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唐代社会饮茶风气盛行,禅宗僧人在其中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唐宋时期寺院的饮茶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交际式的"茶筵";二是礼仪式的"茶会"。茶筵起于唐,由文人茶宴转化而来,形式较为自由;茶会盛于宋以后,模仿世俗社会的礼制,有严格的礼仪要求。唐宋时期寺院"茶筵"、"茶会"和"茶汤礼"的沿革演变,反映出唐宋禅宗的世俗化转变已由思想文化而深入到制度文化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茶话"是佛教丛林创造的专有名词,是禅师们丛林禅修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禅林茶事活动的茶话,从形式上为禅师提供了参禅悟道的契机和平台,通过茶饮与禅悟的互动以达至"禅茶一味"之思想精神的和静怡真。世俗文人的参与,更使其成为一种赏心怡情的雅事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中一个独具特色而又自成体系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茶禅"与"禅茶"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茶禅文化的传播务必注重其形式、内容以及精神形态。茶禅文化是一个严谨的课题,不应以低俗的方式来催化,应通过内心的觉知、觉醒、觉悟上进行传承。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以茶业为代表的生农业语速崛起,茶来成为唐宋农业、手工业的新兴产业,而且是最具活力、最有生机、量有潜力和发展前任的产业。从事茶叶,除了兼营茶业的农户外,主要是茶园户,他们是茶叶生产的专业自己经营茶或采取租佃、雇工经营的方式。此外,还有寺院茶园有茶园。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力量的壮大,与南方茶区广大农户的辛勤劳俐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茶习俗包括了制茶习俗、饮茶习俗等内容。通过详细说明蒙古地区制茶.饮茶的饮食生活习惯,对各地区茶习俗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共同点和普遍规律,并进行了理论阐释.不仅对茶用具、茶习俗等表面形式进行研究,还对蒙古人民族意识、心理特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茶文化的内在文化特性,认为茶与茶习俗不单是饮食对象与生理需要,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需求与享受。  相似文献   

6.
<正>从幼儿的阅读和实际生活场景出发,让幼儿在唱儿歌、做游戏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学习"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幼儿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节日礼仪"五方面的内容,培养幼儿养成各种礼仪的好习惯。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1.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让孩子在快乐的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在散曲《不伏老》中有“分茶”一词。本文根据历代制茶、饮茶方法曾有多次显著变化这一点,认为“分茶”的内涵或形式也会随之而异,不能作“随意饮酒、小吃”解,而训解为“品茶”是比较稳妥的。  相似文献   

8.
李振华  王楠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1):89-90,100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都买茶"或"武阳买茶"的记载,但由于《僮约》原著已遗失,故学术界对"武都买茶"和"武阳买茶"存在分歧。从气候、民俗、交通、经济等因素对"武都"和"武阳"考察后认为,"武都(武阳)买茶"应该是对当时陇蜀茶叶贸易活动的统称,而非"武都"或"武阳"某一固定地点,其覆盖范围是陇蜀交界区的广阔空间,是以贯通陇蜀的贸易通道为辐射轴的陇蜀茶叶贸易区。  相似文献   

9.
以茶待客,是悠久中华文明中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活礼仪。宾来客至,清茶一杯,可表敬意、洗风尘、叙友谊、示情爱、扬俭朴、弃虚华,茶之礼仪早已成为人们口常生活中的待客之道。这一传统也体现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研究生奉茶,不需要好的茶叶,也许就是白水一杯,就可表敬意、求学问、探真知、去浮躁、示关心,叙师生之情,扬学校之礼。对在校研究生而言,通晓所谓的"奉茶礼仪",并运用于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尤为必要。研究生在接待来宾之时,只要是比自己年长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维吾尔族的饮用茶种类,茶具饮茶礼仪、保健养生等问题。揭示了维吾尔族因茶而引出的许多风土人情,民族风俗、社会道德、生活艺术等各个领域,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特色和吸引力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1.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本的茶和茶文化来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本文着重介绍中、日两国的茶叶历史、现状及茶道艺术,分析异同,从而加深对其文化心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铜仁茶文化历史悠久、独特、富含生活情趣,最早可以上溯到305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铜仁茶属于“夜郎茶”、“蜀荼”、“思州荼”、“费州茶”和“夷州茶”.  相似文献   

13.
饮食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以成都茶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种植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国饮”。茶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在全国各地都十分发达。巴蜀茶文化与茶馆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具有极大潜力和魅力的资源宝库,也是发展和繁荣成都民俗文化产业的重要根基。打造茶馆文化产业,可以拓宽成都市旅游开发亮点,成为历史与民俗融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综合文化工程,以体现成都休闲文化城市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饮茶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是随茶叶制造技术而演变,饮茶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是随朝代的不同而有变化。主要经历了唐代团茶的煮饮到宋代的末茶点注,明清以来的叶茶冲泡的演变过程。在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期,通过传播中国文化的僧人们将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茶文化和日本独特的茶道文化。  相似文献   

15.
茶不仅是饮品,从现代汉语广义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它在婚恋、礼仪、宗教、艺术审美几个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修辞意义,是一个意蕴丰厚的文化修辞原型.  相似文献   

16.
皖山茶发脉久远,且在唐宋时期位于全国顶级珍品之列。皖山茶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传承性,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皖江文化的内涵与风采。对皖山茶文化系统地发掘可为皖江地区名茶资源的继承发展提供可鉴亮点与文化导向。  相似文献   

17.
李娟 《培训与研究》2008,25(7):15-17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传播内容之一,然而在历代笔记小说中,很多有关泡茶、品茶、煎茶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茶的描述和认识的思想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历代笔记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其中所记载的茶产地、茶品、茶艺、茶道等比之诗文审美化的描写,更具研究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朝代的更迭,茶叶逐渐被赋予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所形成的茶礼也成为中国婚俗当中极具特色的内容,这与茶叶在普通人家中的地位、茶叶本身的生长特性以及茶叶所代表的精神有关.而经过数百年历史演变的中国传统的婚俗茶礼文化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在中国风俗文化中具有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文化研究是提高茶产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普洱茶文化研究的现状对比,指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严重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六堡茶研究人才引进和培养、六堡茶文化研究机构设置、加大六堡茶宣传力度、打造"中国六堡茶名茶茶城"、打造"中国六堡茶都"、调动文艺工作者积极性和创作多种形式的六堡茶文艺作品等主要对策,总结出六堡茶文化研究及文化产业开发借鉴"普洱茶模式"过程中切忌盲目照搬,要精确、深刻提炼出六堡茶精神,形成"天下六堡"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