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所以其使用的宅基地多被闲置。同时现有法律也限制宅基地的市场化流转,造成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与农民权益性收益的缺失[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对于“三权分置”的权利构造存在争议,“资格权”“使用权”的定义不明确,相关法律规定存在冲突,易造成适用的疑难。因此,通过明确“资格权”法律定位,设置用益物权性质的“使用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方能较稳妥地促进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完成。  相似文献   

2.
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与意义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民以户为单位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在规定的地段享有建筑住房、添置生活设施,在庭院种植树木,永久居住的权利。 宅基地使用权属于民法用益物权的一种。宅基地的使用人(农户)与所有人(集体组织)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与农户之间的相邻关系受民事法规调整,在土地管理方面如土地登记、规划、收回、地政管理等,受行政法规的调整。宅基地使用权是关系着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与生产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当前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未能有效得到保障这一背景,分析了当前实施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宅基地用益物权保护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层面提出在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宅基地置换工作中若干保护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碳排放权是《京都议定书》催生的一种新型权利,但学界对碳排放权的权利属性仍存在争议,衍生出诸如“行政规制权说”“发展权说”“环境权说”“用益物权说”等不同观点。明确碳排放权法律属性对保障、规范和发展碳交易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基于物权法规范解释的角度、对环境公益与碳排放权持有者私益的平衡以及域外国家实践的有益参考,碳排放权应定位为用益物权。如此,方能实现有效化解碳排放权交易纠纷,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逐渐购房定居下来,农民"一户多宅"现象日渐突出,宅基地闲置浪费问题亟待解决.宅基地退出探索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民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不高、补偿资金不足以及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应以"三权分置"为架构,尽快在法律上将宅基地的资格权和使用权明确化,探索多元化退出机制,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配套制度建设,我国宅基地退出机制改革才能取得最终成功.  相似文献   

6.
城乡融合中的乡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物权权能的实现,应结合具体乡村发展的模式和功能定位,立足物权权能分离下的“三权分置”制度,构建其物权权能规则体系,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所有权实现中的主体及权利规则、使用权稳定性与灵活性兼顾的法则、经营权的物权性与债权性统一的原则。可以通过所有权登记确权、发展性权益保障,使用权、经营权与乡村功能定位结合,确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类型,构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物权权能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土地中,农村宅基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许多与农民生存相关的根本权益,对农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闲置宅基地的退出不仅是收回农民所属宅基地的产权,更会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目前,在农村闲置宅基地退出工作中,普遍存在农民主体地位没有体现、补偿标准低、补偿方式单一、退宅后农民长远生活没有保障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农村宅基地所承载的农民权益及当前我国闲置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情况以及受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对农村闲置宅基地退出中如何保障农民权益提出相关建议,促使宅基地退出工作能够有效合理开展.  相似文献   

8.
典权是我国特有的民事法律制度,理论上对其性质的界定包括三种观点:用益物权论、担保物权论和特种物权论.典权作为融资手段,虽然兼容物的用益与担保的功能,但典权的目的和利益取向,突出了对不动产的使用价值的支配,使其具有独特的双向用益功效.典权的用益物权性质使之区别于其它物权,体现了典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概念涵义的梳理,以现实生活中其使用权转让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探讨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制度改革的取向。在社会转型期,现行制度宅基地限制流转所带来的时间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行坟茔不动产权利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和偏差,这是导致坟茔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坟墓与墓地之间不适用添附规则,坟墓与墓地之上可以单独设立不动产权利;此外,公墓内外的坟茔不动产权利具有各自的生成逻辑,宜分开讨论。在《民法典》已经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运用习惯物权和事实物权理论以优化坟茔不动产权利,初步设想为:丧主和村民对于公墓内外的坟墓可依法取得所有权并享有坟墓占用范围内的物权性质的墓地使用权。为实现上述设想,建议扩张解释《民法典》第116条中的“法律”,将习惯法纳入物权法源,同时,修改《殡葬管理条例》第10条、第15条等规定,适度放宽殡葬行政管制以满足民众基本的殡葬需求。  相似文献   

11.
用益物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用益物权客体范围的狭窄却限制了用益物权充分发挥其作用。本文试图探讨众多不同客体成为用益物权客体的可能性,使得用益物权能更充分的发挥所长。  相似文献   

12.
城镇土地租赁中,向政府以外的其他土地使用权人承租土地时,承租人不能取得承租土地上房产的权属确认和登记。文章通过对土地租赁背景下房屋产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的法理分析,提出通过向承租人赋予用益物权的方式解决房产权属确认和登记问题。  相似文献   

13.
略论林权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权的法律性质研究应结合森林法律制度和民法理论来进行。林权是一种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但本文强调林权本质上的私权性;林权是一种物权,林权符合物权的规格;林权中的林木采伐权又是一种准物权,准物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市场准入制度从法律角度说,是“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指有关国家或政府用来调控、规制欲进入市场的主体或客体的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由于受政府职能改革不到位、法律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皖江城市带市场主体准入法律制度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探析皖江城市带现行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和参照WTO的通行规则,进而提出完善我国皖江城市带市场主体准入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产品责任法律规定存在的某些不足,提出建议和对策,如制定独立的作为民法特别法的产品责任法;明确产品的含义,合理界定产品的范围;完善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及范围;进一步明确产品责任的责任主体;明确销售者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完善产品责任的抗辩事由(免责条件);完善产品责任的损害赔偿制度;以不断完善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更好地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不禁止农民处分其宅基地上房屋。但国家政策对宅基地上房屋向城镇居民转让明确予以禁止。鉴于法律和政策规定不相一致,司法实践中对于宅基地上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认定也有较大分歧。但有效论还是无效论都因为不敢突破"房地一体"原则而难以自圆其说。本文在检讨司法实务界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限制适用"房地一体"原则,引入法定租赁权制度来解决这一司法困境。  相似文献   

17.
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在罗马法中已有雏形,该理论的本质在于,使得法律行为在物权变动领域亦能独立地达到其私法上的效果;并能够加强时社会交易安全的保护;在对物权行为理论的限制方法中,只有附加条件成立。从我国现行民事法律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物权立法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应予明确采纳。  相似文献   

18.
违约责任是《合同法》中一项最重要的制度,我国现行《合同法》具有许多突破性的特点。本文结合我国现行《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从内涵及其特点、归责原则、形态、免责事由、承担方式几方面对违约责任制度的相关问题作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体制改革后利益多元化使体育纪律处罚和纠纷增多。我国体育纪律处罚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是:1)我国体育组织具有行政垄断性;2)“依法治体”的氛围尚未形成;3)规则疏漏;4)良好的自治模式尚未形成;5)缺乏程序保障,大部分体育组织对体育纪律处罚程序无明确规定,在规定了程序的体育组织中,存在着听证制度不健全和听证者身份不独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听证者任职资格不明,体育组织调查、指控和听证职能的混和,缺乏独立专家介入等问题;6)自设内部程序最高效力而外部救济缺失。近年来体育纪律处罚案例表明,我国体育纪律处罚存在违反自设规则、处罚内容模糊、处罚超越职权、与国家法律相悖、排除司法审查等问题。为了完善我国体育纪律处罚机制,应增加相对人对规则创设的参与;统一体育纪律处罚机制;完善程序保障制度,实现“最低程度公正”;增加法律专业人士对处罚的参与,提高立法技术,改善执法素质;逐步完善规则;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确立司法审查制度,我国体育协会承担了许多在传统体制下由体育行政机关行使的管理职能,无论是从法理还是现行的法律规定来看,其处罚行为都具有可诉性。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大调解”工作格局以及将“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时代背景下,行政调解以其中立性、专业性与权威性深受青睐。但其生存空间却被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所挤压,我国现行法律文本中关于行政调解的规定在管辖主体、适用范围、程序设置、法律效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冲突,影响其制度实效。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根据其适用范围的不同,采取二元结构,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调解制度,以实现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