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涛 《师道》2008,(7):75-7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晶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  相似文献   

4.
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是思品教学的重要目标。因而,导行成为思品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怎样发挥导行的作用,使学生真正能将自己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动,提高恩品课的教学效果,是广大思品课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此,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陆晓萱 《学子》2015,(3):38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树立道德规范为目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一门学科。学校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德育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由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导行就成为了德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以情感为先导,体现德育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道德行为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思想品德课中的知与行的统一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从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一般表达形式看,导行在目标层次上是高于明理的,明理是前提,导行则是目的,是思品教学的“重头戏”。因此,我们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应将思品课的导行与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途径、各种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家庭、社会、学校互相支持,齐心协心,形成教育合力,将“导行”落到实处。一、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优化组合思品教…  相似文献   

9.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理和行,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直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  相似文献   

10.
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在思品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思维方式,变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思品教学中要自觉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有的放矢,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实现智育和德育的有效结合,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使思品教学活动收到切实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品德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融合于生活之中,是品德与生活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入,品德教学走进生活,亲近学生心灵,正在形成一个新生命体。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根本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导行是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持久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蕴含的道理(明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育情),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导行0,做到由知导行,知行统一,情贯始终。  相似文献   

15.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6.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品德课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而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能力有超前发展现象,不道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而当前小学思品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即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行为,往往出现“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19.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阐明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并逐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行,学为了做,知也是为了行。因此在课型探讨中的各个课型"导行"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从小学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目标看,小学思品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重点不在明理,即道德认识,而在育情导行,即培养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因此,体验教育在思品课中便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