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力分析能力是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能力,是历年高考中物理学科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动力学中,运动物体由于其位置、运动情况等的变化,其受力情况有的会发生变化,使得其受力情况比静力学中的更具复杂性·因此,在对运动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要特别注意物体受力情况的变化·一、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可引起其受力情况变化例1如图1所示,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自由伸长到O点并系住物体m,现将弹簧压缩到A点,然后释放,物体一直可以运动到B点,如果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恒定,则物体从A到O将怎样运动…  相似文献   

2.
由于弹簧与其相连接的物体构成的系统的运动状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隐蔽性;由于弹簧与其相连接的物体相互作用时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较多,因而多年来,弹簧试题深受高考命题专家和物理教师的青睐, 在物理高考中弹簧问题频频出现已见怪不怪了.弹簧问  相似文献   

3.
当物体由一种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可能存在一个过渡的转折点,这时物体所处的状态通常称为临界状态,与之相关的物理条件则称为临界条件.解答临界问题的关键是找出临界条件.如:相互挤压的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即为压力减为零,在涉及到弹簧时,由于弹簧的弹力随着形变量的改变而改变,就会出现这种临界情况,现就弹簧的临界问题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定发 《高中生》2008,(18):39-39
由于弹簧与其相连接的物体相互作用时涉及到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较多,同时,弹簧与其相连接的物体构成的系统的运动状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隐蔽性,因此,弹簧问题成为历年  相似文献   

5.
分析物体的运动时,若画出物体运动的轨迹图形及特殊点的坐标,做到数形结合,则能以形象启迪思维,化抽象为直观,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下面以两道高考题解答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以轻弹簧为载体,以高考题为例,讨论了与弹簧相关的瞬间问题;与弹簧相关的斜面问题;与弹簧相关的图像问题;与弹簧相关的动量能量问题;与弹簧相关的汽缸问题;与弹簧相关的电磁感应问题;与弹簧相关的圆周运动问题。弹簧试题不仅能全方位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建立正确的物理图景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7.
<正>在由弹簧连接的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当某个物理量达到或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引起运动过程产生质的改变,并将这一定条件称为临界条件。求解弹簧连接物体的临界问题时,关键就是要判断临界条件。下面举例说明。一、竖直面内的弹簧连接物体临界问题当物体在竖直面内由弹簧连接时,判断两物体间是否有垂直于接触面方向的相对运动的临界条件,需要根据两物体间接触面上的弹力N来判断:当N>0时,两物体间必  相似文献   

8.
弹簧问题经常出现在高考中,是由于弹簧和与其相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相互作用时涉及到的物理规律比较多、运动状态比较复杂、隐含条件比较隐蔽.弹簧问题能考察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对学生思维习惯、知识迁移的要求比较高.  相似文献   

9.
高考中常有一类这样的题型:题目涉及到三个物体,而整个物理过程又要以分解为多个只有两个两个的物体分别发生作用的过程.为了阐述的方便,本文把具有以上特点的问题叫做"二体作用的三体问题".该类问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一、弹簧三体问题在涉及三个运动物体的题目中,若仅有两  相似文献   

10.
正若一个物体参与了多个运动过程,有的过程只涉及运动和力的问题或只要求分析物体的动力学特点,则要用动力学方法求解;若某过程涉及到做功和能量转化问题,则要考虑应用动能定理或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下面举例进行探究.例1如图1所示,一粗糙斜面AB与圆心角为37°的光滑圆弧BC相切,经过C点的切线方向水平.已知圆弧的半径为R=1.25 m,斜面AB的长度为L=  相似文献   

11.
物理教学中模型变换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模型变换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试从造成学生模型变换困难的主要障碍出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变换能力问题作一简单的探讨。一、模型变换的主要障碍 1.思维定势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建立模型时,教师往往强调了模型的理想化而忽视其可变性,即模型可以灵活变换,广泛运用,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模型的绝对化倾向,妨碍了思维的开展。例1.如图1,已知质量是0.99千克的物体M放在光滑圆弧轨道OA的最低点O,质量为m=0.01千克的子弹以100米/秒的速度水平击中物体M并留在其中,求物体从开始运动到返回O点所用的时间(圆弧轨道半径为39.2米)。  相似文献   

12.
临界问题广泛地存在于中学物理中,每一个具体的临界问题都存在一个特殊的转换状态,这个特殊的转换状态称为临界态。临界态需满足一定的物理条件,这个物理条件称为临界条件。一般说来,不同的临界条件对应着不同的临界问题。然而很多的临界问题虽然物理过程或物理本质不同,却对应着同样的临界条件。根据临界条件的不同,将众多临界问题归类是分析解决临界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将就临界条件为“υ_(相对)=0”的一类临界问题归纳阐述。 一、υ_(相对)=0是运动物体上升还是下降的临界条件 大家知道,当运动物体在竖直向上方向做减速运动时,若其竖直向上的分速度为零,则物体到达最高点,这是以地为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当物体甲以另一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阶段,凡涉及的弹簧都不考虑其质量,称之为"轻弹簧",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弹簧类问题常以弹簧振子及类弹簧振子的形式命题,涉及到的物理问题多是一些综合性较强、物理过程又比较复杂的情景.从受力的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的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以轻质弹簧为载体,设置复杂的物理情景,考查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物体的平衡、牛顿定律的应用及能的转化与守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此类命题涉及的知识面广,能力要求较高,也是高考的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力和能量是高中物理的两条线索,从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可以抛开物理过程的具体形式,抓住问题的本质,但由于抽象和对过程缺乏认真的分析,学生非常容易忽略某一短暂过程的能量变化,而出现错误。例1 如图1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9m和10m,连接A、B的弹簧质量不计,质量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向右射入A物体并留在其中,若水平面光滑,则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多少?  相似文献   

15.
邱刚 《物理教师》2014,(2):57-59
如图1(a)、(b)所示,由两个物体和轻弹簧组成的系统运动模型称为“双振子”运动模型,以此模型设置成的系统动力学和能量转化问题在物理竞赛中常有涉及.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全国理综卷物理24题是一道力学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力和运动过程的分析,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分析应用,是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的一个较难的题。以下是该题的四种解法与分析。试题如图,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经一轻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  相似文献   

17.
逆向思维就是俗话说的反过来想。在物理学习中,学生一般习惯于从正向考虑,这在有些情况下会使问题复杂化,甚至难于求解。若运用逆向思维,则问题求解将可能简单、明了。更重要的是,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有着重要意义。下面试说明之。例1、若已知以196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最后1s内上升了49m,则以392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的物体在最后1s内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常规解法:设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所用时间为t,最后1s前上升的高度为h。据S=v0t-12at2和…  相似文献   

18.
轻弹簧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在高考中常以其为载体,设置物理情景,考查力的概念、物体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等,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图景、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弹簧类问题多为综合性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的能力较高,总是受到命题专家们的青睐,是每年  相似文献   

19.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同向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追及问题中的相撞问题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是能力考查不可或缺的命题素材,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分析该类问题需要学生有正确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物体的运动过程总与时间的延续和空间位置的变化相对应),要求我们必须理解掌握物体的运动性质及规律,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多种多样,讨论这类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运动学中的规律和公式,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求渗透物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因此,涉及物理研究方法的试题成为中考一大热点.例1(2005年河南省)让足球和铅球都静止在地面上,足球轻轻一踢就能运动起来,但要使铅球运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针对以上情景,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___.解析: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学生要从这一个生活现象出发,即抓住两球质量不同,运动状态改变难易不同这一现象,积极思维,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答案:质量越小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