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楚怀王一辨武汉交通干部学院汪文敏,叶森评《屈原列传》者,多全盘否定楚怀王,说他“贪婪”、“骄横”、“昏庸”、“愚蠢”,不一而足。这些论断,与事实出人甚大,例如“屈传”记述怀王被骗人秦,在胁迫面前至死不肯割地,被扣三年,“竟死于秦而归葬”。在领土主权...  相似文献   

2.
一、《屈原》的思想成就1.成功地让历史剧发挥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作品突出表现了楚国内部面对秦国的侵略所展开的“合纵”与“连横”的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屈原所代表的是联合抗秦,保全楚国独立路线;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南后郑袖所代表的则是投降主义路线),歌颂了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揭露了秦国奸细张仪与楚国的投降派郑袖等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嘴脸,鞭挞了楚怀王的昏庸、腐朽和专横,控诉了他对屈原残酷的政治迫害。所有这些描写,既符合我国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3.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屈原,战国后期楚国人。他早年得到楚怀王的信任。但遭到了上官大夫、新尚,令尹子兰等腐朽贵族集团的忌妬和谗毁,被楚怀王免职和疏远。后来昏庸的顷襄王更把屈原流放到湘江流域。《涉江》,题意是渡长江。屈原晚年离开郢都,渡过长江,流放到溆浦后,写了这篇抒情诗。诗中描述了渡江南下的历程,揭露了楚国小人当权、贤者被逐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自己满腔的悲愤情绪和决不与腐朽的贵族势力妥协的斗争精神。全诗可分为五段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楚怀王,人们心目中,便会立即浮现出一个庸碌无能、荒淫奢侈的昏君形象。楚怀王果真如此吗?为什么在今天的银幕上、舞台上都将他如此丑化呢?有什么根据呢?根据恐怕主要是因为他放逐了贤臣屈原。屈原果真受到楚怀王的迫害吗?证据又何在呢?恐怕又主要是依据屈原的《离骚》,据说屈原在《离骚》中指斥了楚怀王。其实这是一桩冤案,既  相似文献   

5.
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的《屈原列传》,司马迁在叙述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经过时,有这样一段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句中的“夺”与“与”,一般老师把它解释为:“夺”指夺取,“与”指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官大夫看见屈原制定的法令的草稿,要  相似文献   

6.
品味遗憾     
人生所有的悲剧都是在展现遗憾:荆轲刺秦王,偏偏没刺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火种,却被钉在了高加索的山崖上;屈原忠心耿耿,偏偏碰上了昏庸的楚怀王;岳飞挥师北上欲直捣黄龙府,偏偏被十二道金牌招回了临安……其实人人都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本质特色就是高于现实,因此,人们才  相似文献   

7.
李鸿川 《现代语文》2006,(6):128-128
上海市高中语文(H版)第六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届原出身贵族,为人忠信正直,有广博的学识,为楚左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起初,屈原颇得楚怀王信任,“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于是上官大夫不断地在楚王面前中伤屈原,“王怒而疏屈平”。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怀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却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怀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却遭到了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  相似文献   

10.
<正>翻开历史长河的扉页,星辰漫漫,唤醒我们写作的灵感。这一期,将从帝王、俗世奇人两个类型入手,做素材运用的示范。君王篇楚怀王(司马迁《屈原列传》)故事简介:楚怀王在屈原的辅佐下,楚国的国力日渐强盛。内有美政,外有联盟,实力强大。楚怀王却识人不清,任人唯亲,内经不起身边的宠臣宠妃的挑唆,寒了忠臣的心;外经不起秦国的诱惑和哄骗,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和楚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橘颂》是屈原作品中唯一以“颂”体创作的作品,从作品中描绘的橘生长特点看,其所描绘的橘树应该是长满成熟的橘子。该篇的创作时间为秋冬之际,而不是屈原投江的五月,《橘颂》并非屈原的绝命辞;从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看,屈原创作《橘颂》时应该是直面橘树,而不是眼前没有橘树地想象,《橘颂》是“物感说”的典范之作;从作品暗示的时代环境看,《橘颂》的创作期约在楚怀王三十年武关之会至顷襄王三年再放江南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99年至前297年之间。  相似文献   

12.
楚怀王(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在位)擒纵张仪之事发生在公元前311年.当时楚怀王扣留了为秦国再次来楚国游说的连横家张仪,准备立即杀掉以解公元前313年张仪骗其以商於之地六百里毁齐楚之盟的奇耻大辱,但后来忽然改变主意.将其赦免.并“厚礼之如故”。导致楚怀王先擒后纵张仪截然两种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呢?史家根据史书记载,多以为楚怀王“幡然悔悟”义释张仪是由于受惑于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和大臣靳尚、爱妃郑袖从中说情;甚至认为靳尚、郑袖勾结卖国,导致楚怀王再次上当受骗,而怀王幼稚昏庸等等。我们以为这些看法无疑是将当时的历史简单化.程式化。楚怀王擒纵张仪事件的发生、发展乃致戏剧性结局都和当时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形势息息相关.要弄清其中的真正原因,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进行认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3.
一、课文悟读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  相似文献   

1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是我国旧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端午节的起源据说和2000多年前的中国大诗人屈原有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王面前诽谤屈原。楚王逐渐疏远了屈原,不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将屈原放逐。屈…  相似文献   

15.
关于屈原平生所任官职,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提及,遍考籍载,楚立国六百余年,未闻有其设有大小行人之属官。故赵逵夫教授所谓屈原怀王左徒之任,近似《周礼》中负责国家外交事务中重大事务的大小行人之属,稍有牵强附会之嫌。笔者以为,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所云屈原为楚怀王左徒,乃楚怀王左司徒之略。  相似文献   

16.
<正>《屈原(节选)》是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7课,作者是郭沫若,文体是戏剧。课文内容节选了剧本第五幕第二场。本文的背景是屈原处战国楚怀王时代,屈原因"博通之知,清洁之行"[1],故楚怀王用之为"左徒"。时秦国欲吞并天下,屈原为楚国出使到齐国,结为楚齐连横。秦惠王知后,便派相国张仪到楚国,行贿楚国贵臣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还内赂楚怀王宠姬郑袖,共同谮言构陷屈原,放逐屈原。  相似文献   

17.
请看病句: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屈原列传》) “谗”的主语是“上官大夫”,双引号内的两句话是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谗”屈平的内容。如果是上官大夫直接引屈平的话来抵毁屈平,那么,“以为”  相似文献   

18.
《屈原》的主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战国末期,势力强大的秦国,对六国采取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妄图把六国依次吞并。而楚国内部在联秦还是抗泰问题上斗争十分激烈。屈原针对秦王的阴谋,向楚怀王提出了联齐抗秦的主张。而秦王的使者张仪和楚国的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等投降派互相勾结,以“奉献商于之地六百里”骗说楚怀王绝齐亲秦;同时郑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地名注释修正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公元前312年,即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楚怀王十七年,秦、楚两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战争起因是:秦使张仪以“商于六地六百里”谊楚绝齐,待楚怀王“使使如秦受地”,始知这是一场骗局。盛怒之下,楚怀王决定以战争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高中语文(H版)第六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屈原出身贵族,为人忠信正直,有广博的学识,为楚左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起初,屈原颇得楚怀王信任,“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于是上官大夫不断地在楚王面前中伤屈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的“夺”字,一些资料翻译为“夺走”,如阴法鲁老师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吉林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和钱伯城老师主编的《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等都翻译为:上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