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向“没病”的老张近来视力下降明显,到医院眼科一查,医生发现他的眼底视网膜有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很像糖尿病的眼底病变,于是给他化验了血糖,果然血糖高出许多,确诊为糖尿病。老张想不到检查眼睛,竟然查出了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眼都看不见了,是咋当记者的?”我从话里听出这话似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我双目失明有怀疑;二是对我失明了还能当记者有惊疑之情,赞许之意。 我从小就患有夜盲症,后来又出现眼底病变,现在的视力右眼只有光感,左眼矫正视力只有0.02。按国际标准,视力在0.05以下已属盲人,我自然不能跳出盲人队伍之外。去年,陕西省残联负责人,看到了介绍我事迹的一些文章,产生了推荐我当省盲协  相似文献   

3.
《科技档案》2010,(2):20-20
现在人们坐在电脑、电视前的时间越来越长,眼睛这扇“窗户”长期得不到呵护,自然会出现干涩、视物模糊、酸胀疲劳等症状,轻则导致视力下降,严重则可能造成失明。  相似文献   

4.
视觉教养理论与影像传播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 2 0 0 3年 8月 2 7日《参考消息》报道 ,美国南加州大学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 ,一般人“视而能见”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视力跟语言一样 ,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能力。美国男子迈克·梅 3岁时失明。 2 0 0 0年 3月 ,在失明 40年后 ,在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接受干细胞移植手术 ,他重获视力 ,但他至今仍在吃力地学习理解两眼收到的视觉信息 ,费力地学习看懂周围的东西。梅能理解移动中的东西、平面形状和颜色 ,走路也不须依靠导盲犬或手杖。但他难以分辨什么是树 ,什么是树的影子。他能接抛向他的球 ,却不能区分平面和立体 ,要当立体转动…  相似文献   

5.
一位交情不错的眼科医生对我说:“你们新闻界能帮别人,也能坏事。”我问“此话咋讲?”他告诉我:“这几年,我成功地做了几例眼角膜移植手术,又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使几位双眼失明的人恢复了视力,报纸、广播先后作了报道,对我们医院、对人们求医治病很有益处。但是,有一家大报登的消息说我  相似文献   

6.
他的视力仅有0.01.几近失明。写字不得不整张脸“趴”在稿纸上,可他却一笔一笔写出了长达28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终结一个时代的人——溥仪正传》,而且即将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40岁那年,他曾遭遇下岗,但他笔耕不辍,44岁时被《民政之声报》聘为记者……身高不足1.5米的他.绝对是个“小人物”,但他却做出了不少让人们刮目的大事。他的名字叫张骥良——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已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于大众媒介的糖尿病议题构建,可以促进公众对糖尿病的科学认知并促使其生活方式等行为的转变.本文对《北京晚报》《新京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这四份报纸2007至2013年间的相关报道进行抽样,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报道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报道并未因糖尿病人数的快速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糖尿病相关议题的报道并不均衡;报道中过于偏重“治”,而比较忽视“防”,预警功能差;媒体报道对糖尿病新增群体的关注相对较少等.  相似文献   

8.
《陕西档案》2014,(2):58-58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时它也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美国版《读者文摘》2014年1月刊总结了5种往往最先由眼科医生发现的其他器官疾病。糖尿病视网膜少量出血是2型糖尿病最早的线索之一,但那时他们还未被诊断出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可能导致失明。  相似文献   

9.
影片推荐     
喜欢《二重身》的影迷也喜欢:《茱莉亚的眼睛》茱莉娅和莎拉是一对孪生姐妹。1年前,莎拉的双目完全失明,而茱莉娅的视力也在渐渐减退。最终,莎拉上吊自杀。莱莉亚不相信莎拉是自杀的结果,决定查明真相。  相似文献   

10.
新闻报道要尊重“弱势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曾经采访一所盲童学校,天真烂漫的孩子对我们的摄像机充满了好奇,我们向校长建议:“可以让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摄像机是什么样子。”校长高兴地召集孩子们说:“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摄像机是什么样子。”不同的用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一个“摸”字说明我们对失明儿童的无知,一个“认识”饱含着一个特殊教育者对失明儿童慈母般的深情厚爱,这里没有“黑暗”、“瞎”、“盲”之类的词语,只有挚爱、平等和尊重。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如何尊重弱者。 关于失学儿童、孤寡老人、贫困学生、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1.
彭华新 《新闻世界》2014,(12):65-66
随着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成为反腐利剑,“网络反腐”也进入了学术界视野。然而,我们必须反思一个现实,即报纸、电视等传统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延伸至“反腐”领地时,往往选择性失明,从而产生“新闻不反腐”的伦理质问。从媒介伦理出发,可以发现传统新闻在“反腐”中陷入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氧中毒的稿子预约我的泪水,始自采访那一刻. 从这一刻开始感动 刘东江是天津的一个普通工人,又是一位早产儿的父亲.他的儿子小宝,因为早产吸氧过量,导致视网膜病变,孩子终生失明.  相似文献   

13.
极端事件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目标.这一点也不奇怪.媒体对世界的观照是选择性的,他们不可能将其关注的目光均匀分布在周遭世界上,必然是有所选择、有所忽略;媒体关注什么,会存在“选择性失明”,有洞见,也有盲点.  相似文献   

14.
光明的使者──评《眼外伤学》朱秀安眼外伤是眼科多发病,工矿企业、农村等生产第一线,在交通事故、体育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均有发生。战争时期更是多发。一旦发生眼外伤,或多或少地影响视力,严重者会导致失明。眼外伤比其他任何器官外伤对社会、对家庭及个人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通常是共存的。英国对53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20年临床试验观察,结论是严格地控制血糖可以减少微血管病变,但却不能阻止大血管的病变。所以,迫切需要对糖尿病进行全面综合性防治,严格控制糖尿病的"十高一低",大幅度地降低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记者,都想给受众和社会奉献新闻佳作。但是如何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却是值得刻意研究和着力实践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提高记者自身的“新闻视力”,具体说,就是透视力、俯视力、侧视力、环视力、平视力。一、透视力。就是透视社会,研究自己的报道对象和基本受众的详细情况及倾向,找到适合的新闻“被载体”;透过素材,找出更深层次的好角度。作为新闻记者,首先要了解受众,或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系统、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受众的自然情况。并通过对受众的调查和研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贵刊今年第四期上发展的《谈谈校对的视力保护》一文,对保护校对视力问题作了科学的分析考察,是一篇好文。但文章中提出“五号以下的字体”对眼睛较易疲劳,“五号以上的字体”对眼睛较舒适,既有“五号以下”,又有“五号以上”,引起我一点想法。“五号以下的字体”,包括新五号、六号、七号等字体,毫无  相似文献   

18.
宗蕾 《出版参考》2004,(9):27-27
韦汉梅尔生于1968年,自小就患有一种罕见的视网膜分层剥离眼病。对他来说,这种疾病就像是一个伺机行动的恶魔,随时随地都可能摧毁他的生活,这使他童年的生活蒙受着巨大的阴影。在后来的几年中,尽管全家人付出了许多努力,病魔还是夺去了韦汉梅尔的视力,13岁时,他完全失明了。  相似文献   

19.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04,(31):65-65
好消息照镜子的好处维生素无奈心脏病新知蓝眼珠的不幸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蓝色眼睛的人比褐色眼睛的人更加容易面临失明的危险。英国专门从事视觉方面研究的巴简·蒂龙教授及其同事发现,与褐色眼睛相比,蓝色眼睛和绿色眼睛较少含有一种名叫“斑色素”的物质。“斑”是视网膜的  相似文献   

20.
马蛟龙是一位在陕西新闻界有一定影响的记者。我和他初次相会是在1982年初,那天,他是让人扶着进门的,方知他的视力极差,仅有0.04度。按照医学规定,0.05已算失明。就是这种身体状况,他却搞出了一篇篇颇有影响、高人一筹的报道,我很有些惊讶!以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我才渐渐了解厂他那颗真正的记者之心。马蛟龙视力不好,但他的感觉却相当敏锐。他于1964年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毕业,曾蒙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廿惜分、郑兴东、张隆栋、何微等亲自教诲,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