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更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尤其要有责任感。面对当下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现状,如何加强其责任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及责任行为是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协作,并从构建责任认知、培育责任情感、培养践行责任意志几种心理策略入手。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李大钊形成了丰富的青年教育思想,旨在引领青年群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所蕴含的理论观、国家观、人格观以及实践观值得当代青年学生学习借鉴。通过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与育人价值进行阐述,并对高校普及青年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进行总结,从而为高校进行思政教育提供新的启示,以期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具有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3.
微信作为备受青睐的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从积极方面来讲,它迎合了高校大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情感心理需要,增加了青年学子的信息来源,拓宽了他们的信息渠道,提高了其关注时事政治的责任感,助推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从消极方面来讲,它对高校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道德形成、人生信仰均有着巨大的冲击,使得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的虚拟世界,自控力减弱,学习无趣,学业下降。"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包括加强微信平台阵地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和队伍保障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予以正面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构成之一,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近现代中国的四个必然选择,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践教学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必要的教学环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积极创新实践内容、发掘和利用好实践资源、探索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拓宽实践教学平台等,从而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责任意识培养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各种文化思潮波潮涌动,大学生能否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提升责任意识是高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以宿州学院95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及主要问题,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责任的内涵及特点,探究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实践路径,完善大学生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健康践行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日益严峻,不断呈现出数量递增、形式多样、手段信息化的特点,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教师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考试制度与考试方式的缺陷、学生个体认知失调等是造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重要原因.对此,本文从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和培养公民意识、强化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提高学生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诚信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力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学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的过程中,高等学校也应该积极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其途径体现在要把“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上述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对中国道路的认知,对中国精神的认同,进而凝聚力量,激发他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承担着社会和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然而,在现实中,广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意识弱化,这与家庭、学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都是分不开的,因此,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化,就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与大学生自身相结合的实践体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这种责任意识不断内化成大学生的自觉认识。  相似文献   

9.
青年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长期处于和平环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减退。深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探求新时期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的内容和途径,对于巩固国防,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全面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已经迈进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无法分离的一部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保障。本文基于互联网形势下,深入分析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和原因,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内容,其作为我党的重要发展思想,从教育层面而言,对大学生个体、群体都具有情绪调控、认知调节、人格塑造、情感培育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能以其教育思想内容方式,使大学生在正能量教育信息的引领下身心健康发展。对此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及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理论正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催人奋进,高校应该把这一理论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化,可以通过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融入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中国梦"的认识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让人的价值取向在不断地变化,在基于相同的价值认同视阈下将我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既是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途径,也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本文从当前两者融合的困境出发,提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定位,然后提出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借鉴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采取筑牢思政课教师信仰之基,做学生引路人;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党史教育,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政课实践环节建设等方法,改善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交际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只有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融入集体、融入社会。通过了解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笔者剖析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提高交际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年学生的成人成材关乎国家的未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高校是引导青年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战场,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和政治心理产生了复杂且深刻的影响,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应对新的挑战,有必要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在宣传、组织、平台等方面与时代结合,抢占网络思政教育的高地,引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大钊精神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充分发挥大钊精神的育人功能,立足教育整体观,提出大钊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位一体”途径,让大钊精神成为广大青年学子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理念逐渐成为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主流,同时伴随信息科技的发展,移动网络媒体日渐成为大众生活中的重要陪伴部分,尤其对当代高校青年大学生而言,网络媒介更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此产生了青年大学生的诸多亚文化圈层.通过研究发现,高校青年大学生在诸多社交圈层中体现出不同的信服度.对这些不同的信服度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有效的结论,进而持续推动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助学工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团干部队伍,与时俱进,构建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理想信念是青年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教育渠道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融入社会生活不够等问题。基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需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拓宽渠道,将理想信念教育融进专业课堂;创新形式,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丰富内涵,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