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软实力建构和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共同主办的“国家软实力建构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华通讯社、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奥委会、国际关系学院、凤凰卫视、复旦大学等单位的领导、  相似文献   

2.
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公共关系高层论坛--融入世界的中国公共关系"日前在北京举行.这是继他们成功地举办了主题为"中国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建构"、"中国公共关系发展与中国软实力"两届高层论坛后的又一届重要论坛.  相似文献   

3.
姚旭 《新闻前哨》2007,(7):93-94
公共关系与“软实力”是当今公共关系界的一个崭新课题。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它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公众,手段是传播。“软实力”则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与中国公共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业已证明远东国家的公共关系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个“个人影响”的模式。本文探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个人影响”模式发展中的作用 ,特别是“关系”的影响问题。通过对照性的比较研究 ,在考查西方国际公关理论的基础上 ,作者试图建构当代中国的公共关系哲学准则。  相似文献   

5.
一、软实力与公共关系的理论解析 1.软实力理论."软实力"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这一论说的核心观念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欲获得所期望的结果,除了靠"硬实力"(军事力量和经济制裁)之外,还可以通过吸引的手段(即软实力)来达到已所愿,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等资源.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在构筑其国家形象,向国际社会传播其价值理念及文化输出时,传播手段与传播环境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新媒体成为建构与传播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全新渠道。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主动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信息环境十分重要,电视树立威信与公信力将为建构我国软实力创造条件。参与国际舆论引导、掌握传播主动权将为国家赢取话语权,从而使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面对重大、可预见的国际事务,电视还应该制定周密的宣传策略以实施目的性传播,学会借力使力,用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国家形象和认知度。另外,培养受众的媒介应用能力,加强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辨识度,也将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利器。  相似文献   

8.
吴飞 《中国广播》2013,(11):28-32
文中通过对国家软实力概念、要素及其国际实践的深入分析后认为,国家软实力具有广泛的社会号召力,而良好的传播媒体、战略与方法,在国家软实力得到良好建构与呈现的过程中角色十分重要。作者认为,中国应当加快构建一套综合与连贯的国家软实力战略,其中,如何深入理解、诠释和传播好“中国梦”“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下一步推进中国国家软实力传播的难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9.
隋岩  李悦 《编辑学刊》2012,(2):34-37
现场直播是最具电视特性和魅力的报道与播出方式,同时也是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崛起的第一优势.实时性和同步性是电视在重大事件直播报道中最大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同类报道的共鸣效果及追求持续报道的累积效果建构软实力是电视直播最常用的手段.正是利用这些手段,电视直播在引导社会舆论、文化输出、国家形象的塑造等软实力的建构上做到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不断增强,然而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发展还十分滞后。作为现代传播体媒介的重要方式,体育传播对软实力构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体育传播与软实力构建的内在关系进行介绍,深入分析我国软实力现状及不足,并提出通过体育传播的方式增强我国软实力的对策措施,推动我国软实力提升。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的进程将民族国家的文化环境植入世界文化市场,影视产品的全球流通承载着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从软实力的角度看,中国电视剧要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它所依赖的条件既在于其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又在于其文本内容的“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开掘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代话语积极对接,同时强化营销与推广环节,是当下中国电视剧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和传播.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传播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抛弃媒介帝国主义的观点不说,我们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当中说服、宣传成分还比较大,外国受众,尤其是欧美受众对我国优秀文化知之不详,甚至屡有误解,国际传播手法还需提升;二是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三是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集中度不足,缺乏知名品牌,且存在盲目发展的苗头,规划、引导、调控、法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正视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的现状和不足,我们需要借助媒介融合这一契机,实施“弯道超车”,加速发展,建构合适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5):22-29
中国公共关系自诞生之始即遭受着污名化的困扰。本文从传播学和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探究了中国公共关系污名化产生的根源所在,指出社会性别建构是公关污名化的思想根源,社会责任放弃是公关污名化的行为根源,公共关系污名化的形成机制是通过"贴标签、形成成见、社会隔离、地位丧失、结构性歧视、自我放弃"六大污名要素不断互动迭代,致使公共关系概念形成位移和偏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西方主流商业电影的商业运作和影响力,中国华语电影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这表明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依然不够强大,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足够与西方商业电影相媲美的资本收入、市场份额以及观众口碑和品牌效应。以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参照系,其软实力的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中,体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所传播出的价值观念体系。由此可见,电影软实力无疑占据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绝大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先红 《今传媒》2015,(1):4-7,12
中国公共关系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困境:一方面其市场规模发展空前,社会需要日益深入;另一方面却遭遇极大的社会伦理挑战。本文以美国卓越公共关系理论为参照,在两岸四地学界和业界共同提出的"公关正能量,武汉共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阳光公关"的理念和15项基本原则,为在重重迷雾中摸索前进的中国公共关系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公共关系自上个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中国大陆至今已有三十多个年头,在这三十多年间,中国大陆学者对公共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国大陆的公共关系研究现状,尤其是对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回顾与梳理,笔者对1998年至今收录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标题包含"公共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同时笔者对中国大陆公共关系研究现状也进行了简评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文化软实力呼唤"硬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关键一环。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把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无论是官方、民间,都对文化软实力建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且投入了实际的行动。从文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10)
文章立足于现有中国公共关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利奥塔尔后现代知识观点中的知识合法性为理论切入点,重新解读中国公共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展望,并分别从科研、教学、误构三个维度审视当下中国公共关系学科知识的合法性问题,以期能够为当下公共关系学科的发展现状提供一个全新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9.
当前出版强国建设与区域(城市)软实力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本研究聚焦区域视角下的出版业软实力建设,通过对区域视角下出版业软实力进行内涵界定,提出由基础层、核心层和表现层构成的多层次软实力概念模型,进一步提炼出版业软实力“五力模型”,即出版业影响力、出版业竞争力、出版业传播力、出版业服务力、出版业支撑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开展指标体系建构,完成5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70项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基于该体系探讨后续区域视角下出版业软实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10日,"国家形象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该课题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担任首席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庆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上海市社科院蒯大申研究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荣跃明研究员、上海市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徐威、《瞭望东方》副总编赵悦等数十位跨学科、跨业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该项目首席教授孟建向与会者介绍并阐述了该项目的整体构想和实施方案.孟建指出,国家形象不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而形成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