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从“无破不立,科学 概念的形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探究要体现科学概念的连续性和发展指向”、“科学概念的发展是不断搭建学生对自然科学认识的框架”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专家能给与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2.
科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课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概念,要求小学科学教师积极采用跨学科教学模式,构建“跨学科核心概念”“跨内容领域”“跨学科概念”“跨科学”四种跨学科教学组织形式。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的价值,然后以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教学为例,进行跨学科教学示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的科学课程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科学课程标准,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将“科学探究”作为最核心的理念贯彻始终。而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于2011年7月发布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一书中,首位关键词已经由“科学探究”修改为“科学实践”,面对这一变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科学探究被拉下神坛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又有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秋杭 《教师》2023,(6):21-23
开展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近年来,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方面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加。文章作者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作者运用案例分析法,围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深入研究了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育其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确立了六个重要的基本理念,其中之一是“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将科学探究既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三大目标之一),又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五大内容之一)。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怎样贯彻“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课改理念,有效地组  相似文献   

6.
儿童科学概念的发展既是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小学阶段“水的液气相变”概念为依托,探寻小学一至六年级儿童科学前概念的内容、类型和基本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有空壳、条件缺失、不完整、异质性、正确五种类型,同时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具有情境依赖性、概念间相互矛盾、概念呈结构化体系等特征。改进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宜设立“儿童科学前概念内容库”和“科学前概念测试量表”;根据儿童概念认知水平和概念认知路径设计课程;甄别儿童科学前概念类型,针对儿童科学前概念类型使用相应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从2017年开始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设置(原为三到六年级)。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特点和对应的教学方法,广大一线小学科学教师面临很大挑战,也开始了实践研究。依据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论证和阐释了低年级段小学生在语言发展、科学认知、感知觉和思维方面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提出教学建议:以听说为主,指导读写,学习运用科学术语进行科学表达;模仿与探究结合进行科学学习;注重学生体验,从感知觉向科学概念发展;注重观察方法,从脚本构建向科学探究学习发展。  相似文献   

9.
叶水明 《福建教育》2020,(36):55-56
<正>"大概念"是小学科学教育的热词之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大概念"为引领,帮助孩子在童年时期建立对世界的初步了解。实践证明,科学课程围绕有序列的科学大概念来组织教学,可使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层次,有助于学生更完整地建立概念框架,也有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本文试以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瓶水》为例,对如何建构概念框架,推进项目化学习,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软体动物”一节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基于前概念设计本节概念教学,确定核心素养目标。为实现素养目标,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的前概念;通过问题呈现科学概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借助实验探究,构建完善的软体动物概念,完成本节学习目标,将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课程标准出发,分析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体的运动”一节核心概念的建构层级,使用实惠易得且便于操作的鸡翅、鸡爪改进实验并丰富实验事实,提出不同角度的观察重点,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分层建构概念。课后,通过两个富有创意的延伸活动评价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掌握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停滞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全新发展阶段。其演变呈现出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紧密结合、从模仿国外经验到独立自主创新、课程标准体系化清晰化、强调人本价值等特点。着眼于未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建设应以共同概念统领科学课程,增强科学课程的连续性,确立科学课程的核心地位,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差异化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正>“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单元的起始课,由于分数在学生数的概念认知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也成为数的认识领域一节经久不衰的核心课,其意义不言而喻。纵观各版本教材,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在小学数学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第一学段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阶段是在第二学段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小学自然课改为科学课。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是在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不仅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而且着重对每一个人科学素养、科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背科学”。五年级九册第二课《沸腾》一课,大纲对教学目标是这样要求的:知识———要求学生知道沸腾是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下迅速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知道沸腾与蒸…  相似文献   

15.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英语图片匹配故事,以更规范的发音和语调阅读故事。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从三年级开始,一级目标在三、四年级完成,二级目标在五、六年级完成。学习者拥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学会阅读方式、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和信心,突破阅读困难。本文介绍了小学英语阅读如何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认知、学生精读、教师辅助阅读、实践巩固和语言内化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同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中提到“帮助学生学习建立科学模型,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可见,模型认知是科学(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模型的建构是感性思考与逻辑思维之间的桥梁,在课堂上利用模型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认知核心概念,学会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本调查主要了解三年级学生有关“天气”的前概念情况,调查使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江阴市桐岐中心小学(农村乡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一、以内容分析法建立“天气”的科学概念图调查组先找出《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天气”具体内容标准和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天气概念的单元,分析其中蕴含之概念,同时条列概念间的关系,完成天气概念命题陈述,并藉以完成初步的概念图;之后,再由概念图分析所示之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征求相关的学科专家意见,完善科学概念图(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8.
落实2022版课程标准,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把教师的“讲”让位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自主经历教材字面表述的“现实化”内容解构和“儿童化”意义建构的过程。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概念教学为例,谈如何从“现实化”教材解构转向“儿童化”思维重构,实现教材理解从“成人思维”“编写思维”“教材思维”的书面表述向儿童思维表达的自主突破,从而推动学生认知的不断深入与核心素养的应然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宗若灿 《辽宁教育》2023,(23):75-78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小学科学的十三个核心概念,其中“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是两个重要的核心概念。STEM教育是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教师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昼夜与四季》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属于“地球和宇宙”知识部分,是小学科学教材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学生对四季变化和昼夜交替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感受,而且对这种现象的成因也有所耳闻。于是,我在教学中就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