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对今人而言,明“句读”主要指正确地给文言文断句。  相似文献   

2.
对韩愈的名篇《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段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的解释,各家却有不同的意见。1998年6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把“句读之不知”一句解释为“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而把“或师焉,或不焉”一句解释为“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这里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当作结构助词,翻译为“的”(一般是不翻译的)。2000年11月版和2003年12月版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对此句的解释则改为“不通…  相似文献   

3.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即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的说法。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说:“句读之不通,而欲从事于九丘之书,真可谓千载笑端矣。”这说明在古代往往从断句的准确程度,来看一个人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现代人对文言文断句也非常青睐,这从高考题中可见一斑。2004年北京卷出现了文言文断句题(即给出一段文言文语段,从中选出5个句子要求考生断句,共5分)。2005年北京春招卷、北京卷、辽宁卷都出现了这种题型。2006年北京卷、辽宁卷、福建卷和广东卷也分别出现了文…  相似文献   

4.
古人写文章时是不断句的。古人读书时 ,一句话完了 ,便在句终末尾 ,这个字的旁边加一个“零”,叫做句 ;在语意未尽需要停顿的地方 ,常用“、”,叫做读 (dòu) ,二者合起来称为“句读”,又称“圈点”。明句读是读懂古文的起点 ,也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如果句读有错误 ,说明对古文中的某些词句还没读懂 ,也就不能正确理解原意。例如《谭嗣同》:“君退朝 ,乃告同人曰 :‘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意思是 :谭嗣同退朝回来 ,于是告诉共同变法的人说。“今天才知道皇上确实没有权力了。”但如果误读为 :“君退朝乃告 ,同人曰 :‘今而知皇上真…  相似文献   

5.
一、《劝学》书注:P269⑧[而]连词,这里表示因果关系。(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下同。) 原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分析:很明显,这里的虚词“而”意为“于是”,表示的是顺承关系,并非因果。二、《师说》书注:P275④[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原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分析:尽管这里的“之”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6.
一、断句解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二、考点解析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5、2006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断句是考查文…  相似文献   

7.
文言虚词的研究和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古人读书要求做到两点,一曰“明训诂”;一曰“审辞气”。所谓“明训诂”,就是能正确地理解词义;所谓“审辞气”,就是能通达文义,把握准文句的语气和用意。这可以说是古人总结出来的两大读书要旨.从汉代至清代中叶,学者们注释古书,疏解文义,在“明训诂”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果非常辉煌。在“审辞气”方面,前人讲求句读,辩析章句,也有相当的贡献。但是,与前者比较起来,显然逊色。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对虚词重视不足,研究很少。康熙年间,刘淇著《助字辩略》,才有了关于文言虚词的专著。此后,王念孙撰《读书杂志》,王引之著《经传释词》,才把文言虚词的研究推向第一个高峰。近  相似文献   

8.
在文言文教学中 ,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古人云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课文读好了 ,其实很多东西即使老师不讲 ,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学性较强 ,适于诵读的文章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以及唐宋诗词等等 ,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既体验作者的情感 ,又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 ,效率自不待言。即使是一般的文章 ,读到烂熟于心 ,其“义”照样可以“自见”。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些探索 ,以为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读明句读。文言文由于字词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障碍 ,学生读起来不如现代文顺畅。…  相似文献   

9.
《师说》中有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可见句读的重要,朗读文言文的第一步是句读要正确。句,指的是一句完整的话。读,指的是半句话。句读正确,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10.
古书的标点     
1、什么叫句读古书一般是不断句,不加标点符号的。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边读边断,全文句子断完了,意思也大体明白了。句读的概念始见于汉代,唐以后“句”与“读”才有了明的区别。古人读书的时候,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为句读。  相似文献   

11.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12.
一一切与古代典籍有关的学科,无不与时间的记载,也就是古代天文历法有关。白寿彝教授指出,“关于时间的记载,是历史记载必要的构成部分,年代学的研究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载《人民日报》1980年12月30日)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就靠年月日的记载贯穿起来,成为有价值的史料,据以窥视古代社会的面貌。然而,考求古人的纪时并不容易,正如清人汪赵棻说:“读史而考及于月日干支,小事也,然亦难事也。欲知月日,必求朔闰;欲求朔闰,必明推步……盖其事甚小,为之则难。”(载《二十四史日月考序目》)本是简明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一切与古代典籍有关的学科,无不与时间的记载,也就是古代天文历法有关。白寿彝教授指出,“关于时间的记载,是历史记载必要的构成部分,年代学的研究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载(《人民日报》1980年12月30日)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就靠年月日的记载贯穿起来,成为有价值的史料,据以窥视古代社会的面貌。然而,考求古人的纪时并不容易,正如清人汪赵棻说;“读史而考及于月日干支,小事也,然亦难事也。欲知月日,必求朔闰;欲求朔闰,必明推步……盖其事甚小,为之则难。”(载《二十四史日月考序目》)本是简明的古代历算,竟如此玄秘莫测,令后人望而生畏。究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的阅读,首先要弄清句读。《三字经》曰:“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如用标点符号表示,当用句末标点。如句号、叹号等。所谓“读”,就是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需用句中标点,如顿号、逗号等。“句读之不知”,则必然“惑之不解”。如蒲松龄的  相似文献   

15.
<正>“句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即使是现在,笔者认为句读教学仍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阶段,句读教学是更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即便是小学生想学会阅读白话文,也需要句读教学。统编语文小学教材有的单元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从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提示来看,  相似文献   

16.
男性的“异化”──古代婚恋戏曲小说男子形象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本原的哲学命题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系辞上》),同时认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易·系辞下》)。阴阳相交,一柔一刚,不仅化生万物,同时也规定了人类两性之间的人格标准:男子阳而刚,女子阴而柔。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男子理应最富有阳刚之美。然而中国古代描写婚姻恋爱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塑造的男子形象,却往往缺乏一种阳刚粗豪之气,而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特征。这一方面表现在色…  相似文献   

17.
《论语·学而篇》“礼之用,和为贵”一节的章旨,我国学术界向来众说纷纭。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各家的句读却存在着惊人的一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赵纪彬先生的《论语新探》均采用如下句读法:“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多年来,此种句读法广为海内外学术界采用,似乎已成定论。但是,仔细考察起来,它却存在着严重的不确之处,完全有加以辨正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秦始皇“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朝中臣僚。博士淳于越在宴会上反对实行郡县制,主张恢复古代的分封  相似文献   

19.
属对即“对对子”,是古代语文教学中学生必修的课程。宋代苏洵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说:“吾后稍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面废。”由此可见,在宋代,属对已经是同句读、声律相提并论的一种基础课程了。古代学生学属对有以下作用。首先,起基本的语音训练作用。因为学属对先要正音,学会阴阳上去四声,这实际上是一种语音训练。其次,属对课本大都是分类编排的,分天文、地理、人物、器物等若干类,学属对时是一类一类地练。如天文对:“天”对“地”,“雨”对“风”,“天地”对“山川”,“清风”对“皓月”;“花木…  相似文献   

20.
《娇红记》是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一部优秀剧作,这部爱情婚姻悲剧体现了晚明时期“言情”的文学思潮。文章将《娇红记》与它之前的经典言情戏曲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相对比,探究其言情特点,得出结论:《娇红记》的言情思想有一定的超越性,一方面,从作品塑造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来分析,情的意蕴一步步深化;另一方面,从作者创作的主题思想来看,情的意蕴一步步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