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四个方面阐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他提倡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严格区分教育的内部目的和外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外部强加的;着力于教育的现时性;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其教育目的观对我国的现行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它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很多积极的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3.
杜威教育目的观解读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植根于其哲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他在批判外在目的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内在目的——“教育即生长”。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不过,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其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杜威强调“教育无目的”,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不存在外部的目的。本文分析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三种教育目的观的评价以及对民主主义社会的论述,揭示其教育目的观中蕴涵的社会性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通过剖析杜威心目中的“民主主义”特征,以及“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中教育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其教育目的观的“社会本位”性质;接下来分析了杜威是如何引入“连续性”原则来击破构成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的“二元论”的。综合上述两方面,从而可更深入地透视杜威民主思想与其教育目的观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着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他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但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很多积极因素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挖掘。  相似文献   

7.
美国传统教育改革的开拓者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整个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目的观被界定为教育无目的论。要弄清楚他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首先研究教育目的,这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具有内在性、动态性、现时性、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等特点,但他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外在性、抽象性、永恒性的作用。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注重激发儿童学习的愿望;尊重儿童现时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杜威的教育科研本质观、教育科研目的观、教育科研过程观、教育科研方法观和教育科研主体观,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真真  李卫丽 《考试周刊》2011,(10):219-220
杜威强调"教育无目的论",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不存在外部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揭示了其教育目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杜威教育思想的社会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身份在上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历史舞台,扮演了重要的教育思潮的变革和推动角色,也成就了杜威在现代教育阵营中的核心人物地位。在以往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以杜威的教育哲学观、教育过程观以及杜威基本思想解读为主,认为杜威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其教育思想属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再次从杜威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入手,呈现杜威教育观念中基于民主社会构建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即基于社会有机体解释模式的教育起源论、作为社会进步的系统保障的教育功能观、积极社会建构的教育目的取向、社会本位取向的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2.
比较杜威和罗杰斯的教育目的观,对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如教育目的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应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3.
《柳州师专学报》2022,(1):93-100
重新审思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教育价值密码的探索,也是对教育价值的解码。近代以来,教育目的表现为自然取向、社会取向、文化取向等三种形态,分别旨在培养自然人、社会人与文化人。杜威批判性地论述了这三种教育目的形态,对其优劣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引申和论证“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是杜威关于个体的发展观、生长观与对民主社会追求的集中反映,其中关于教育目的的思考更是与如何促进人的发展、生长以及如何建构社会民主紧密相联。这要求当前学校教育要坚守教育的根本立场,关注儿童自由生长;回应教育的现实需求,遵循教育的生活向度;依循教育的民主旨趣,追寻民主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民主主义信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支柱和思想支柱。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当今,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烈呼吁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观,实现课程观的新转向。实践课程观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既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超越。  相似文献   

15.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经验人”假设的人性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并且考察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观和教学论等教育思想与这一人笥假设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杜威的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全世界,他的教育理念中始终贯穿着"经验观"这一核心。"经验"作为杜威教育思想中最基本一个概念,是在对原有经验的批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体现了新的内涵和原则。以此为基础,杜威分析了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标准。近日拜读台湾陈峰津教授的《杜威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从其对杜威经验的分析中,看到了杜威"经验观"与课堂生成的几点关联。  相似文献   

17.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8.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杜威并不是倡导教育无目的,他的教育其实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长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发展要促进社会的民主和谐。  相似文献   

19.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重新思考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并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0.
儿童观的转变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儿童观的转变与杜威的研究有重要联系。杜威从美国社会的变革出发,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儿童被动发展的原因,批评了旧教育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培养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并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杜威的儿童观和教师教育的观点对于我们改革教师教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