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译者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寻求内容与风格上的对等,因为两种语言在措词、句法结构等方面不可能一致,所以翻译中必然会导致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本文从词与短语,小句与句子,语篇三个层面对翻译中的偏离现象进行探索.文章还对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翻译中为了传达原文的思想风格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偏离现象的产生.优秀的译者应该高度注意原语和目标语的差异,提供和原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对等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个抉择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抉择无疑会受到种种制约。文章从影响译者文本选择的因素和影响译者文本翻译的因素两方面分析霍克思《红楼梦》翻译中的抉择,研究表明,译者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有意义的,都是译者能动参与的结果,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动态活动。翻译作品的最终出炉除了译者的主体作用外,还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这些规范是通过译者发挥作用的。本文将以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为例,分析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意识形态与赞助人;意向读者和翻译目的等规范在译者翻译策略抉择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在翻译中的辩证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奈达翻译理论过于强调功能对等进行质疑的基础上,认为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文本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重要性,译者应根据不同文本和翻译目的在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之间做出裁定,采取相应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抉择过程,译者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规范的影响和制约。在强调规范对翻译的控制时,也不能忽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的全过程的分析,进一步了解译者的抉择过程。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遵守规范的同时,也可以打破规范的限制,遵守与打破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韦璇 《英语广场》2021,(8):28-31
广告翻译具有商业与语言两个层面的特点。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市场、文化、语言、法律法规等,因此,广告翻译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灵活处理翻译文本的能力。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在充分兼顾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产出表情达意的译文,以促进商品消费。  相似文献   

8.
汉英亲属称谓背后隐藏的深厚文化使得二者在诸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也给译者带来了很大困难.翻译汉英亲属称谓语等可采用等值法、增减法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实践中,语用歧义、俚俗语等的存在给译者带来很多困惑。Eugene A Nida对“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区分解决了翻译界长期以来直译与意译之争,有效地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力寻求“最贴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  相似文献   

10.
奈达与斯坦纳分别提出的功能对等和阐释学的理论是对翻译界的重大贡献。他们分别提出的翻译步骤也从不同的角度指导翻译实践。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入手,分析这两种理论在译者主体性和信息对等方面来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1.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两种翻译理论,各有特点。文章分析了两理论的相同之处,并从译者地位、原文地位、翻译标准、对文化因素的态度、翻译过程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等角度分析了两理论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说明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的一种新的尝试,丰富了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研究语言本身,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柏慧 《英语广场》2023,(32):46-49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者通过在译文中巧妙再现源语,使译语读者能够达到与源语读者一致的理解与欣赏水平。这一理论为国内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本文以译者夏阳翻译的《无人生还》汉译本为研究对象,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从词汇、句法与语篇三方面分析其丰富多样的翻译技巧,进而剖析该译作中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探讨如何使译语读者达到与源语读者相当的理解程度,启发读者对阿加莎悬疑侦探小说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陈月红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4):48-51,55
从语篇翻译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宏观翻译情境和微观语言层面等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主观抉择,译者首先是一个交际者和决策者,然后是一个阐释者和创新者。语篇翻译将传统语言学视角和现代文化视角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系统地考察译者主体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创立了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至少受到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的影响。图里把应用在翻译中的规范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种规范制约着翻译的不同阶段,影响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所作出的抉择行为是其个性情感、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译者在落笔翻译之时往往束缚于原文的枷锁。然而翻译实践证明,译者并没有就此变得缩手缩脚,反而根据预期的交际功能,跳出一支支美轮美奂的舞蹈,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翻译目的与策略的精妙抉择等方面的体现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的翻译文本根据其具体的内容、题材、体裁以及译入语受众群等等的不同,对于翻译的忠诚度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不能只是简单地分为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本质也决定了它与非文学翻译或专业翻译的区别。以文学翻译为对象,探究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把握、平衡和抉择并实践对原文本的"忠诚",有助于揭开长久以来蒙在译者脸上不公的"背叛"的黑纱。  相似文献   

17.
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从商务英语词汇特点入手,通过商务英语翻译事例分析,对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及术语翻译原则两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以使译者对商务英语有充分认识并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8.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翔 《考试周刊》2009,(10):43-44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即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他强调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也就是说,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这个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当中。  相似文献   

19.
周静 《双语学习》2007,(5M):60-61,63
功能对等理论从语言文化环境对比的角度出发,提出翻译原则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译文的效果实际上受到了来自原文语言风格、译者的文化阅历以及译文的阅读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翻译不论是作为一门科学还是做一门艺术,都应该从文化对比的角度出发,努力寻找两种语言之间在文化上的共鸣和契合点,从而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就荚汉翻译来讲,两种语言的对比不仅反映在句法结构的不同上,而且也体现对文化现象的不同阐释及理解上,这种文化上的对比对译文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译者必须面对和经常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刘佳全 《考试周刊》2010,(21):33-34
奈达的功能对等给翻译带来了新的方法论,然而鉴于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功能对等并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翻译中的问题。文学作品翻译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摆在译者面前。面对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的微妙关系,忽略语言形式的功能对等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损伤了其文学性。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于语言形式的依赖启发译者.适度异化的语言更能体现一部译作区别于译入语原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