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培养任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创设道德两难情境,初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拓展学生思想深度;把握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实现价值引导;通过开放结局的想象,让学生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2.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教教材"、教学活动以显性引导为主、学生缺乏德育体验的深度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课堂: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将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相融合;在活动设计上,注意将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悟,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学哲学化着眼于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以理性指导生活,倡导以讨论、探究和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高职院校的德育课教育中,应加强道德知性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德育实效;激发学生主体性,引导其建立自律道德;提高教师素养,优化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立足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科学设计问题,重视问题的生活性与启发性;强化教学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促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其转变为教学资源。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生活化教学:整合生活资源展开教学设计;利用生活案例助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6.
魏伟 《成才之路》2021,(14):28-29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鲜活的生活资源,创设丰富可感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积极体验中进行道德判断,并转化为行为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对比辨析,深化道德体验;搜寻反思,明晰道德是非;角色置换,激发道德情感;突破两难,把握道德内涵;拓展思维,落实具体言行。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吃透教材,挖掘德育因素;精设教学环节,诠释育德内涵,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生活中的道德素质与学法用法的能力。因此,教学要紧紧围绕实际生活展开,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从生活中吸收知识和锻炼能力,提升自己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小学道德与法制涉及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生活,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生活性是该课程的重要特征。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本文笔者就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赵炳芹 《考试周刊》2024,(9):123-126
小学是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系统教育的初级阶段,相较于向学生传授更多知识,更关注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意识的引导,因此无论是宏观视角下的课程设置还是微观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建立对教育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明确教育和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对照起来看,都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而道德与法治这门指向德育的学科则更加看重对学生的生活化引导,教师需要结合生活来为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文章就主要围绕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先是简单介绍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遵循的原则,然后再以生活为出发点,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了探究与说明。  相似文献   

11.
小学新课程理念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能够把这门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形成法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道德灌输妨碍或阻止了个体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和判断,并造成了道德无思及道德冷漠的后果。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思的道德生活.承认个体独有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价值探询与价值思考,从而避免道德灌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知行脱节是当下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学校德育与学生学业生活二元对立式的疏离。坚持道德教育与学业生活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引导学生从被动地学习道德转向主动的道德学习,涵养学生的学业道德。学业道德可以开启学生的道德自省,助推其学业发展,提升其成长幸福,从而引领学生过一种道德的学业生活。学业道德也是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增长点,为此,学校必须优化课程结构以彰显学业发展的道德力,建设学习型班集体以释放道德教育的学习力,创新评价体系以实现学业发展与德性生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核心素养都特别关注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希望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自身能力。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核心素养的内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以及素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深化学生的知识认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从教学理念、设计思路、教学风格、个性展示、课堂掌控较以往的课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突破。结合教学实践,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不仅仅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能力、政治理念以及思想认识、法律意识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在结合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丰富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不断自我提升三个层面提出了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为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教学支点,利用多样的教学策略为手段,引导学生与生活面对面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生活、再现生活、超越生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73):108-109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小学道德素养以及法制观念教育引导当中,要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引导,强化学生的法律认知观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好地认识法律。并且了解法律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也要积极地以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引导,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引导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制课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余慧华 《天津教育》2020,(23):26-27
深度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它直击学科本质,以人为本,能有效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本文将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例,积极探索深度教学的模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进行深度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治》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实际上是根据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相联系进行的举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可以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起到促进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本文对如何更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