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中的第一资源。深入分析总结了英国、美国、日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总结了国外高校人才培养政策机制,借鉴发到国家得到经验,提出了深化发展高等教育、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规范金融财税政策,大力培养我国高校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和创新驱动的作用下,培养更具实践性、创造性的青年科技创业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后国际经济危机时代,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化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转型改革,推进创业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创新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式,明确界定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改变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创业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局限性,积极面向社会需求加快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STEM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STEM理念下的科技实践活动,对高中生创造力倾向、创造性思维和科技创造性成果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立足将STEM教育理念嵌入高中阶段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运用STEM教育课程设计观,根据创新人才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设计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活动环节。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格局下,青年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要着眼于提升科技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还要关注其创新发展的后劲激发和可持续。当前,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更多强调技能训练、择优培养、统一规划,显然滞后于新发展阶段的需要。科技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召唤高校转变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实现从技能训练向人格培养、从择优培养向全面培养、从计划管理向服务性管理的转型,秉持新发展理念,重构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实现青年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重构。  相似文献   

5.
<正>科技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人才。因此,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经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人才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要从人才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在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上还需要进行实实在在的改革。当今时代,绝大部分优秀科技人才都经历了系统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对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目标定位、培养重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作出妥善安排,使历时10年左右的人才培养形成一个紧密衔接的体系。从本科教育看,目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李俊艳 《学周刊C版》2011,(8):184-184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角色 “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重要的人文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前至中小学阶段实施是21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政策经历了从课程教学的单一变革到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系统改革,其中的核心是指定超级科学高中,以及推进高中与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合作与有效衔接。该政策在目标设计与具体实施中面临四重困境:其一,受政治经济等外部要素的过度影响,忽视了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得政策方向多元并不断偏离初始目标;其二,急于追求有限时效内政策目标的实现而不断调整政策方案,严重影响了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其三,为获取政府资源的持续投入,高中和大学过度关注人才培养的显性成效,致使政策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与政策初衷产生明显偏差;其四,政策评估主要集中于学校的资源投入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发展变化的考核。这导致日本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远未达到预期。  相似文献   

8.
动态     
《上海教育》2024,(8):4-5
<正>1日本“超级科学高中”中期评估近日,日本公布了2023年度“超级科学高中”中期评估结果。为培养国际性科技人才,文科省实施了“超级科学高中”企划。“超级科学高中”主要承担理工科教育相关的研发工作,通过开发理工科重点课程、与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展开合作等方式,推进日本理工科教育的发展。从综合评价来看,48%的学校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好评;从项目分类评价来看,当前各所学校在研发进展、教育内容、领导体制、外部合作、成果普及、组织管理6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型大学是自主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主阵地,加强研究型大学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战略交汇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长三角地区非部属研究型大学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科研初期稳定性支持难以保证、自由式探索很难形成持续突破“、挤出效应”与“虹吸效应”并存等困难和挑战。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团队支持、平台聚势、制度赋能、生态活化等,一定程度破解了难题,但形成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还需要在加强研究型大学体系建设、推进一体化科创体系建设以及建立健全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致作者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的心智和情感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点,拔尖科技创新人才是一种关键的战略性资源。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阶段开展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探索其成长规律,有利于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2014年以来,四川天府新区华阳中学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创新氛围,打造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平台,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规律,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学生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学生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学生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学生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战后日本历届政府非常重视加强基础科技教育,原因在于日本政府明确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是依靠优秀科技人才的杰出贡献,而科技人才的来源则是要依靠百年树人的学校教育培养,并且必须从中小学教育阶段抓起。同时在教学中增加现代基础科技知识的内容,坚持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对于提高日本国民整体的科技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第一部分 前言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围绕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搭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工程实施等方面介绍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主要做法、经验、成效及体会,以资为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彰显高职院校办学活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军,对于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长远意义。基于此,文章分析总结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及我国对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进行的有效探索,并在分析当前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科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包括制定支持性的法律政策,探索整合性的机制体制,营造创造性的社会环境,聚焦创新人才的必备特征,设计进阶式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基础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整个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关键,高中阶段对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当下科技人才发展现状与科技创新发展需求不对称,其中一个表现是科技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不足。立足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需要,通过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缺口进行分析,借鉴美国康奈尔技术校区等美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提出启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工程,为建设科技强国、高等教育强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