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批改,是每个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痛的问题,吴伯萧曾经把批改作文形象地比喻为“套在语文教师脖子上的一面枷锁”。近年来,在教学中我做了作文批改的新尝试,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批改方法,姑且称之为“开放式”,以区别过去“封闭式”的批改法。“开放式作文批改”的具体做法: 一、张挂作文。学生把写好的作文,按座号顺序挂在教室两侧墙上,同学之  相似文献   

2.
我读中学时,作文全是老师批改,哪位老师在文本上批得密密麻麻,改得仔仔细细,学生就认为这位老师有本事,改文高人一筹。现在,自己又当了30多年的语文教师,给学生批改作文也是沿袭了老师的办法。但现实是怎样的呢?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至今仍然在年复一年的“移山”劳动中虚掷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多年来呼声最高的是:“把语文教师从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那么,有没有最佳的办法,使老师从繁杂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学生自己又能有提高写作水平的办法呢?我认为有,那就是把“改”的优先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常常感叹:“教语文要是不用批改作文,那就轻松多了。”的确,批改作文是令所有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的一件事。以前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对文章大动干戈,直到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改得兴趣全无。遗感的是,学生对教师不辞辛苦的行为根本无动于衷。批改好的作文发下去,很少有学生对教师所写的批语认真思考,更不要说去找教师探讨。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有些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出现倒退趋势。  相似文献   

4.
一、“度与金针”法有两句古诗这样说:“鸳鸯绣取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于人,”说的是只让人看结果,而不教给具体“绣”的方法。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上,教师不能像那个刺绣女一样只让学生被动地看结果,而应该将批改的方法这根“金针”“度与”学生,让学生学会用教师“度与”他们的“金针”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学生只要掌握了这根“金针”的用法,将会终生受益。1.明确批改的要求。要教学生批改作文,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批改哪些项目。一般地说,一篇作文主要可从下几个方面批改:①字、词…  相似文献   

5.
刘家聚 《中学文科》2009,(16):35-36
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实施了多年,学生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轻,却有不少的语文教师这样揶揄自己:“语文教师就是当代愚公,两班的作文收上来就像两座大山,我们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能感动天帝,派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大山搬走,而我们却是把这两座大山搬去又搬来,非得搬到退休那一天方有尽头。”语文教师这样揶揄自己其实不无道理。你想想,两个班的学生少说也有一百人,如果按每两周一篇作文,平均下来每天要改十篇,改一篇作文少说也要十来分钟,语文教师的工作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也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负担重都是作文惹的祸。那么,在新课改理念提倡减轻师生负担的今天,有没有一种既不影响作文教学质量,又能减轻语文教师在作文批改方面的工作负担的“灵丹妙药”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作文批改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批改作文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头疼的.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都要“精批细改”。而学生拿到修改过的作文后,心情也不会快乐,渐渐地就不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不断重复枯燥的劳动,而且效果也不好。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呈现。”这是一种宽松的评估要求。批改,本身就着眼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所以,应该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把“批改”变为“交流”。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实施了多年,学生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轻,却有不少的语文教师这样揶揄自己:“语文教师就是当代愚公,两班的作文收上来就像两座大山,我们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能感动天帝,派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大山搬走,而我们却是把这两座大山搬去又搬来,非得搬到退休那一天方有尽头。”语文教师这样揶揄自己其实不无道理。你想想,两个班的学生少说也有一百人,如果按每两周一篇作文,平均下来每天要改十篇,改一篇作文少说也要十来分钟,语文教师的工作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也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负担重都是作文惹的祸。那么,在新课改理念提倡减轻师生负担的今天,有没有一种既不影响作文教学质量,又能减轻语文教师在作文批改方面的工作负担的“灵丹妙药”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作文批改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谈面改作文     
辛辛苦苦批改作文而“徒劳无功”或“劳而少功”,这是语文老师长期以来共感苦恼的问题,不少关心语文教学的同志曾多次提出“面改是个好方法”,给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语文老师给学生面改作文犹如钢琴教师之给学生调教指法、体育教练之给运动员纠正动作一样,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9.
<正> 平时,我总是经常听到不少语文教师叫苦不迭,尽管在作文教学中花费了不少时间,耗费了不少精力,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总是提高不大。 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法不得当。具体地说与教师的作文指导不得力,作文批改不恰当,作文讲评不民主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想尽快地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必须在指导、批改、讲评这三大环节中来个“革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工作做到实处,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之乐与参与,认真思考,勤于动笔。只要这样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把作文教学质量提高上去。 一、作文指导重在“导”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指导学生作文,应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所谓“需之切”,即学生有了表达愿望,迫切需要将自己的看法或想法及时地表达出来。所谓“乐其业”,就是最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之乐于去写。如何做到这两点呢?我看关键问题在“导”。导者,引也。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说的“愤”,“悱”,指的学生心里懂得,但未懂透,想说又说不出。发现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因势利导,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也常在“教”字上下功夫,但更在?  相似文献   

10.
每当和小学语文教师谈起作文批改一事,他们便会苦涩地摇着头,连声说:“批改作文真难啊!一节课只能改五六本。”为改变上述状况,我就作文批改进行了一些摸索,即将教师背着学生改作文的做法改为让学生参与的课堂评改,使作文的修改也成为小作者分内的事。归纳起来,有如下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陈旧而难解的话题,它长期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而又始终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切实际,不顾效果地要求“精批细改”,实在累苦了教师,而真正能做到“精批细改”的又有几人?重温叶圣陶先生“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等有关作文批改的论断,  相似文献   

12.
正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把批改作文看成自己的一大负担,而很多学生又不去解读教师的评语,只关注分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互相点评、批改作文,把教师单一点评、批改作文的活动变成学生创新学习的过程,学生就能够相互吸取精华,开阔视野,共享成功的喜悦。一、学生批改作文要落到实处首先,教师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批改作文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标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批改质量。教师可以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这样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我知道,他说的是指作业批改,特别是作文批改。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教学又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的评改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看看多少分,塞进课桌,然后再也不看了。叶圣陶先生曾总结自己一生给学生改文和广大教师给学生改文所得到的深刻体会是:教师给学生改文“徒劳无功”。他指出:自古以来“读书人笔下有通有不通,因教师给改而通了的究竟占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由语文教师说了算,语文教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作文。这种作文批改模式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改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改,学生心里都是模糊的。也正是这种模糊性,致使不少学生对教师花大力气批改的作文,只轻描淡写地看一下等级或分数,未能真正领悟教师评改的作用,收效甚微。这些传统的评改方式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改变这样的作文批改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一、调查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状况,以便“胸有成竹” 在农村中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出游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游玩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甚至因为我们总是把星期一定为作文课,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方面也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批改和评讲,或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互改与互评,正是为了达到使学生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修改自己的文章这个目的。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谈谈笔者关于作文教学评改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名师的幸福     
谈永康 《教育文汇》2009,(7):6-6,14
有一位语文教师说:“我的最大乐趣来自批改学生的作文:文中惊人之语,拨我疲倦之眼皮;偶有思想之佳作,惊我沉睡之灵魂。”实际上,有这种感受的老师为数不多。语文难教,作文难批——大凡语文老师,提及作文批改,摇头叹息的十有八九。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然而,学生拿到被教师修改得较多、有很多红杠红圈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不愿意看了。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就无人问津了。教师要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记得魏书生老师说过 :“语文教师最苦的差事是什么 ?很多老师都回答是上作文课 ,批改作文。”长期以来 ,小学作文教学往往重视指导、批改 ,轻视评讲、修改。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难以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 ,也束缚了学生的头脑 ,使之写人、叙事缺少新意。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我想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从“评”中悟出“新”意 ,使讲评成为学生写好作文的动力。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  一、讲评内容要“新”  大多数老师的作文讲评常常是浏览作文后的一个简单的小结 ,对写得好的同学表扬 ,对写得差的文章就笼统…  相似文献   

20.
王春霞 《黑河教育》2013,(12):26-27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之一。批改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要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和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进而实现“教师—作文一学生”一体化,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下三种方法对提高作文批改效果、加强师生情感是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