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师《文选和写作》教材第三册选编了《谏太宗十思疏》,其中有一句较长的复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  相似文献   

2.
谈“多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长期以来,有些人把它理解为:读的遍数增多了,其间的意思将会自然明白。其实不然。古人的这句话明写一个“读”字,暗伴一个“思”字。“读”与“思”之间有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多读还需多思,读而不思,其义何以自现?单靠机械地增多读的遍数,不思考,其义不能自现.有的学生即使思了,恐也难解其中之意。因此,有的仍要教者加以点拨、释疑、解惑。如《月光曲》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朗  相似文献   

3.
《谏太宗十思书》中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句子,课文把“高危”解释为“高而险”,即把“危”对译为“险”,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课文注者把其中的“高危”解释为“高而险”,即把“危”对译为“险”,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的《出师表》,北师大版和人教版都将之编选在九年级。但两种版本对“引喻失义”却给出了不同的注释。人教版: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比喻;义,适宜,恰当。北师大版:言谈违背道义。很显然,两种注释的分歧在于对“义”的理解不同:人教版把“义”理解为“适宜,恰当”;北师大版把“义”理解为“道理”。到底谁的理解更准确呢?我们先来看看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7页)对“义”字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谏太宗十思疏》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其在论证方法与语言艺术方面极具特色。本文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章提出“十思”,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为了让唐太宗接受自己提出的“十思”,就得先把“积德义”的道理讲清楚。但光讲这个道理略嫌抽象,不易使对方理解和信服,所以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在文章开篇并没有把中心论题直接提出来,没有谈国,也没有论政,而是先设置两个形象性和…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收了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对小令中的标题“秋思”之“思”,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众多古诗文选本都没有注释。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秋思”的“思”或解为“思念”,或解为“思绪”,或解为“思乡”,有的甚至不做解释。笔者认为,教材、教参和有的教师没做注释或解释,有当注未注之嫌;而有的教师把“秋思”之“思”解为“思念”、“思绪”、“思乡”之“思”又皆非“思”的确诂。笔者据古训,揆文情,认为“秋思”的“思”字是“忧伤、哀愁”之义,“秋思”是说“秋天的忧伤、哀愁”。现把拙见胪陈于下,就正于方家达士。  相似文献   

8.
通过“辞书收录”“古人用例”以及“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阐述,说明唐诗中“思”有“哀思义”,并解释现代注释对唐诗中“思”的“哀愁”义失训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快”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相关用例,最早见于战国出土的楚简文献中。根据“夬”的释义及从夬得声的同源字,得出“夬”的本义应为残破、残损义,进而把“快”的本义理解为形容人将郁结的怨气从心口中释放出来后,内心痛快、畅快的状态,欢喜义应作为其直接引申义,“夬”兼具表意功能,“快”应是会意兼形声字。按照词义范畴理论,将“快”的诸多义项归为心态义、速度义、时间义、性质义四个范畴,结合语料,推测出各义项的产生及应用时间,形容词义项产生时间多位于上古和中古时期,副词义项产生时间位于中古后期,在近代才开始广泛应用,并理清其词义引申的方向有表“高兴义”和表“速度义”两种。  相似文献   

10.
編辑同志: 有人說,“全面發展”的完整提法是“个性全面發展”。他們好像很有根据似的說,全面發展的方針中本来已經包括个性發展。甚至說,“个性全面發展”,顧名思义就知道它应当是使人的个性——各人的兴趣、才能、气質的特殊性——获得全面的發展,培养起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長、不同的性格,表現出卓越的个性。把“全面發展”理解为“平均發展”,过分强調集体,事事强求一致,忽視学生的个性差异,本来是对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的粗暴曲解,应該得到批判与纠正。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早已一再强調不論在教学或教育工作中必须照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著名的诗人曹丕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燕歌行》,其中“念君客游思断肠”之“思”,现在通行的选本和注本均未加以解释.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等等。大概把诗中的“思”与“思念”的“思”相等同,认为这里用的是常用义,便不作出注释。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13.
宋发江 《学周刊C版》2014,(12):223-223
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主题,“人莫晓其意”,历来是众说纷纭.有“咏瑟”“悼亡”“爱姬”“自伤”“夫妇琴瑟”忧国”“适怨清合”之说.这使得人们异常关注该诗的整体解读,却忽略了对字词的深度理解.诗句“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思”字的理解就很少关注.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处理某些集合问题时,对学过的知识没有牢固掌握,不能灵活运用,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错误或走了弯路.为此,在集合问题的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先思后虑”的良好习惯.1.“先思”由于集合,集合中的元素,集合的运算等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特征.如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使集合问题隐含了许多容易忽略的约束条件,而这些条件在解题中又往往产生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先思”的习惯.所谓“先思”,即在解决问题之前,不要急于按常规的运算或推理,而是先思考问题中的根据(集合)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能得到…  相似文献   

15.
陈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35-136,140
“寤寐思服”之“服”义历来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解释,有“怀念”“郁结”“慕”“反复”“得”“事”等说法。通过对“服”的词义系统的研究,指出该“服”为“依附,围绕”义。  相似文献   

16.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笫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三个“必”,更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用“求”、“欲”映衬“思”,“木”“流”衬托“国”,“长”“远”突出“积”,用“根本”、“泉源”显示“德义”的重要,选词精当,  相似文献   

17.
屈原《思美人》的深层含蕴是对幻美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心理结构是:诗人自诩有芳草般美好的人格,这种人格是与他思念的“美人”即理想的政治方式和人生方式相沟通的。但是由于媒介过于薄弱,造成媒绝路阻的局面,而俗众又漠视芳草的价值,形成“美人”与自我间的壅蔽。他只好抗拒外在的恶浊,退而涵养内在的人格,并从中体验生命意义的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偏义词? 先请看两个例子: 1.请您把窗户关上好吗? 2.这水是干净的。 这里的“窗户”、“干净”两个词大家很熟悉,也不会理解错,但仔细想来,为什么“窗户”“干净”两个词一定被理解成“窗”和“净”,而不是“户”和“干”或“窗”加“户”、“干”加“净”呢?这就是汉语中词语的偏义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许多关于做人的经典论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是孔子在《论语·季氏》中一段关于“君子有九思”的论述。这段话既包含着做人的道理,也教我们怎样做一个好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20.
箴言录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