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著 《采.写.编》2022,(12):83-85
我国主流媒体在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中不断秉持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宣传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新闻报道,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在促进我国新闻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巨大贡献。自从建设性新闻的概念被引入国内后,各类主流媒体及学者便对其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及研究。文章将通过对建设性新闻定义与基本特征的介绍,探讨主流媒体在新闻的播报过程中对建设性新闻的实践应用,总结我国主流媒体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使得建设性新闻与我国的主流媒体能够更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2.
孟笛 《编辑之友》2022,(1):44-49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深度融合,全方位嵌入内容生产流程,不仅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重塑了新闻生态格局,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理念能够弥合智能化生产带来的算法"黑箱"和数据权力等问题.秉持建设性理念提升智媒伦理价值,成为传统媒体重塑自身社会角色的一种创新策略.智媒实践与建设性新闻理念彼此契合,也为公民赋权、积极情绪、问题导向等理念落地提供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陈成 《编辑之友》2020,(6):45-49
近年来,新闻学领域出现了一个醒目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建设性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理念与实践范式在媒介环境大变局的背景下生发出来,并被赋予治理新闻传播乱象、重拾新闻业社会声誉、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使命。综观现有研究,多是对西方建设性新闻历史发展、理论演进与相关实践的爬梳或简评,不容置辩,这类探讨对理解建设性新闻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然而,对于建设性新闻的在地化这一问题,目前的研究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浅尝辄止。殊不知在目前阶段,对建设性新闻本土化问题的思索与深耕远比积极的引入重要得多。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背景下,媒介生态与新闻场景正在经历着快速迭代与升级。在信息传播范式加速转型的过程中,新闻业表现出明显的情感转向。但是,情感新闻有可能在无形中侵蚀公共价值和文化民主的根基。文章着力于探究数字时代建设性新闻的平衡理念,冀图通过新闻从业者的“介入”与媒介叙事的“连接”手段,寻求建设性新闻态度介入、情感介入、责任介入等操作理念与连接技术、连接公众、连接社会等实践路径,化解数字时代情感新闻转向所带来的公共价值缺失与文化民主缺位之困。  相似文献   

5.
建设性新闻试图扬弃传统新闻业以冲突为框架、以负面报道为导向的新闻价值观,并发展积极正面的新闻内容和提供解决方案的操作模式。本文对比了建设性新闻和科学报道的理念、理论要素和运行模式后认为,我国传统的科学新闻实践在很多方面符合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包括摒弃冲突框架、突出积极性内容、探索解决方案、呈现面向未来的视野、促进新闻生产的包容与多元,以及为报道提供语境等。但传统科学新闻注重自上而下地向受众传递单向信息,与提倡参与式报道、强调与受众互动的建设性新闻还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访谈资料,以建设性新闻的视角分析了网红科学家的科学报道实践,发现网红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报道有助于改善传统科学新闻的单向度宣传,更加贴近民众生活,但在促进公众参与和为公众赋权方面仍有不足。基于经验研究,本文提出了按照建设性新闻的理念改进科学新闻操作方式的建议,并指出了后新闻时代科学新闻的生产方式对发展建设性新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建设性新闻"在欧美国家兴起,并引起了中国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西方媒体的实践案例,对欧美国家"建设性新闻"兴起之缘由、新闻实践的主要特征以及社会影响进行归纳阐释,并略加延展,对中国新闻实践中的"建设性"理念与实践进行初探。"建设性新闻"的兴起被视为对传统新闻价值的纠偏与重塑新闻业自身价值的探索,报道中侧重解决方案、未来导向、包容性与多样性、运用建设性采访技巧、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并赋权于民实现共同创造,因而对新闻业变革、社会进步、全球"向上向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的国情与语境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建设性"本来就是我国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实践的应有特点和必持之策,虽与西方在操作层面享有一些共同之处,追求的目标可能各有不同。但两者对于重塑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推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田浩 《新闻界》2023,(8):14-23
近些年,全球新闻业都尝试开展一系列实践转型来回应受众疏远新闻业这一行业危机,介入性新闻在其中有突出的影响力。在实践层面,介入性新闻主张通过提升卷入度、构筑情感体验以及助益社群行动等手段来为受众设置积极的参与平台,进而带动受众的参与行动并以此来提升受众对新闻业的依赖与认可。在理论层面,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生产趋势,介入性新闻代表着数字新闻业对新的行动者协作体系的探索方向,新闻从业者需持续伸张数字新闻业的助益型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闻业对于构建基于亲密关系的数字公共生活体系的积极意义。但这一生产趋势的普及化仍然面临着诸多组织文化与社会环境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郑博临 《东南传播》2020,(12):45-50
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新闻媒体对农报道的强力支持。"建设性新闻"虽然肇始于西方新闻业,但是其倡导的多项理念均可以在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基础上,为优化我国对农报道提供借鉴。本文追溯了"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的包容性文化传统、中国本土新闻业的"建设性"特点两方面出发,论证了对建设性新闻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可行性;针对我国的对农报道,将具体的实际案例与建设性新闻的理念相融合,从"记者干预""以人为本""正能量"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殷乐 《当代传播》2020,(2):45-48,49
建设性新闻是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理念与实践探索中颇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其出现及发展既是全球新闻业对技术变革、话语变化的回应,也是新闻媒体基于技术变革的各项硬件优化同时进行的软件升级。本文在长期跟踪的基础上对建设性新闻的核心要素进行考察,同时结合中国的新闻发展实践提出新受众关系、产制关系、正负关系、信息的理性与感性关系、当下和未来的关系五个方面,最后在全球案例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新闻报道的四个主要实践模式并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10.
周俊 《现代传播》2012,34(5):37-42
本文基于社会整合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新闻失范中经济、教育和自我整合与新闻业、新闻传媒和新闻从业者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在不协调的经济整合中,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与新闻失范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教育整合的状态,即学院内新闻教育弱势,而学院外新闻教育强势,直接影响了新闻从业者的价值理念。在新闻失范代价很低的情况下,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的新闻失范行为对其个体而言是自我整合中的理性选择。因此,增加新闻失范代价应是抑制新闻失范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孙藜 《当代传播》2013,(1):19-22
作为美国新闻业对互联网技术变革的回应,“透明性”要求新闻从业者将新闻生产过程以及自身的“偏见”公开呈现并接受公众检验.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透明性”既延续着新闻客观性的基本职业规范,又以更具反思和更为开放的态度试图克服客观性的难题,尤其体现于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重新认定.其实践使新闻作为“公共知识”的特征更为明显,从而有可能为变动中的新闻业与公众及民主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新闻界开启了"建设性新闻"的改革运动,这一运动的目的在于消解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改革理念和具体实践来看,建设性新闻以公众、未来、情感和解决方案为价值导向,与传统报道原则相违背.这种反传统的新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方新闻界萎靡的现状,但也存在函矢相攻之虞,对其进行一定的条分缕析,可为中国共...  相似文献   

13.
于淼  宦婉茹 《视听》2022,(3):165-167
建设性新闻在坚持新闻核心价值的同时,将积极心理学的技巧应用于新闻生产,倡导积极情绪和解决方案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体现了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发展与创新.建设性新闻在实践中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在新闻中加入更多的声音和观点,引导公众共同创造新闻内容.在建设性新闻理念本土化的过程中,应从我国实践和媒体实际出发,将建设性新闻理念与...  相似文献   

14.
客观性是新闻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新闻客观性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但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追求新闻客观性依然是当前新闻从业者所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首先论述了当前新闻客观性所面临的挑战,之后站在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对新闻客观性进行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8,(4):62-71
新闻研究者和从业者关于新闻业危机的讨论形成了两种典型的话语框架:"普遍性框架"和"历史性框架"。前者诉诸新闻专业主义的普适价值,将美国19世纪以来的商业新闻视作新闻业的最高形式和普适范式;后者则要求将新闻专业主义置于商业新闻业兴起的社会史语境,通过对经济-历史权力的分析明确这一实践范式的历史性和局限性。一方面,普遍性话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代表着民主公共生活的基本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变化着的新闻实践,迫切需要研究者超越价值呼吁,从历史和现实中为新闻业危机寻求解释与进路。本文通过对新闻业早期历史的回溯和对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分析,阐明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性和内在危机倾向,揭示新闻业危机背后更为深刻的价值危机,并尝试探讨重建新闻业公共价值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2)
随着新闻业生产实践与传播生态的变革,事实真相迷离下的新闻从业者书写权力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54位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在充满不确定性、主观性的后真相语境中,新闻实践中的书写主体、书写规则、书写话语等逐渐突破传统新闻生产惯习,书写权力成为争夺焦点并主导着新闻生产传播。新闻业边界的模糊带来新闻书写主体的多元化,新闻从业者与公众共同参与新闻实践;媒介组织的社会化对传统新闻选择与编辑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新闻生产中的书写规则被不断改写;随着新闻视觉化表达的兴起,颠覆了组织化新闻生产中新闻话语的独白式、单一同质性,新闻书写话语逐渐呈现出互动交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建设性新闻正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新闻理念与实践。本文以对欧美建设性新闻及其相关理念的考察为起点,从公共服务、参与、平衡三个维度探寻其结构及变迁的传播思想基础,最后回到中国的新闻实践来梳理中国正面报道原则的发展及特征,提出建设性新闻理念贯穿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中,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中国建设性新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王敏 《国际新闻界》2020,(11):119-135
从现代新闻业诞生之初,"真实性"就一直是新闻最本质的特征。从业者在日常新闻操作中发展出了一套以"目击"(eyewitness)为核心的实践策略,来建构和强化其真实性权威。然而,新闻业的发展历程也一直伴随着对"目击"真实性的怀疑,并导向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方法是否有助于获取和呈现真相的质疑。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在全球媒体新闻生产范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大量出现的"公民目击"为新闻业重构真实性策略提供了重要契机。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新闻生产的视角,梳理作为一种真实性策略的"目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从实践层面补充长期以来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论争辩与思考,进而重新诠释和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传播主体介入对新闻真实性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李劭强 《中国编辑》2021,(6):33-37,42
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建设性新闻的研究在回溯历史、梳理脉络、厘清内涵之后,需要有一个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实现的议题跟进.这个跟进,是建设性新闻理念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建设性新闻理念在业务中扎根的过程.在建设性新闻理念研究由文本转向实践的进程中,实践观念为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实现提供了探索进路.实践中,能够提供思想力观点和建设性意见的...  相似文献   

20.
孙瑛 《编辑之友》2016,(3):93-96
对于新闻业来说,现在要准确判断或预见大数据技术将如何改变新闻业的走向,的确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但至少目前我们已看到新闻生产所需的信息资源确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因此新闻业务形态将发生改变也是大概率事件.目前,西方一些媒体正在进行机器人新闻的尝试,这也代表了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新闻业的主动探索,虽然这只是大数据在新闻业的一个初级应用,但它所带来的影响足以引起新闻从业者的警醒.鉴于机器人新闻方兴未艾,本文试图抛砖引玉,以期广大的新闻从业者共同对机器人新闻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