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魏烨 《体育科技》2014,(2):90-91
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学者广泛用于各种行为研究中,并作为探讨解释个人采取某一特定为的主要理论基础。整理历年国内外学者研究民众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相关文献,通过分析可知计划行为理论假定的行为意向受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三个预测变项影响。  相似文献   

2.
魏烨 《体育科技》2014,(1):102-104
探讨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的因素,采用问卷调研法对35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将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与线性结构方程式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构面的影响力度。实证结果: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有直接的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行为意向的0.37;情感性信念和工具性信念对态度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态度的0.22;主体群和次体群对主观规范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主观规范的0.35;便利条件和自我能力对知觉行为控制有显著影响,可以解释其参与休闲体育知觉行为控制的0.68。研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行为意向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观赛态度和观赛意向如何影响球迷的现场观赛。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707名球迷进行调查,并验证假设模型。结果显示:观赛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观赛意向均有正向预测作用,且主观规范的预测作用最强;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观赛意向对球迷现场观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Ajzen(1991)在合理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的,该理论是目前解释和预测体力活动和锻炼行为最成功的理论模型之一。该理论认为锻炼的行为意向将会给个体锻炼行为带来最大程度的干扰,而其自身是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三个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前人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意向和行为的解释力不高,并且存在"意向-行为鸿沟"(intention-behaviour gap)。本文介绍了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形成过程、研究现状,并重点分析了TPB理论模型对意向和行为解释力不高的原因,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解释移动干预技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以及行为意向,研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析移动干预技术对锻炼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认为:(1)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具有局限性。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与行为意向存在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并且态度和行为控制感仍是预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较强因素,但是主观规范不能预测体育锻炼行为。(2)使用移动干预技术干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移动干预技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锻炼意向,并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行为。移动干预技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为了使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建议将课外体育锻炼移动干预技术规范化,制定恰当的监督制度,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6.
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引入身体活动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构建扩展TPB(METPB)模型,检验该模型对9~19岁青少年群体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适用性,探讨该模型对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MVPA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纳入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后,METPB显著地提高了其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MVPA行为意向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31.4%的行为意向方差;行为意向和习惯行为对MVPA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18.7%的行为方差;执行意向加强了行为意向朝实际行为的转换。METPB模型对于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MVPA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规范对小学生与初中生MVPA意向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对高中生的MVPA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3个阶段学生的MVPA意向产生的影响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强。建议:在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中,政府、家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培养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且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时考虑学习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探讨行为意向与体育锻炼之间的作用机制,以及行为计划、应对计划和行动控制在行为意向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中的作用。对1 092名青少年实施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计划和行动控制分别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解释力;行动计划、应对计划和行动控制在行为意向与体育锻炼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行为计划、应对计划和行动控制在行为意向转化为体育锻炼过程中各自发挥不同作用,其中行动控制是行为意向转化为体育锻炼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分析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发现大学生存在身体健康问题较多,缺乏体育锻炼,通过数据分析说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存在差异;证明运动动机、锻炼态度、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并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郭强 《浙江体育科学》2013,35(1):98-102
基于计划行为和自我决定理论的假设,观察信息型和行为型干预方式对大学生锻炼价值观、锻炼态度、锻炼行为控制感、锻炼动机等4项心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效应.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锻炼行为心理影响因素测试量表》,选取普通高校二年级有不良锻炼行为特征的学生100名组成研究样本,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多因素设计,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设计干预实践.在为期9周的干预实践前后分别对4项心理因素进行了测量,获取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相关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①具有不良锻炼行为特征的大学生在锻炼坚持行为意向和锻炼坚持行为之间基本一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研究所采用的信息型和行为型干预手段有效提高了具有不良锻炼行为特征大学生的4项心理因素水平;③由于被试数量较少及研究内容所限,研究没有对4项心理因素对锻炼坚持行为和坚持意向进行回归分析.因此,4项心理因素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必然引起锻炼参与性和坚持性的提高是下步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大学生为对象,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并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进行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培养需主要从影响主体的态度、主体规范和认知控制三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在改进计划行为理论(TPB)基础上,引入人口特征和雪上运动文化变量,构建了滑雪消费行为意向结构方程模型,以崇礼地区为例检验影响我国大众滑雪消费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雪上运动文化会对滑雪消费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规范会通过行为态度间接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态度在雪上运动文化与消费行为意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发挥冬奥会社会效益,加强滑雪知识普及,积极宣传雪上运动文化,降低滑雪运动门槛,促进需求侧消费升级,从而推动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校大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大学阶段是他们接受正规系统体育教育的重要一站,他们对体育行为认识与养成,对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落实高校体育各项改革措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确立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将基于态度改变理论来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促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王革  卓莉 《精武》2013,(19):94-95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韩山师范学院不同年级、专业的469名大学生进行锻炼态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体一般;(2)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极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好于女生;(3)大学生体育饭炼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专业特征,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分量表中的行为控制感存在显著差异,主观标准上差异很显著;(4)随着年级和学业水平的递升,模型上各维度的得分呈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4.
683名中学生完成了行动计划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问卷和自编锻炼行为问卷的测试。分析发现:行动计划在锻炼意图和锻炼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行动计划,且影响意图对行动计划和锻炼行为的预测力;整合的TPB模型可显著提高锻炼行为的解释力。该研究表明,行动计划是衔接TPB构念与锻炼行为的重要后动机变量,建议未来应以整合模型进行实验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探索大学生锻炼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辽宁省1 5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1)在主效应方面,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均对锻炼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2)在交互效应方面,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态度×主观规范两个交互项对锻炼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经Johnson-Neyman法检验发现,只有当感知行为控制达到一定水平时,感知行为控制才能正向影响态度与锻炼意愿的关系,而态度对锻炼意愿的影响将随着主观规范水平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健康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健康行为过程理论"(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针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向,进行了纵向准实验的心理学干预研究.研究被试为武汉某高校18名本科二年级学生.研究开始前所有被试均处于体育锻炼的决定前阶段.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控制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一周的旨在促进体育锻炼意向的心理干预.分别在四个测量时间点测量所有被试的锻炼意向变量和锻炼计划变量,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和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与控制组在锻炼意向的变化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然而通过比较效果量的大小,干预组表现出在锻炼意向变化上的优势.在锻炼计划的变化上,干预组和控制组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部分支持了针对决定前阶段个体,阶段匹配干预对锻炼意向的促进作用,为今后更加有效地促进个体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和行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乒乓球底板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本文以体育器材乒乓球底板为例,构建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的底板购买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通过编制乒乓球底板购买行为量表,对230名乒乓球底板消费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底板购买态度对底板购买意愿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知觉行为控制和底板购买意愿对底板购买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底板购买意愿对底板购买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对底板购买意愿无显著影响;购板意愿对购板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乒乓球消费者底板购买行为的发生机制,进一步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在乒乓球消费领域中的可行性,对于乒乓球器材商制定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身体锻炼行为转变的研究源自促进个体健康的研究,身体锻炼行为研究是健康促进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促进身体锻炼行为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解释身体活动行为或者为了说明身体锻炼行为受哪些因素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身体锻炼行为的理论模型,个人内部理论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之一。个人内部理论认为锻炼行为的根源首先主要在于个人的控制,用个体对行为的信念、态度和意向来解释意志控制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湖北体育科技》2019,(5):461-466
目的为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锻炼态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研究573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与结论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不高,强度较低,体育锻炼时间表现良好,体育锻炼以小锻炼量为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专业、年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积极向上,且行为态度相对较好。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行为和目标态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行为态度维度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存在高度相关。体育锻炼态度对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行为态度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解释变异量为19.1%。  相似文献   

20.
文瑾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9):81+125-81,125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态度的测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这些维度对学生总体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有较强的相关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