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减”政策颁布的目的旨在从根本上释放学生学习压力,并将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推至新阶段。如何最大化发挥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各自特色,实现1+1+1>3的育人效果,亟需深思。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析“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体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问题,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建议。研究认为,问题检视:“家校社”体育认知程度浅显;“家校社”体育资源供给乏力;“家校社”合作机制条件欠缺。建议:觉醒认知意识,更新学校体育“家校社”三方教育观念;凝聚体质合力,整合学校体育“家校社”三方优势资源;融合信息技术,塑造学校体育“家校社”三方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2.
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更是新时代体育和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其内容丰富、内涵深邃,是教育、体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性纲要文件。但是,目前体教融合还面临着教育和体育发展的分离、主体内生动力缺失、体育功能单一功利化、家庭和社会体育缺失、后备人才培养不畅等问题。要通过全面落实体教融合制度设计,推进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体教融合主体责任,切实调动其发展内驱力;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融合体育教育的价值功能;落实“家-校-社”联动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等策略,坚持“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原则,制定切实工作举措,有效配置资源,合力推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孟然  张彪  郭兴 《体育教学》2023,(1):37-39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健全家庭社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想,预示着家、校、社三方协作的育人机制将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通过研究得出体育的家、校、社共育方式是符合新时代体育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如今还面临着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校社体育脱节等影响因素,本文描绘了未来家、校、社体育共育的建设蓝图。  相似文献   

4.
探析“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的背景、价值和路径,旨在为“双减”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有利于延伸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功能;有利于实现三位一体的全视域体育教育。为了最大限度挖掘体育联动发展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提升生命健康认知,树立正确的家校社共育意识观念;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体育资源优化配置;依托“双减”大背景,搭建家校社体育联动平台;构建良好的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联动发展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黎泳 《体育风尚》2023,(12):98-100
我国新时代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改革的深水期,传统教育偏重文化教学而缺少体育活动时间导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急剧下降,身心健康都受到巨大的负面影响。“双减政策”对学校进行青少年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体教融合”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针,因此体育在青少年教育的比重大幅提升。本文结合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分析和探讨了目前青少年开展落实体育活动面临的体育教育分离、教育资源不足和体育意识淡薄的困境,提出了改进体育考试标准、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变革体育教学课程、扩大供给和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等对策,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家校社三个层面为展开落实青少年体育活动做出来些许探讨分析,让体育教育最终转向体育运动,使体育活动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形成全民的终身体育习惯,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6.
“体教融合”不仅是助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亦是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能的核心要义。“体教融合”有利于充分整合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资源,助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同发展,培养一批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然而在“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竞技武术人才培养在管理、资源及保障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为此,应构建互融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体教协同的人才管理体制,调动家、校以及社会各方优势。  相似文献   

7.
赵鹏 《当代体育科技》2022,(24):150-154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构建家校社立体化网络是我国当前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体育与德育,二者都需要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一体化发展。该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系统探讨了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价值、发展困局与实践策略。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建设,可以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践;促进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面临的发展困境:对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认知与实践不足;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缺乏合作资源与保障。针对发展困境提出实践策略:提高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认知水平;促进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实践行为;搭建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多元平台;建立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体教融合的发展历史进行回顾,并结合新时代深入落实体教融合的现实背景,认为当前我国推进体教融合面临一些困境:由于长久以来体教融合被认为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两家“各自为政”的事情,故而存在两家目标任务不匹配、部门协同不得力、竞赛体系不兼容、人才培养不协调的问题。基于此,提出如下破解策略:加强思想观念融合,全面认识体教融合的时代意义和深远价值;促进目标任务融合,将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和体育部门的首要工作目标;加快资源配置融合,打造新型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和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落实政策措施融合,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体教融合”等系列青少年体育纲领性政策的颁布及实施,家庭力量更深融入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是一个必然趋势,而家庭协同参与所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成为制约“体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对“体教融合”发展中家庭融合所面临的困境及化解路径进行探究。认为家庭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是运动员生源基础的储备者、运动员全面发展的保障者、运动员发展资源的协同者、运动员竞技训练风险的应对者和运动员权益保障的监督者。家庭主动理念和主体认同的缺失、家庭自主能力的不足和家庭利益诉求的受阻是其融于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化解以上困境的关键路径是强化家庭融合角色、塑造传统家庭育人文化、创建家庭参与制度、建设家庭融合智慧平台、设立家庭组织机构,从而提高家庭融入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自主与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自新时代体教融合提出以来,学界已围绕其开展了诸多研究。本研究以“2W1H”知识框架为脉络,对现有的体教融合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并提出相应展望。研究表明:在“何为”层面,既有研究多从体教融合的概念、内涵和价值等维度对进行系统概述;在“为何”层面,体教融合的创设体现出国家、体育和青少年个体三者全面统一的生成逻辑;在“如何”层面,学界则较多关注其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具体策略。未来可从强化体教融合基本认知的系统性,探索体教融合生成逻辑的多维性和提升体教融合推进策略的实践性三个维度方面进行学术调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了解体教关系的历史流变,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体教关系的思想特征及实践得失。研究认为,体教关系转型并非简单发轫于政府的战略引导,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转型逻辑。在体教分离和体教结合阶段以工具理性为主导趋势,呈现为迅速建立、强化巩固自有体育体制的体教关系,相对忽视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在体教融合阶段以价值理性为主导趋势,呈现出优化完善自有体育体制的体教关系,却面临着难以深度权衡各主体利益的政策执行困境。对此,提出遵循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根本的目标、确立以“体”回归“教”的方针、构建体教融合的支撑体系、完善体教融合的运行机制、优化体教融合的实施环境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全面育人的核心问题,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作用,是确保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论文主要运用规范研究法与专家访谈法,针对交叠影响域视角下体育思政育人的耦合机理、模式构建、行动策略等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交叠影响域理论与体育思政育人的耦合机理蕴含的思想内核、体育思政育人的实施价值、内在联系与融合效应四个维度。从构建理念、构建目标、构建原则、主体角色、关系机制五个维度构建交叠影响域视角下体育思政育人的模式,进而提出体育思政育人的行动策略。通过研究,构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关系,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叠加效应,提升体育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3.
朱姣 《体育教学》2022,(2):28-29
基于"双减"背景探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索家校社一体化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目标,"校家结合"为学生提供课外体育活动的乐趣享受,"校社结合"为学生提供增强体质的课程增量,"家社结合"为学生提供健全人格的社会化路径,以及"家校社三位一体"助力学生在坚持体育活动中锤炼意志品质。以学校引导、家庭支持、社会参与的家校社结合一体化机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身心获益,促进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核心数据来源,“体教融合”为关键词筛选文献347篇核心期刊和硕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对国内关于体教融合研究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动态的演变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关于体教融合的研究视角逐渐由体教结合转化为体教融合,研究深度不断提升;(2)关注学校体育人才培养和后备人才储备的研究增多,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趋势;(3)关注教育和体育建设的融合发展日渐显著,但是关于体教融合在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视角有待创新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教体结合”的产生背景入手,理性审视“教体结合”的问题与成因,对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研究结果:“教体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思路的嬗变与升华;“教体结合”构成体系包括教育系统、体育人才、体育系统等元素,各元素自有角色定位与职责;“教体结合”不仅拓宽了体育人才的出路,还能为体育产业的繁荣作贡献;经费匮乏、政策和体制问题、“教体结合”认知问题、社会力量问题、生源困境问题、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缺陷等是“教体结合”影响因素。建议: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及社会系统协同,淡化各自利益立场,共同承担起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责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竞技体育体制,让利益博弈中的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社会系统及居于中间环节元素的体育人才能够形成合力,构建“教体社”联合体。  相似文献   

16.
陈晞 《当代体育科技》2022,(34):157-160
北京冬奥会中以谷爱凌为首的新生代体育明星引起了社会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讨论热潮,为我国的体教融合提供了新的示范。该文以家庭教育为线索,分析关于谷爱凌、苏翊鸣等新生代运动员的社会舆论,探索冬奥会后家庭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并结合现有文献成果梳理了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家庭体育观的发展、家庭体育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经验和体教融合进一步发展需要克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10所学校深化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改革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建构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实践逻辑的理论模型,将“体教融合视域中学校体育改革的治理主导力、行动策略及其困境破解之道”作为核心范畴。研究发现,凝练学校办学理念作为学校深化体教融合及推进体育工作改革的具体体现,以此驱动学校确立体育发展目标,将体育发展融入学校办学理念,以此体现以体育人价值,实现二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体教融合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主导力。由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丰富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科学业余训练、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和建立体育竞赛体系等具体维度组成的体教融合,形成了地方政府、学校等协作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的具体行动策略。针对学校体育改革“肠梗阻”问题,提出建立综合保障机制、开展体育综合评价和提升学校对外声誉等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8.
体教融合在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意在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要义。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及内涵,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体教融合、学训结合;赛事引领、以体育人3个方面分析学校竞技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提出“纯竞技体育”观念壁垒亟待消解、“体”“教”融合主导地位需明确、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理念需加强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发展依托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梳理是学校体育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审视校社合作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现实问题,立足多元主体协同视角,运用演化博弈方法,系统性梳理不同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关系,探寻校社合作未来发展趋势和策略。研究发现,政府是校社合作中多主体协同治理的重要主导,社会体育组织与学校体育合作的资源质量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校社合作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稳定策略需要把握不同主体的策略选择。依据演化博弈分析结果,提出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组织协同参与校社合作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策略建议:政府设立制度保障,协调多元主体的行为策略;家庭理性参与治理,形成多方位合作治理系统;学校强化自主治理,实现长效化稳态治理格局;社会体育组织建立长远规划,实现资源要素“精准扶持”;第三方机构干预,实现管办评分离监管评估。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体教融合的内涵、体教融合对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启示,探讨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路径,并从多元协作、多级衔接、多样供给等三个方面提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体育赛事服务、体育服务均等化与细分化的发展路径,以期为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