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全员、全面、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分析课程思政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课程中融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排球课程思政元素渗透与融合从思政教育大背景出发,凸显排球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转变课程思政与排球教学观念,落实思政元素渗透与融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体育价值引领、体育知识传授、体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围绕排球运动的特点,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有特征为根据,让学生掌握排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强身健体、塑造良好品质、培养高尚品德,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
武术项目作为中华传统运动项目,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但有助于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也有助于促进中学生道德素养与品格的提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渗透的重要意义,之后阐述了“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学武术教学中蕴涵的育人元素,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学武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3.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将体育课程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渗透到体育教育教学,达到知识育人、技能育人,同时注重思想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实践法等研究方法,阐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分析高校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现状,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梳理和探索,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内涵。积极提升体育教师素质素养,实施浸润式教育,营造融合多元思政元素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起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用,实施优质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使高校体育课程达到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双高”院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双高”院校的主要任务进行分析。“双高”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要利用学校各种资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育,从而使他们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体育课程作为“双高”院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双高”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要想在“双高”院校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就要在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传播思政理念、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思政要求、在教学评价上定好思政标准。  相似文献   

5.
张克豹 《体育科技》2022,(1):142-143+146
分析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体育专修课程回归思政育人理念与育人路径改革,旨在进一步发挥体育专修课程思政育人优势,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研究发现:实施课程思政深化体育专修课育人理念优势在于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育人关系殊途同归,有利于发挥体育专修课程育人成效,符合新时代课程改革要求,助力课程自身回归育人初心。结论:深化课程本身重构对育人理念,努力构建一元教学育人课程体系,运用模块化方式融合专项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重构教学目标与组织练习形式,深化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体育专项教师进行专项思政育人培训,发挥教师自身以身作则示范作用,深化教师业绩考核与评价体系;院校层次制定有利于体育专修课深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有利政策,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以及自发参与培训学习,努力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在对排球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包含行为、制度、精神三个层面,课前、课中、课后、比赛四种学习,以及课堂常规、运动规则、职业素养、班纪班规、中华体育精神五类育人的“三四五”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采用该模式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进行教学。研究结果:与传统排球教学相比,该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改善对体育课程的认识,端正体育学习态度,并且课程目标总达成度为0.78,达成率较好,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形成排球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育人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材体系,已成为教育领域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审思高校体育专业教材设计,当前仍存在思政理念渗透不够深入、思政元素融合不够紧密、思政内涵挖掘不够全面、思政特色彰显不够鲜明等问题。未来体育专业教材建设应围绕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新使命新要求,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守教材育人初心,以坚持学生中心为前提提高教材育人自觉,以彰显专业特色为旨要提升教材育人品质;同时,要坚持思想性与学理性相结合、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结合、通识性与特色性相结合、专业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理念中鲜明树立思政标准以提升教材政治高度,在教学目标中准确彰显思政价值以明确教材育人角度,在教学内容中多维融入思政元素以丰富教材育人维度,在教学思考中深入拓展思政内涵以保障教材育人效度。  相似文献   

8.
传统意义上的乒乓球课程教学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较大,过于偏重体育技能教学,德育方面的渗透不足,与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乒乓球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该文在对乒乓球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运用人格结构理论对乒乓球课程思政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挖掘高校乒乓球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教师为主体,进一步提出高校乒乓球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判断学生人格结构发展阶段;重构教学活动内容;提高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冰雪选修课程质量,增添校园冰雪文化元素,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对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学引入雪地画制作选修课程进行理论研究.研究表明:雪地画制作课程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选修课程的内容与课程资源,适合在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雪地画制作课程能充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雪地画制作课程还能够为高校校园增添新的冰雪文化元素与冰雪景观.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想要充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有必要实现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基于此,为提升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探究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的解决路径。在明确教育整体性原则、人文精神价值观、素质教育理念、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四方面学理支撑的基础上,分析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融合的必要性,两者的融合满足“三全育人”的教学方针,可以促进高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并树立正确的三观,落实学校的教育任务。针对高校对思政教学的重视度较低、缺少有效的融合方法、教育资源不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需改进等融合课程思政与武术课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高校对思政教学的重视程度、优化融合教学方法、注重社会实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的解决路径。以期通过此次研究,为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高校武术课程完美融合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合思政内容是新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职场竞争力,是提升体育课程教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着眼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融合思政内容的重要性展开探讨,针对目前高职体育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融合思政内容实施措施,包括理念认识、素质提升、课程创新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武术基础课程进行有效课程思政实践,并在研究期内进行多次修改与提升。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武术基础课程思政实践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有益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能辅助专业人才培养,做到协同育人。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运用有效的课程思政融入手段,规范并创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协同育人实践,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体育课程对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理念和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深受竞技体育理念的影响,单纯重视技能目标的实现,缺乏德育的渗透,与现代综合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思想政治课程观的设立,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有了明确的目标,即“育人”。本文阐述当前高校公共体育在德育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就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进行剖析,给出了如何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德育建设、渗透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郑江华  石瑛 《武当》2024,(4):52-54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武术教学不仅要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标,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和渗透思政元素,将武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渗透路径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挖掘与渗透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并以武德为切入点,提出了挖掘与渗透思政元素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旨在充分发挥武术在高校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并为后续高校武术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渗透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价值论的相关理论解释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学理逻辑,分析体育课程思政在运行中存在的价值冲突,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中育人机制的三维构建体系。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是指以体育课程为主线,将思政元素渗透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对学生主体的需要和发展具有积极性意义;从导向基础、价值本源和学科优势3个方面阐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逻辑;从文化原点中实用主义思维的价值冲突、传统体制禁锢下的价值冲突与认知思维惯性下的价值冲突3个方面揭示价值冲突的原因;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育人机制的三维实践路向,即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从顶层引领、评价机制中激发意识,消解原点认知,从体育课程体系与教师培养体系中强化正向认知,从学科融合与体育课程创新中探索育人新机制,增强说服力和解释力,从而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致力于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资源,有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在此目标指引下,体育类院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运动心理学是体育类高校体育运动类专业的本科骨干课程。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有追求身心成长和能力发展的倾向,但需要环境提供持续的营养和支持。基于此,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立足于对学生个体特征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分析,紧紧围绕如何满足其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来设计并实践激发和内化学生协同吸收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动机环境,在具体教改中实现了5个方面的经验:以生为本,精心引入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思政资源来激发动机的教学内容上的“精”;“师”是基础,着力构建专业教师团队确保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上的“专”;问号课堂,“问”出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的教学过程上的“问”;活学活用,构建问题情境促进思政资源内化的教学设计上的“活”;知行合一,做中学,磨砺意志深度夯实思政教育的教学手段上的“实”。另外,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还需注意完善教师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着重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打造多部门协同合作的“育人共同体”,以构建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德、识、能三位一体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具体途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长期而系统地进行。以网球文化构建网球课程教学目标;将“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融入网球课程教学内容中。在高校网球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体能,在高校教育中全面发挥网球教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发挥高校武术课程的"育人"价值,重点挖掘和提炼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以实践案例的形式进行了具体解析。研究表明:(1)武术课程思政元素包括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规则意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6个方面;(2)在武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武术散打、太极拳等不同技术模块教学,以及穿插于课间的武术历史故事讲解渗透相应的思政元素。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已经显示了显著的成效,真正实现"以武育人"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体育课程也需顺应大趋势,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渗透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体育人的效果。近些年已有众多高校引入操武类课程,从实施的状况来看,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操武类课程兼具体育锻炼和文化特性,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可更好地保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良好助力。本文主要通过操武类课程实施问题进行总结,并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操武类课程思政建设价值进行探析,同时提出具体的建设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内涵和模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健美课,不仅能够锻炼体能和改善形体,而且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本文以高校健美课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思政改革的指导思想出发,立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梳理高校健美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定位、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健美课课程思政实践的途径,即:完善教学大纲与教案课程思政内容、搭建融合思政元素的综合教育互动平台、建立融合思政元素的学练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健美课课程思政素材库以及建立课程思政现代化教学辅助系统。本文通过将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高校健美课的课程特点有机结合的实证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健美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为高校健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