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中作为“科研达人”的高层次人才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对政策的感知影响其对本科教学的投入。通过对一所地方大学进行案例研究,以社会角色理论为视角,采用半结构访谈方法,考察高层次人才教师角色建构过程,将建构过程归纳为积极融入、被动适应、合理规避三种类型。基于此,提出引导高层次人才投入本科教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教师”与“学生”间的过渡身份定位,使“培养”与“使用”成为影响博士后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的重要过程性因素。研究采用2020年Nature全球博士后调查数据(N=7 252),探讨身份定位对博士后职业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博士后整体属于“低培养—高使用”的身份定位模式,且职业发展能力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第二,“培养”是影响博士后职业发展能力的内核因素,“使用”的限度决定其效用的发挥,“重使用轻培养”将不利于内隐性职业兴趣和自我效能感的长效发展;第三,女性、文科与工科、本土、具有非学术职业意向的博士后对职业发展能力的评价相对负面。鉴于此,研究认为应重申“培养”在博士后身份定位中的价值、在考核评价中秉承适度“使用”的制度取向、建立结构化和针对性的博士后职业支持与培养体系,为博士后的个体成长与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与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是指在身份定位上具有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角色行为、角色使命、角色追求和角色生存方式等具有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大学教师具有知识分子的外在形态和成为知识分子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实然表现与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价值旨趣是根本悖离的,而根源就在于大学教师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缺失。为此,应该通过践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建构"课堂共同体"、提升理性批判意识等策略,唤醒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4.
提高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是助力博士后突破“科研围城”的内生路径。研究针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后展开问卷调查,探究个体特征、组织制度和学术环境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及运作机制。结果显示,性别、学科类型、聘任类型、毕业院校与工作单位的同一性、科研投入时间、参加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控制个体特征变量后,学术评价、管理制度、组织支持和科研效能感对科研创新能力仍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各类变量对中低分位值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效益更高;科研效能感对解释博士后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创新实践和科研创新特质差异的贡献率最高;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表现出从宏观到微观、从环境到个体的逐级传递效应。基于此,建议在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以激发科研创新能力:因材施策、因人而异,分层分类提供支持性资源;净化学术生态环境,重构学术系统的文化氛围和评价规则;改善博士后管理制度与组织支持,优化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和职业晋升机制。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身份意识是指在身份定位上具有知识分子角色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角色行为、角色使命、角色追求和角色生存方式等具有知识分子的自我体认。大学教师具有知识分子的外在形态和成为知识分子的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后的实证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夏普里值分解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高校组织支持体系对博士后科研创造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合作导师指导与科研交流平台的供给相对丰富,但科研经费资助短缺、心理疏解机制欠缺、出站考核要求较高、留任晋升难度过大是组织支持要素的“短板”;组织支持有助于激发博士后科研创造力,其中成果奖励、导师指导对科研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导师指导、出站要求也能正向影响科研创造性人格;在组织支持要素中,导师指导对博士后科研创造性思维与人格差异的贡献度最高;科研投入在组织支持影响科研创造性思维、科研创造性人格的过程中均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建议完善博士后科研经费资助体系,动态调整课题资助比例;疏通博士后留任与晋升渠道,构建“牵线搭桥”职业保障机制;搭建学术指导系统,提升科研参与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他人"对大学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角色期待。当教师个体认知与"他人"认知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角色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主要体现在大学组织和社会对大学教师抱有较高期望与大学教师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满足这种期望之间的矛盾,以及大学教师角色扮演者期望通过扮演角色所获取的与扮演这一角色并不能满足其需要的矛盾。我们应该从大学教师视角出发,正视大学教师角色的分化,弱化大学教师的人身依附,增强社会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搜集“双一流”建设高校W学科教师简历和论文发表数据,分析了“预聘—长聘制”实施现状及其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发现科研产出数据和职称晋升曲线印证了学校设置的预聘期限的合理性。教师被纳入长聘系列管理后,其科研产出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长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预聘系列教师和普通系列教师,预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显著高于普通系列教师。教师聘任级别对科研产出影响显著,长聘高级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为最多。性别、博士后经历、基金支持以及留学经历等都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高校采取不同聘任办法逐渐向“预聘—长聘制”过渡;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产出评价机制;注重对博士后的培养与支持,切实保障女性青年教师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一线教师视角下当前研究型大学教学改革的样态和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研究发现,在一线教师看来,当前的教学改革存在多重对立现象:教师对教学改革认知与行为的不一致;组织层面的“繁荣”与教师视野下的“萧条”;教学改革目标的“虚性”和教学改革过程的“实性”;教师选择“教学漂移”还是“科研漂移”的纠结;教师教学能力的制约和组织关怀的缺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现实阻力包括:教学改革的“低性价比”;精于算计的市场文化的浸染使得学生对教学改革“不买账”;教学改革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教师面临精力有限下的成本风险等。科研与教学的不同计算分量、“角色超载”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管理主义的苛求、公司文化浸染大学等现实情况使得教师对教学改革产生困顿。新形势下,教师对参与教学改革产生觉醒:教学改革带来教师自我成长,信息时代“知识供给话语方式的多样性”促使教师实施教学改革需要有“学生意识”,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专业知能提升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如何充分调动高职院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研究意愿、弥补科研能力不足,成为政府和高校管理者思考的问题。为打破科研资源不足的困境,15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与“双一流”高校合作,以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的形式设立了博士后培养站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代表具有多年博士后培养经验,正在以博士后人才引进的方式发挥“鲇鱼效应”,激活学校科研氛围。高职院校博士后站点的设立为高职院校打造高端科研平台、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代表性科研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博士后高质量成果的取得,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保障,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大学教师科研激励制度的前提假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科学时代,对泛经济利益的追求在客观上明显激励了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从而使他们表现出“科学人”和“经济人”的双重角色,并且这两种角色处于博弈之中;现行的大学科研激励制度所产生的负功能表面上是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低估了大学教师的“科学人”假设,过多关注了大学教师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因此,要解决科研激励的问题必须正视大学教师所具有的“科学人”角色,实现“科学人”与“经济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曾经是南大学子、赴美深造后由于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突出成就而主持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研究室的刘建宁教授,近日带着在哈佛共事科研的五人课题组“落户”南京大学,为南大将来在分子医学领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奠定了基础。 37岁的刘建宁从事的“尿激酶原”研究,开创了以基因技术制取尿激酶原的新途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已拿到美国“绿卡”的刘建宁以南大外聘教授的身份每年都回校作科研、讲学、带博士研究生。与他同时归国的还有哈佛大学研究员孙自勇,北卡罗来那大学博士后高翔以及理学和医学“双料”博士刘蓓钫等人。据…  相似文献   

13.
博士后研究是国家科研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博士后人员是研究工作上的“千里马”,也是未来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美国博士后教育正逐步地健康发展,但仍有改进和创新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提高博士后教育的地位,向更深层次挖掘博士后教育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地位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管理人员是大学工作人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大学管理人员的身份地位演变过程经历了“业余型”大学管理人员、“挂职型”大学管理人员、“专职型”大学管理人员三个阶段。建国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正在经历着由“国家干部”身份向“教育职员”身份的过渡。大学管理人员的身份地位是社会影响和大学发展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发展从概念内涵、研究视角、理论形态和价值取向等不同维度来理解“角色规定”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不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主体身份和角色的确立不是根据其在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角色,而是根据其在虚拟空间中所表达的话语。网络交往的双重人格是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其实质是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扮演冲突。这种冲突能够导致自我认知、性格、个人思维与人际关系的不同异化,为此需要从心理、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四个层面来调和网络行为主体双重人格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著名大学是国际化的大学,师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大学教育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其中阿尔伯塔大学作为加拿大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是创造研究与基础教学的孵化器。文章全面思考加拿大的教育,认为教学的文化包容性、教师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实质的结合及学生学习的合作能力培养是加拿大教学与科研的特色。正是由于大学的办学特色,也促进了加拿大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拿大大学的办学,促进我们对自身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学中不同文化的对话,身份的认知和个体独特性的发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需要着力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主体身份和角色的确立不是根据其在现实社会的身份和角色,而是根据其在虚拟空间中所表达的话语.网络交往的双重人格是网络人格的虚拟化,其实质是现实角色与虚拟角色的扮演冲突.这种冲突能够导致自我认知、性格、个人思维与人际关系的不同异化,为此需要从心理、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四个层面来调和网络行为主体双重人格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一、角色教育的内涵角色教育的内涵即通过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学习和角色内化,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提高自身的角色意识,学会感受、体验、认识和鉴别不同角色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应采取的行为模式。角色认知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地位、作用、身份及行为规范进行认识和判断的过程;角色认同是引导学生对角色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行政化、双重化和片面化与美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专业性、独立性和知识经验的学科性有着很大的差异。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大学组织的性质、对管理者角色认识和管理学科知识的发展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