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想到,一篇小专访竟有十几家报刊、电台介绍转载。更没想到,它会登上全国好新闻作品的大榜。但当时我就想到,这是一条地道的新闻,既然“捕”住了,就该全力写好。应该把这一鲜灵灵的新闻素材精加工细炮制,从思想到表现手法全新地托给读者,着力写出个性来。  相似文献   

2.
董强 《军事记者》2007,(5):11-11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世界上有很多笔,如果我这支笔没有特点,它就没有可能存在,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作家创作提倡“这一个”,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有个性与特点,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欢  相似文献   

3.
3月25日,我到温州日报报业集团调研.到达的当天,他们的手机报用户突破了32万户,其中22万户在试用,10万户已正式交钱订阅. 为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容的再造,形成有别于报纸的个性.报纸早上出,他们有一个上午版的手机报,下午又根据新发生的新闻出下午版.更为重要的是,还有随时上去的突发新闻版,我把它称为即时版.这就及时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由此,我想到传统媒体融合到新媒体之后,价值的提升:摆脱简单的复制,实现内容的再造.  相似文献   

4.
上个月,当我把自己的新书《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送给一位新闻界朋友的时候,他随口问到:“这是一本评论集吗?”当然不是。但是,他的问话使我忽然想到:这本思想史的通俗读物中真的与我的本行——新闻评论一点也没有关系吗?实际上,至少在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需求和在劳动交换领域的理想实验中,数百年来的人类思想史延伸进了当代实践,而且进入了新闻报道,这就使我在一篇新闻评论中与它正面相迎。  相似文献   

5.
我采录的新闻《我县农村兴起“土沙龙”热》被评为南京市1986年度优秀广播稿一等奖、省优秀广播稿二等奖,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我前年才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写起新闻来仍感到功力不足,谈采访体会,真不知所措。不过,想到这篇消息的采写过程颇有戏剧性,也就凑出两条,勉强算作“体会”吧。  相似文献   

6.
处在新闻战争最前沿的一线驻地记者,常会遭遇“灯下黑”的尴尬处境.2011年在巴基斯坦报道本·拉丹之死和2012年在阿富汗报道驻阿美军风波,这两次重大事件的报道让我对这种处境深有感悟. 借婴儿车混进拉丹死亡现场 这是一个全世界的记者等待了十年的新闻事件,但谁也没有想到它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临.  相似文献   

7.
谁都没有想到围观时代是这样不可阻挡的到来。它的到来,向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这一挑战就是在某个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不管新闻主管主办者是否愿意和进行新闻的发布和意见表达,网络都会通过微博平台迅速对新闻事件形成合围之势,将受众眼球吸引到它那里,从而分流本来就在持续减少的纸媒读者群。  相似文献   

8.
一张合格的地市报纸,既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要有强烈的开放意识。没有地方特色,就无法体现个性,无法赢得本地的基本读者群,因此也就不可能达到办报的目的;没有开放意识,就会囿于一隅,坐井观天,闭目塞听,因而也同样难以全面发挥报纸的多功能作用。只有二者兼备,才能收到理想的宣传效益。地方特色是地市报个性的体现报纸的地方特色,就是报纸依赖于所辖区域的个性而体现在版面上的独有色彩和风格。特色来源于个性,是个性的体现;个性越突出,特色越鲜明;地方的“个性”反映得越充分,报纸的特色越浓郁。接近性——地方特色的依据为什么要强调报纸的地方特色?这是由新闻的“接近性”决定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空上的接近——新闻发生的地点  相似文献   

9.
没有个性就没有区别,没有订制就没有特色。军事新闻摄影的个性订制,是区别于其他题材新闻摄影的关键。拍摄具有突出个性的军事新闻摄影作品,既是军队新闻宣传的需要,也是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闻激烈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我没有想到,短短几百字的《两亿斤粉丝求买主》的呼吁,报上一发表有那么大的振动,那么大的作用;我更没有想到,能荣获一九八四年全国优秀新闻一等奖。从这一报道中,我得出一条重要经验,要搞活经济,必须善于运用报刊,因为现在报上的新闻不仅能给人们以鼓舞、信心、力量,而且给人们以信息和知识。编辑部的同志要我谈谈呼吁信怎样写出来的,我回忆下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少写多想     
开始当报道员,新闻干事经常叮嘱:少写多想。这句话十多年时间记忆犹新,就是因为它对我学习新闻采写帮助很大。看一些基层通讯员采写的稿件,不流畅不顺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思想杂乱,主题不集中,到后来连自己都搞不消要说明什么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想的功夫下得不够,想的火候不到。掌握一点材料,本质没有吃透,脉络没有理清就信马由缰地想到哪写到哪,致使稿件漏洞百出,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12.
“打着鸭子上架”——人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比喻逼迫他人干做不到的事情。其实,经过必要的训练,再施加足够的压力,鸭子也是可以上架的。我从参加革命起,就作新闻工作。我这个人口讷嘴笨,不善言谈,在大会上发言还感到脸红心跳,今辈子也没有想到要上讲台授课。可是,由于过去自己写了几篇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在新闻业务刊物上写了一些有关新闻评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记者》编辑部:贵刊的前身《新闻业务》1986年第10期刊登了我写的一篇采访札记:《旅途奇遇》。文章刊出后有的同志来问我,“你所写的事儿是真的吗?”言外之意是非常明白的。更有不客气的,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家伙,编得挺圆。这算小说还算新闻?”开始,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我有什么必要编一个故事当新闻作品发表呢?其实,这番奇遇本来并没有准备写出来发表,与一个外国人萍水相逢,当时实在没有想到问问他的尊姓大名,与他的交往只不过是尽尽义务,想帮这个异国大孩子一把(作为一名记者,这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后来又有一位同志来问我,既然是亲身经历,为什么偏偏不知道那位日本青年的姓名?作品发在新闻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日报和晚报,都是社会主义报纸,都是党领导的新闻工具,都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它们的共性。如果背离了这一条,就会犯政治上的错误,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的报纸。但是,各种报纸除了有它的共性外,还必须有它的个性。否则,各种报纸一个面孔,象“文革”期间那样“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也就没有各种报纸分别存在的必要了。因此,晚报除了要坚持社会主义报纸的一般共性外,还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
我今天想就新闻敏感与记者素养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记者贵有新闻敏感我最近与几位新进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交谈时,他们都为跑了很多地方而抓不到好新闻而着急。他们说,辛辛苦苦写来稿子,编辑部的同志却说稿子中间没新闻。这就使我想到,干新闻这一行,当编辑,  相似文献   

16.
贝利不愧是一代球王,他仰面倒钩的一脚劲射,堪称绿菌场上蒸汽机的发明。于是,我想到了新闻创优中的“射门”意识和“脚底”功夫。何谓新闻?它的实质在于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缺乏新闻价值的报道,不可能具有舆论的力量,不可能有感染力,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作用,更谈不到新闻创优。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平时爱看报纸,爱收听新闻节目。时间长了,自己也萌发了写新闻报道的念头。买了几本新闻业务书拜读,可还是不知道写什么,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请编辑给予指导。 陕西扶风 王衡 王衡同志: 你初学新闻报道,不知道该写什么,总感到“老虎吃天,没处下爪”。这是很正常的,许多通讯员都有这样的经历。 写新闻要求固然很多,但说简单些,要采写一件新闻事实,起码要用三个方面去衡量,一是这件事新鲜不新鲜,二是这件事有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三是这件事典型不典型。如果说这件事情新鲜,有针对性,比较典型,那么就说明它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就可以进行采写。比如,我采写的现场短新闻《喜看农民来春游》,这篇报道就具备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春游,对城里人来说早已司空见惯,没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我观察到这几年到城里春游的农民多起来了,这就很新鲜,它说明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民兄弟丰衣足食后,已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娱乐生活,因而也是很典型的,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于是,就可以着手进行采访,到旅游点、街道和售票窗口采集一些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新闻是新闻实践活动的产物,民族新闻存在的合理性证明它具备系统的完整的实践体系。理论的严格界定与科学探源是新闻实践对新闻理论的迫切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一项系统的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就不能忽视它的具体的表现形态。要科学地界定民族新闻,就应该找出理论与实践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任何一种概念都难以成立。笔者以为,民族新闻特殊性主要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新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如果离开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就难以产生应有的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少数民族文化形态是民族新闻赖以存在的条件。试想一下,仅仅有少数民族地域名称或少数民族人名而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新闻,能有哪些“特点”可言?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业内的同行都知道,新闻采写最忌没有个性化,没有个性化的新闻,既不能深刻揭示主题,又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个性化的抓捕和突显,却是新闻采写的硬功夫,许多个性就淹没在共性之中,就像珍珠埋没在泥土中,需要发现,挖掘,擦拭,才能闪闪发光,沁人心脾。否则,珍珠只能睡在泥土中,变成了普通石块,实在是太可惜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次亲身采访经历,谈谈群像采写中个性突破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一个好的标题,好像美女之容貌,人人喜爱。所以,在新闻写作中我很注重标题的标新立异,现就如何让标题新颖不俗,谈谈自己的思索方法。 深挖事件内涵,让标题形象生动。每一新闻事件都有其个性和独有的内涵。捉到了这一点,制出的标题就会不落俗套。1992年春我采访了靠苹果树富起来的七里岗村,这则消息初标题是《七里岗村果香粮丰》,我觉得俗而不新,思索起来。忽然想到苹果树是摇钱树,农田是聚宝盆,新的标题随之而生:《七里岗村栽上摇钱树,丰了聚宝盆》。植树节那天载于《开封日报》一版头题。《请专家进农家,土秀才教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