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伦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异化、人工情感与人机互动的情感危机、智能感知与教育数据的价值困境这四个方面。为了防范和消除这些伦理风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界”是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理性选择,教育责任则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伦理准则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为了促进教育与技术融合,提高教育的“教育力”,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人工智能环境,从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入手,构建人工智能框架,使教育工作更加高效,教育活动更能体现学生个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结合可更好促进教育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可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对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的分析,构建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框架,并针对现有教育人工智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加速科技创新,法国于2018年和2021年先后颁布“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基于对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主导机制的理性认知、法国科学研究优势的科学判断及增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法国将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主要推动者,同时赋予高等教育加快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劳动力,构建灵活开放的人工智能研究生态系统的时代使命。在该使命的驱动下,法国加快改革高等教育的具体行动路径为: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学位的授予名额,增加人工智能人才的供给;优化制度环境,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教师服务体系;聚焦课程教学,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创新组织机制,提升人工智能研究效益。人工智能时代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动向体现出坚持国家统筹规划、强调交叉融合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秉持合作共赢的人工智能研究理念及搭建高效普惠的服务体系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教育不仅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也是促进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合作点。2022年12月5日至6日,由我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2022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大会以“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引领教学智能升级”为主题,共设4个全体会议和6个平行会议,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的部长级官员、专家学者和技术代表参与了此次会议。各国通过“共享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共商人工智能教育”的国际合作范式,旨在促进具有全纳性与韧性的未来教育的共建。大会的举办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的统一部署,彰显了中国引领世界共促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能力和担当,对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数字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伦理关系作为一种广泛渗透的“思想的社会关系”,普遍存在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具有管理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内容的庞杂性、服务角色的双重性等特点。就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如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的契约精神缺失、师德考核形同虚设带来的伦理失序等伦理问题,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制定蕴含伦理精神的管理制度,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合作,以职业化的工作作风从事人事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为提高办学效益和提升教育质量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经过十年跨越发展的实践,我国高等学校再次转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当下内涵式发展理论所强调的主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科学定位,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质量要求。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开放的办学模式、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指标体系分别从教育的目标、制度和文化环境、资源使用效率、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六个维度进行评价,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决策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等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在为教育带来便捷、培养时代新人的同时,也衍生出复杂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我—他”师生的传统伦理关系错乱、数据壁垒和鸿沟带来的合法权利丧失以及确定性算法和不确定性发展之间的伦理背离。究其原因,与“一切皆技术”的算法崇拜主导着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固有制度观念的时空分离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多元主体责任壁垒密切相关。为合理规避这些伦理风险,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系统完善的学生隐私保护规制,构建各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能科学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隐匿着伦理风险,呈现出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疏离、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发展异化、个人隐私泄露与权责不清等多方面的伦理风险样态。其生成原因在于其与相关主体的技术素养欠缺、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自身的局限、伦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滞后等有着密切关联。为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需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伦理空间、“以术为用”增强智能思政的技术治理、“以法为界”构建智能思政大数据责任伦理规制,推进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9.
<正>时代发展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习者要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同现实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借助同他者的对话,求得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以培养创新型人才。2019年5月,成都市武侯区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武侯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构筑“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为载体,教师“差异化教”“精准化教”、学生“自主化学”“协同化学”、管理者“智能治理”“精准服务”三方联动,转变教与学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适宜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模式基本上属于“社会中心型”,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专业设置、调整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教育先为人的发展服务,后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社会.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和专业选择制度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较大的冲突.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中的顺利推行有赖于高校在制度上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构建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办学共同体,是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抓手。学校、企业、政府作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协同办学主体,分别以知识链、生产链和制度链为主导形成知识协同、生产协同和制度协同,各协同机制通过功能耦合、资源融合、利益共享,形成三螺旋的非线性办学共同体。构建办学共同体的动因是创新合作模式,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的机制:职业院校通过行业在外投资现状与趋势,科学判断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依托企业海外资源有效规避市场、人员、风险等难题;企业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协同合作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与文化,并获得更多人才与技术支撑;政府带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协同办学的制度创新,为多维度之间的知识协同和生产协同提供动力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教育是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全学段、全过程。必备品格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共识性观念,指向人的德性发展。遗憾的是,很多学校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重视“技”即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即中小学生的必备品格发展。为突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育人属性,文章从“必备品格”的本质出发,结合智能时代下人类的品格发展需求,提出“人工智能与人类”“人工智能与社会”和“交流与合作”三类必备品格,并结合评价方法重新廓清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嗣内轰轰烈烈的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被庄严的写上了改革的旗帜.现在科学教育强调了通过科学的学习来培养、健全人格,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新课程改革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及教育教学中落到实处,为社会发展进行服务,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是从文化视野来阐释和描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属性的一个范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性的凸现提供了现实的社会依据。伴随这一历史嬗变,其价值偏向一方面表现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各要素涵量及位序发生变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序列发生位移,即由“以社会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但现代大学除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项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以外,还有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即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因此,办现代大学,不仅要有一个教育理念,还要有一个办学理念。在目前新形势下,对于一个现代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  相似文献   

16.
现代期刊编辑只有弄清服务对象,树立“以促进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为己任”服务社会、“创造以人为本”的服务情怀,服务作者、服务读者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现编辑主体价值与历史责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既是老龄化社会也是智能化社会。“人工智能+老年教育”的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模式虽已获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服务供给理念待转变、教育服务对象深层次需求待挖掘、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待厘清、重技术导向轻人文关怀的进路待反思等问题。有必要基于人本、便利和关怀的原则,从转变老年教育服务供给理念回应时代需求、提供满足教育对象更深层次需求的教育资源、厘清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技术驱动与人文关怀并重等方面,对我国老年教育服务供给的转型路径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看,科学发展观最突出的历史意义,就是赋予了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从而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和途径。高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创新知识的主要战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力军。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应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教育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好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推动高校改革和发展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论高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及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设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科学史、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有效载体,但存在人文文化边缘化、高职针对性不强等局限。新开发的《科学与人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出发点,以科学与人文统一融合的思想为指导,综合了人生、社会哲思和现代科技与社会等内容,弥补了科学史和STS的不足,体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教育技术学专业服务基础教育”必须具备的意识与能力,并给以管理定位;对“教育技术学专业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所涉及的因素、内涵,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责任、工作思路,服务基础教育的意义、价值,进行理论梳理、概括,对一所地方高校通过服务基础教育以及与教学和科研的互动,发展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进行案例研究.“意识与能力”包括责任意识、价值意识以及在服务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有管理、理论研究、作品教学、技术使用以及社会合作等途径.教育技术学专业服务基础教育需要考虑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服务过程中的文化机制,通过服务工程,提升专业实力,形成办学特色,走出一条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