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原则及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李静静  吴彤 《科学学研究》2007,25(3):425-429
回顾并考察科学划界标准发展演化的历史,指出这些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并引入关于科学划界标准问题的新理论——SSK和科学实践哲学,分析这些理论在科学划界标准方面的立场以及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对科学的独特看法被称为实用主义的科学观,而这个科学观却又是以科学划界为基础的。杜威的科学划界观把实用主义中的实用和经验作为基本准则。实用性表现了人把握和构建世界的能力,它与真理性密切关联。经验性体现了人直接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它与检验和验证科学的经验与实验相联系。  相似文献   

4.
自科学哲学诞生以来,关于科学划界的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消解科学划界、以多元标准重建划界问题。科学划界是一种实践,科学划界主体是个集合,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变化和不变的统一,科学划界的标准是多元的、可操作的。  相似文献   

5.
从确定到模糊--科学划界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划界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各派对这个问题都有所涉及和回答,然而答案却各不相同,而且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的单一确定的绝对标准经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到无政府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消解标准,划界标准越来越模糊,信心也越来越动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标准和科学观作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认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根本缺陷在于:只重视“科学的逻辑”,而严重忽视了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人文背景;只强调科学的实证精神,而严重忽视了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以费耶阿本德批判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观点说明科学与非科学的硬性划界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7.
科学划界标准问题一直是科学发展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心理学的科学划界问题也是心理学史上见仁见智的问题。心理学如何进行科学划界事关心理学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也事关心理学能否获得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至今学界中流行着心理学自然科学观、人文科学观、边缘科学观、文化观、超科学观、另类科学观等各个观点。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不同理解和对心理学划界标准理解,反映了心理学家不同的哲学观、科学观和理智背景,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形态,提供了理解心理学的不同视角和侧面。  相似文献   

8.
孟强 《科学学研究》2004,22(6):561-565
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寻找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徒劳无功的,反本质主义消解划界问题的做法也有欠妥当。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学的边界,我们必须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把边界当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种边界是相对的,仅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科学划界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论问题,它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和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如何拒斥伪科学?——从绝对到多元的科学划界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巍 《科学学研究》2004,22(2):118-123
文章回顾并研究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标准和波普的可否证标准,提出了绝对的、逻辑的划界标准;库恩和拉卡托斯模糊了划界标准,使之成为相对标准;费伊阿本德从其相对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立场,提出消解划界标准;最终科学划界被置入更为广阔的视解,萨伽德的三要素标准与邦格的十要素标准,为科学划界提供了更为可信的多元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初步梳理出奥古斯丁、阿奎那、罗吉尔,培根、司各脱和奥康等人的科学划界观,旨在说明中世纪有关科学本质问题的认识以其“中介”形式完成了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12.
<正>Power grid is a very large scale and highly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and its stable and reliable operation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As a complex dynamic network has a tendency of catastrophic failure,sophisticated analysis and control are required.In an interview with NSR,Professor Yusheng Xue,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Honorary President of China’s State Gri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talked about the economic impact,technical challenges,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power grid in China.  相似文献   

13.
吴鸿雅 《科学学研究》2007,25(5):801-805
 在人类求知的长河中,从无知到知之,知之积累为知识,知识转化为力量,进而拥有智慧的辩证过程中,科学既是智慧的基础,又构成了通往智慧的环节.科学最有价值的意义就在于获得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根本,更是人种永存的重要机制.最原初的"爱智慧"构成科学理想中最深奥、最灿烂的伟大哲思.科学的三向度:力量、知识和智慧事实上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科学的理想是力量、知识和智慧的完满结合.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社会研究视角的转变,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科学与政府之间相互参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也表明了科技与政策关系的传统图式是成问题的。不可否认,建构论的观点与方法不仅拓展了科技政策研究的空间,而且从根本上转换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在这种转变的视角中,我们认为科技与政策更表现为一种内生关系,科技政策的制定不具有固定的模式,它是在具体情景中被建构的,同时它也成为科学与技术知识生成和辩护中的构成性条件。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本文从西方科学史出发,分析了以西方近代科学为某种普适性科学的科学史研究范式及其与全球化之间的某种关联,以及这种研究范式新近被解构的发展趋势,认为作为人文学者,我们应该对科学文化的全球化热潮保持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王刚 《科学学研究》2007,25(5):836-841
 作为个体的科学家有可能是自利的,进行科研的动机是多元的、世俗的,并不都是出于好奇心,仅仅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但是他们的合作却能够生产出可靠的知识,并使科学成为一种最成功的人类认识事业.对于这种现象?科学经济学的学者利用"看不见的手"进行解释,给出的答案是,科学中的各种标准、规则、规范和制度诱导着具有世俗动机的科学家形成合作. 关键词:科学论;科学经济学;科学规则;"看不见的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科普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融通越发广泛、深入、频繁和紧密,在科普领域也出现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和公众参与科学等新提法和新理念.文章综述了科普在国内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科学传播与科普的争论中,作者建议中国科普在国际交流中应直接使用"Kepu"一词取代其它译文,并进一步在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下提出新时代科普内涵及科普外延拓展应体现的价值要求,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普,实现科普的价值与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18.
<正>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has been crucial for boosting science in China in the past few decades.But the role China plays in major international projects largely depends on research fields and can vary widely.As the country strives to reach new heights in its innovation capacity,there are heated debates over how China can get the most out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what the government’s role should be,and whether Chinese researchers should work alone in some cases to build their strength beyo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