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bstract

Following a trajectory of thinking from the philosophy of Spinoza via the work of Nietzsche and through Deleuze’s tex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framing a contemporary pedagogical practice by an ontological order that does not presuppose the superiority of the mind over the body and that does not rely on universal morals but that considers instead, as its ontological point of departure, the actual bodies of children and pedagogues through what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affective learning. When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ity of a pure ontology, as outlined by Spinoza, I argue that Nietzsche’s critique of higher values and universal morals allow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mitations of a traditional image of thought. Furthermore, I argue that Deleuze’s conception of the dogmatic image of thought can provide a helpful framework when connecting the work of the two aforementioned philosophers and when conceptualizing a possible image of thought based on the body as a singularity harboring flows of power, rather than one where the body is considered a necessary obstacle to be overcome in the quest for higher values that are situated always beyond the reach of the experiencing body.This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is then situated with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via the concept of affective learning which enables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se ideas into a concrete educational setting.  相似文献   

2.
于质洁 《海外英语》2012,(14):196-197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colour in Ezra Pound’s Imagist poetry.As the position of image in poetry is raised,colour,as a part making up image,play a much more positive role in Pound’s Imagist poems by defining the image to be more concrete and definite and reinforcing the theme directly.Pound’s Imagist poetry includes his typical short Imagist poems and his poems in Cathay.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形象的内涵与系统结构进行界定;基于形象塑造及识别的视角,审视了体育形象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结果显示:体育理念形象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再生的思想引擎;体育行为形象是城市功能提升和完善的推进器、动力器和加速器;体育视觉形象是展示、美化城市环境的显示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一个初中女生因考试失意而吃零食排压的个案为切入点,通过对受访者的口感体验描述的分析,导出其身体现象的动力机制与意识结构的基本成分。中小学生在学校吃零食,对于现行的教学秩序是一个挑战。为此,许多学校出台了围绕零食的各种微观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口感的管制。各种管制方案对于学生的身体及其功能的假设是:身心二元化与身体对象化。学生为了享用或限制口感,不断地在制度约束、味觉欲望与学业形象之间权衡,并依据各自的口感诉求做出是否吃零食、吃何种类型的零食、何时何地吃零食的不同抉择。学生个体在学校生活中的口感史片断,可视为探究深层教育体制和宏观教育环境的细微切口与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育史研究的新兴领域,教育身体史致力于研究历史上教育参与者的身体活动与教育理念、制度、实践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前,教育身体史研究主题涵盖了身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面向中身体的动态或静态表现;就研究对象而言,研究者更关注教育中的女性与儿童身体。同时,注重对于实物、影像等新史料的发掘与利用,基于福柯规训理论、知觉现象学和具身认知理论,采用隐喻、文本解读、话语分析和影像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未来的教育身体史研究,应该警惕“身体”的模糊性,使相关研究从混沌走向清晰;应该注意对身体进行恰当深描,避免“抑身”或“扬身”的极端失重;在拓展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同时,也要坚守身体史研究的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6.
探春形象塑造中似融入了作者祖父曹寅的生平经历。探春首倡"海棠诗社"的情节似受到曹寅开办"扬州诗局"的史实的启发;探春有母、有舅不能认不敢认的庶出扭曲人格也与曹寅的经历极相仿佛;探春喜爱"好字画"、喜欢"好轻巧顽意儿"的雅趣性格似也与曹寅善书画、富收藏的生平经历紧密关联。曹寅应是作者塑造探春形象的原型之一。  相似文献   

7.
严羽的"妙悟"说与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在对待艺术问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主张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创造艺术。当然,二者在哲学基调、艺术传达等方面也呈现出诸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女孩形象"是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人物,这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严歌苓笔下的女孩形象一方面折射了作家的创伤性童年经验,另一方面体现出作家细腻而又活泼的女性叙事视角。严歌苓塑造的女孩形象可以分为"文革"与"成长"两大类型,她们均体现出了女性特有的心灵世界和真实丰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6年的田野研究发现,我国的中小学基本上只有校本教学研究,鲜少有教师开展的儿童研究。缺少国家政策的引导、教师的儿童研究没有被认可或意识到,是我国教师的儿童研究缺席的根源。从国外儿童形象研究的进展看,"发现为本的形象"是儿童在校的主要形象,这与我国深度课改中的儿童定位是一致的;然而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中,儿童的"发现为本的形象"基本缺席;据此,从研究内容层面提出我国教师研究儿童的现实课题:每位中小学教师亟待研究自己所任教儿童的想法、学习兴趣和体验。  相似文献   

1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compassion, 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and variables representative of positive body image for college women.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self‐compassion and affect accounted for 39% and 30% of the variance, respectively, in body appreciation and body image quality of life. Mediational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positive affect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compassion and both indicators of body image.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counsel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显得尤为显著,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成为了学生效仿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可能会给儿童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文章从教师自身言语行为出发,突出教师良好的言行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不良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的伤害,使教师能更好地权衡利弊,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保护好学生,使他们的身心不受伤害。  相似文献   

12.
与《忏悔录》类似,《爱弥儿》同样是卢梭本人的一幅自画像。爱弥儿作为一个卢梭想象出来的教育样板,其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意象,而是隐藏着大量不容易被发现的幽暗底层。在爱弥儿身上,卢梭有意构造出各种叙事结构,以实现一种既真实又虚构的想象性演练。无论是爱弥儿与卢梭之间表层与潜在的复调关系,亦或卢梭与爱弥儿之间真诚与反叛的变形结构,还是两人之间基于恋母情结与造父意图的政治性血缘,这些都反复提醒我们在研究《爱弥儿》的一开始,不能忽视卢梭自身的人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爱弥儿既是卢梭的学生,也是卢梭的孩子,更是卢梭本人的颠倒。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爱弥儿式卢梭与卢梭式爱弥儿的混合意象中,我们才可能真正捕捉卢梭的教育意图以及整部《爱弥儿》中各种隐遁的计划。  相似文献   

13.
"双灵同体"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解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别名格雷丝》中出现的"双灵同体"意象,探究作者展现男女两性、自我和他者以及边缘和主流之间争斗、妥协、胶着状态的书写意图。阿特伍德用隐蔽的方式书写了妇女的边缘地位和不止的反抗,它是作者精心布置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目前3S图形、图像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度量相似性程度的方法,并给出了其所具有的性质.此方法利用提取不同图像上的对应特征点,并对对应点的距离变换进行评估,进而求出两图形的相似度.它对研究图形图像的识别、配准有一定帮助,并将逐渐应用于3S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成为城市形象传播新载体,通过全新的传播符号构建了城市形象。利用内容分析与个案研究法,通过传播符号学理论分析短视频城市形象建构原理,以重庆网红城市形象符号建构为例,总结短视频城市符号挖掘规律与传播策略。在UGC为主的短视频生产模式下,利用短视频社交化传播方式优势,通过对城市形象符号的挖掘,能够塑造、提升与扭转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建构可以借助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标志性符号等多种元素,引导短视频用户对城市形象相关短视频生产与传播,发挥短视频在城市形象建设与传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学习之悦、交友之乐及君子之乐,人称"孔门三乐",是孔子幸福观的具体阐述。"孔门三乐"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把孔子幸福观与现代积极情绪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存在着有形或无形的、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幼儿教师身份是其存在的本体论,即存在的依据与归属。"他者镜像",作为主体的对照物存在,反映了制度层面的规定性,多以"镜像"的呈现、观念层面的期望,帮助主体确定其位置在何处。"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在个体生命体验中持续变化,追寻主体存在的价值。从"他者镜像"和"自我认同"之维,探讨幼儿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可行性,"他者镜像"塑造合理的客体身份、规范客体身份的工具价值、明晰身份的外显特质;"自我认同"在行动中建构主体身份认同、探寻本体性价值,促使自我内部不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伦理意味,既蕴含伦理价值,又体现伦理技巧。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倾听",蕴含理解与尊重、公正、人道等伦理价值。这些伦理价值需要通过合理的伦理技巧去实现:耐心听取幼儿的倾诉,兼顾全体和个别幼儿,善用移情去寻找共鸣,积极、及时回应幼儿,善用表情与肢体动作等。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兵车行》和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都是流传千古的通过描写从军的农民形象,揭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以此反映农民疾苦的名篇。但两首诗中从军农民形象的取材、矛头的指向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却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20.
从符号美学的角度上讲,李白的诗歌是一个充满感性的意象符号系统,象的能指与意的所指粘合,是由诗人独特的艺术个性、创作心境等主观因素而驱使的。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符号系统中存在着语言层面的能指势态,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组合运动,以及诗歌意象符号系统整体的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