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西诗歌的共性是人类精神普遍性的一种体现,也是比较美学的基础之一。唯其具有的共性,才提供了二者间可比较的层次,使得诗歌比较美学更为丰富、有趣。比较中西山水诗在审美情趣、审美追求方面的不同,才能更好地欣赏中西山水诗并把握它们创作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2.
教学处处充满了美的韵律,引导学生发现、欣赏、体验、创造数学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任务。散文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煽造占有相当的数量。因而研究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只有把散文的知识教学与审美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深人理解散文的浓郁情思和隽永哲理,品味华丽词语中的独特意趣,才能更好地感受散文的深层意蕴,受到美的熏陶。进行散文教学的审美活动,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尝试从散文的特点出发,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以欣赏为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得到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之外的更多收获,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本文试就此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西山水田园诗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中西地理环境、社会形态、民族性格、价值取向、寻求真理方式的不同是中西山水田园诗特征各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西方化中所涵盖的“太阳情结”与中国化中所隐含的“月亮情结”,体现着不同化审美情趣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西方化对太阳这一客体赋予了浓厚的宗教精神,中国化赋予月亮于人性德性的内涵,分别体现着追求“崇高”与“中和”之美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提高对音响的聆听能力,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提到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育因素,教师挖掘这些资源,利用现代化手段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达到情感交融,从而提升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周航 《考试周刊》2014,(25):35-36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指出:要改造社会,首先要"洗刷人心",要"怡情养性";而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生美化的关键就是要能欣赏美,感受美,让美深入心灵,从而陶冶心灵,美化心灵。因此,在中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一定的审美教学理念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诗,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中,诗歌语言具有很浓重的隐喻意味和象征色彩,从而营构了语言隐喻抒情方式,写意性画面构造,冷峭沉郁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探求形容词“媚”之“美好义”的产生动力,阐释“关”、“姨”、“媚”三词在表示“美好义”时的区别,考证“媚”的造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来证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咏络: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完成了两次关键飞跃;最终形成华夏美学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12.
中西方审美意象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象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中西美学范畴“会合点”进入中西比较美学视野的。本文分别就中西方美学对审美意象的生成过程、审美意象的内在结构以及审美意象的虚幻性特征的论述进行了梳理比较,分析把握其异质性与共识性交织的状态,以期对实现中西美学的相互沟通、理解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任蓉 《教师》2011,(33):33-33
语文的重要功能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而且要进行人文感知的培养。其中,审美教育就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把审美教育渗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摄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是高校美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的各门课程和很多方面的工作都和美育有关。蔡元培说过:“美育的范围,并不限于这几个科目;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摄影用具体可感的形象和生动优美的画面来记录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其特殊性就决定了摄影教学更有贯彻美育的任务。事实上,美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容有多个方面,其中人文方面的一个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的空间意识是建基于"人与世界对立"的哲学上的,固守着心物截然两分的观照立场,形成了静止的、几何式的"一远"境界的透视空间;而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是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上的,青睐"俯仰往还,远近取与"的流动观照法,形成了虚灵的、音乐化了的"三远"境界的艺术空间,文中将宗白华对中西空间意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姚佳 《成才之路》2012,(18):29-30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穿美育,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指施教者按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培养他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从而达到完善人性、塑造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中西文化的形态和内涵,一是伦理型的,具内向型、和谐、群体意识性征;一是科学型的,具外向型、对立、个体意识性征。故而其审美意识有忧患与乐生、空灵与追寻、和合与悖逆之别,文学之审美表达方式上有表现与再现、写意与写实之分。这使中西文学表现出不同的情采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