,扬弃使思想理论得以从本质出发,穿透现实;变异则意味着思想理论即便具有严密的逻辑,既不可能做到无懈可击,亦不可能获得社会心理的全面、无条件的认同。正是这种扬弃与变异的共存,导致思想理论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同其现实的吸引力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正是坚如磐石的社会心理的存在,使得有些社会思潮虽然很容易从理性角度攻破,但学理上的有力批判却仍然无法撼动其基本信条。因此,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不仅要关注对其思想理论的分析与批判,更要关注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极力批判传统的学科教育,提出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学校教育应该围绕关心主题来组织课程。成长记录袋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其理念与关心理论有一脉相承之处。因此,结合关心理论对成长记录袋的意义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7.
批判、希望和行为必须成为一种崇尚超越之理想、坚守爱智之信仰与探寻卓越之人性的教育哲学研究之品性。批判是一种基于对美好教育的希望而独立自由的探寻方式,它反对霸权,批判当下,并在批判与反抗中抱以希望。教育哲学研究必须能够产生一种教育希望,学会希望和认真对待现实,思寻现实教育可能的完美性,将一种有希望地理解教育的态度深入其心。作为一种希望的行为,教育哲学研究真诚寻求对话,介入实践,寻求更好的、慎重的与有思的实践,使人们看到教育及其研究自身的权能,使希望产生理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推行"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把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性课题,提出了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思想。在指导日本教育体系改革上,终身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和新自由主义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终身教育理论凭借其"统合"原理,构成了日本批判学历社会弊端而主张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批判学校教育体系臃肿化而主张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理论工具。个性化教育理论依据其"个性主义"原理,构成了日本批判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僵硬性和封闭性,主张建立个性化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基于缓和管制及选择自由的观点,构成了日本开展教育体系改革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在推行"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把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性课题,提出了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和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思想。在指导日本教育体系改革上,终身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和新自由主义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终身教育理论凭借其"统合"原理,构成了日本批判学历社会弊端而主张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批判学校教育体系臃肿化而主张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理论工具。个性化教育理论依据其"个性主义"原理,构成了日本批判学校教育的划一性、僵硬性和封闭性,主张建立个性化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基于缓和管制及选择自由的观点,构成了日本开展教育体系改革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王占魁 《教育学报》2013,9(1):55-62
哲学批判的本质是对"更好可能"的开放式追寻。哲学批判有关"反"或"非"的立场,通常建立在人们"质疑"既有事态价值品质的基础上,并集中表现为不同学说或观点之间的一种"辩证讨论"。学界有关"批判话语"的复杂意向,使得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实践往往游离了其学术根基,进而致使教育理论在当前的社会危机中日益消减了其所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为重振中国教育的公信力,中国教育学界不仅需要在学界内部重建并严格恪守教育批判的学术原则,而且它还必须能够真诚地接受来自教育实践者对其理论品性的质疑与挑战,从而自觉地担负起重建中国批判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高师"人文地理学"教学中的几个关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专业课程的基石之一,也是地理专业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文地理课程的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运用最新的发展理论,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英国教育史学面临学科独立性受到质疑、学术团队萎缩、课程教学减少和研究“碎片化”的危机。在全球史观、民族主义教育史学的引领下,教育改革的现实性牵引教育史学呈现多元化、跨学科的态势,为当代英国教育史学的转型带来了契机。转型的主要路径是关注社会现实、构建多元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体系,从而提升教育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理论方法的同时,必须坚持本土化的研究方向,旨在使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植根于中国社会与教育的现实,探究中国的教育实际问题、建树本民族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e turn towards using domestic experien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al studie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frames rooted in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ociety.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four 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 reforming Chinese society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by 20th century Chinese educators. By reflecting on these four approaches, and on the modern value oriented reactions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expressed by contemporary Western educational scholar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hinese educational scholars face two essential tasks when developing theories based on domestic experience so as to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unfinished project of modernity. The first is to study the phenomena of imbalance, alienation, and backwardness caused by all kinds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movements and forces in the huge space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second is to develop progressive educational ideas that are robust enough to counter these phenomena.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研究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的本质就是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要旨就是在假设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和研究规范。科学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应包括:确定教育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给出一个假设性的教育定义,它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前提;建立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体系,这是由一系列实质性假设组成的,以解释和预测教育现实。  相似文献   

16.
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改革是在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话语背景中展开的。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方法时,过于注重操作和形式化层面,而这些理论和方法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冲突往往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了理论上过度推论和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从文化人类学、知识社会学、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分析目前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普遍面临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十分丰富,对西方教育文化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关系, 注重在传统教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7.
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作为教育重要的构成要素,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实,随着社会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应该得以长足发展,这是教育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教师资源的开发应以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外显、职业道德风范结构的完善、全新知识结构的构建、全面能力结构的确立、风度仪表教育作用的开发五个方面着眼,依据自身发展与职业需要相结合、前瞻性与个性化相结合、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方面建构地方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论创新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课程改革遭遇教育思想和理论的迷茫与困惑。具体表现为:外国文化土壤生发的教育理论,难以适应中国本土的现实选择;现有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生成机制,不提供课改实施的支持环境;国外个人本位的教育理论主张,难以调和中国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实施条件不足,教学研究跟进不够。基于此,应该从三个方面探求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创新途径:培育和完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创新机制;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借鉴与创新西方现代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9.
The impetus for this argumentative paper is anecdotal evidence overheard in West Australian educational settings indicating that there continues to be “othering” of learners from Asian backgrounds. Exploring prevailing Western social, theoretical and educational discourses associated with Asia,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eac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be reconceptualized in three main ways. Firstly, levels of meta-cultural sensitivity i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educators should be ascertained. Secondly, there needs to be a more rigorou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pre-service/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formed by cross-cultural,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constructions of reality – views of the “other” and “self”. Thirdly,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must offer opportunities to examine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which encourage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East/West dichotomies. The paper aims to review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oretical Thirdness as an ontological, educational principle and to contribute to Thirdness discourse by situating the argument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in Western Australia. It is hoped that papers such as this may lead to more informed and symmetrical dialogue between educator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有效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应依据我国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遵循社会规范与个人需要相协调、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等原则,系统地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与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