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听到老师们说:“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考试时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学生出错呢?”为什么会出现“老师反复纠错,学生重复出错”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讲评课的认识不够,使得讲评课的效率低下,没有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弥补缺漏,加深理解,强化巩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第一线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哎,这种类似的题目已经讲过好几遍,学生还是不会”,老师抱怨。学生也苦恼:“为什么做的时候自己不会,老师一讲就能听懂呢?”家长更纳闷:“孩子学得很苦,为什么成绩还是不理想呢?”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与题目要求建立及时而准确的联系,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那么,如何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使学生逐渐生成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我们常可发现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包括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尽管对老师讲过的题目和课本上的习颞都会做,看来是对所学过的知识掌握了。但一遇考试,题目稍为变变形式,换换花样,就常常被“懵”住。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活、思维能力训练不够有关,此外,也同解题时缺乏应变能力有关。所谓解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前以综合能力测试型为主的生物高考,经常听到教师们议论:现在的生物课难教,知识点多,讲过不只一遍的题目,只要转变一下形式,学生考试照样出错,为此常埋怨学生学习不刻苦、不灵活。同时,很多学生也反映:生物学难学,知识零散且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想象和死记硬背;对一些生物学原理掌握差不多,对单一的某些题目也会做,可一旦某些知识在综合题中出现就束手无策,不能灵活应用。以上现象不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复习课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试卷讲评是考试之后,教师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课型,它具有激励、矫正、强化、示范的作用,又有总结经验、拓宽思路、揭示规律、提高能力的功能,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复习课。经常听老师们说:这个题都讲了好几遍了,考试时还是有这么多学生出错。为什么会出现"老师反复纠错,学生重复出错"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是:我们对讲评课的认识不够,使得讲评课的效率偏低,没有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弥补缺漏、加深理  相似文献   

6.
第一,“教师是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一切教学活动围绕“五心”: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而开展。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角色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①教师讲,学生听。信息交流单向传输;②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学习;③教学以知识传输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④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由教师决定,学生的任务和职责就是彻底“应试”和接受评定。  相似文献   

7.
范文明 《物理教师》2008,29(9):18-19
回顾平时的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每次考试后,都会听到教师们抱怨“×题我已经讲过多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本人对上学期的几次考试卷进行统计时,也发现卷面错误中有70%左右的错误是学生平时作业中就经常出现的,有的错误甚至已分析并订正多次了.教师在课堂里多次重复分析过的题目,为什么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却屡屡出错?  相似文献   

8.
每次考试后集中阅卷,都会听到很多老师的抱怨:“这个知识点,我已经讲了四五遍了,学生怎么还是不会做啊?”“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教了!这么简单的题都要答错,没指望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频繁的抱怨引发了我的思考:讲了很多遍的知识或者是感觉很简单的内容出现在考试中,为什么学生仍会出错呢?除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之外,我们历史教师有没有责任?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后来偶尔读到关于“孩子怎么教”的一段对话,大有茅塞顿开之感,并对我们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有了一些启发。相关对话如下: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大多数是教师将前人已经获得的成果直接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间接地获得许多现成的知识。但学生对前人如何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缺乏了解,往往形成了“教师讲知识,学生记知识,考试考知识”的被动的教学模式。生物科学史作为科学史学的一个门类,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一问题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懂;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很好,可考试时却不会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如果教师能反思一下学生上课倾听的现象,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让我们先回放一下某堂公开课上孩子们的倾听现象。 一、倾听低效现象回放  相似文献   

11.
一、思想内化是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急待探索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而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的政治课是转变学生思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然而长期以来,对政治课的教与学基本上仍停留在应付考试上,这是毋庸讳言的。如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稍稍扩充一点,就有同学问:“老师你讲的这个会不会考?”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提出:“老师,你为什么不指出哪些地方会考”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不胜枚举,至于考试过后隔一段时间在讲新知识联系已学过的内容再提问  相似文献   

12.
[现象]经常听到老师们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我已经讲过了,你怎么还不清楚?”“刚学过啊,怎么又错了?”……[原因]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老师刚讲过的习题学生怎么就不会做?是教师的教学有问  相似文献   

13.
陆旭华 《阅读与鉴赏》2011,(3):69-69,80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大声讲,学生在台下小声讲,甚至有学生搞小动作等不良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就是由于学生不乐于学习语文,不能积极主动的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因此抟们就要想方设法扭转学生这种不情愿的被动学习状态,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使学生能乐于学语文,真正爱上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同步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位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企图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牵着全班学生“齐步走”。然而,班上的后进生却在“听天书”。每次考试,这些后进生都是“红灯”高挂,老师却振振有辞:“我对每位学生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别人能学好,为什么你们几个总是不及格?”其实,学生不会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也是徒劳无功的。老师的责怪,更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就像一只无助的小鸟一样,在知识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经常听老师们说:"这个考题在试卷上都做了好几遍了,也讲了好几次了,考试时还是有这么多学生出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师反复讲,学生反复错的"现象呢?首先,我们要反思其过程本身:1.有些试卷讲评课,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里一讲到底,从试卷的第一题到最后一题,想把自己想到的、知道的都告诉学生,最终成了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思考与参与的时间。这节课也只能说学生听过了而不能说学生学会了。2.讲评课变成了"批评课"。在课上常听到老师  相似文献   

16.
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纵观广西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坐标曲线图题每年都有,是高考的热点,一直备受命题专家们的青睐.下面是笔者指导学生复习坐标曲线图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7.
考试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了解教师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状况、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它对于促进教学管理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无论是何种考试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考试作弊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有考试,就会有作弊”。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既有平时不用功,成绩较差的学生,又有平时学习较努力,成绩较好的学生。考试作弊虽然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但如果重视不够或措施不利,则有发展的趋势,若任由这种现象蔓延下去,它不但影响学校对教学效果的考察,而且违背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学校良…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在对学生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上,情况不容乐观。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往往不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解读信息能力进行培养:有的教师仅仅停留在利用考试题目的分析来引导学生解读信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效果不佳;有的教师在学生分析社会现象时引导不够,  相似文献   

19.
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实验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的质量大有改观,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已基本杜绝。然而,也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仍然存在重动作技能,轻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例如,强调让学生“学会使用……”,“学会制作……”;强调学生要了解实验的直接结果;强调学生要记住“应该如何做”,而不够强调“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更不够强调“更好的做法是什么”以及“如何运用已学到的动作技能去解决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谈有效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在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是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其实用建构主义的哲学观仔细分析也不难理解。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这样,我们对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