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冰心的散文很美。它真的是一首歌!色彩是它抑扬顿挫的音符,感情是它婉转优美的旋律。你看,“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在这蓝色的背景上,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作者的童年生活该是多么的宁静、温馨啊!等日后“离开海边,进入城市”,“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了。我想,在这黯淡的“杂色”中,生活定会平添不少愁烦,甚至遗憾、失望。这个低回的乐段,恐怕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特殊感受吧。后来,“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面对北京西山红叶,作者果真获得了振奋和欢畅。“这时,在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篇令人悲哀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健康自然的人生牧歌。《边城》向读者展示的是一幅生命跳动的画卷,一个人性纯美的世界。湘西有个名叫茶峒的地方,“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女孩翠翠,纯朴美丽,善良可爱,15岁时,被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家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而翠翠只爱二佬傩送。大佬天保无法接受唱歌定情的方式,也不愿与弟弟去争,乘船外出逃避,  相似文献   

3.
谢芸 《作文》2023,(11):24-25
<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一部优秀小说。其中,保尔的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词的发展史上,陆游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大多数作品,以其热情奔放的笔触、澎湃激荡的豪情,翘首高视、放怀纵歌,评论国家安危,抒写个人怀抱,充满着为国立身请命的思想和气概。但也有一部分作品随着诗人自己所经历的不同生活环境与思想情绪,写得飘逸婉丽、清新流畅,表达出作者缠绵悱恻的感情,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就是《钗头凤》。  相似文献   

5.
<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时间六月。地点中国西南方。时光时光你能慢些吗?这是一场下得酣畅的大雨,它冲刷干净整个城市的污秽,同时浇熄了我们内心的狂热。散伙饭开场不到一个小时,大家已有醉意。中学时代就这样在一声又一声啤酒瓶的碰撞中,在杯口溢出的泡沫中,在窗外密集的雨点中,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匆匆逃离,撑伞在雨天里游荡,鞋子像小船一样漂浮在水面。行人逃离雨水,雨水逃离天空,天空逃离大地……那么是我们逃离了中学,还是中学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八年“两会”期间,江泽民总书记应吉林代表之邀,欣然写下《为<长白山诗词选>所作七绝二首》,全文如下:一九九一年一月,第三次到吉林,旧地重游,倍感亲切。恰逢雾凇奇景,满城冰挂,欣然秉笔,写下“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一九九八年三月“两会”期间,吉林同志索句京华,忆及旧景,思于今事,吟成七绝二首。  相似文献   

7.
别人之歌 陈松叶 除了你自己 世上所有的人 都是你的别人 你生活在别人的世界 自己是孤独的树 别人是森林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教学生唱准“7(si)”和“4(fa)”,是音乐识谱教学中的难中之难。小学如此,初中也如此。甚至很多成年的音乐爱好者,仍然很难唱准“7”和“4”。针对此难点,我编撰了这首《识谱歌》,旨在重点训练“7”和“4”的发音。其中A段是基础训练;B段是过渡训练;C段是重点训练。所附“教学过程”正是基于此设计的。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首美丽的歌,一首无言的歌,这是一首心灵的歌。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之友》2012,(Z4):74-75
《What A Wonderful World》由美国歌手Louis Armstrong在1968年首次演唱并以单曲发行。歌曲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日益紧张的种族和政治问题背景下创作的,以婴儿的新生来表达对新的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歌曲一开始并没有在美国引起多大反响,却在英国取得巨大成功,很快就赢得周单曲第一的好成绩,也成为1968年英国单曲销量冠军。而Louis Armstrong也成为年龄最大的单曲冠军,时年66岁。  相似文献   

11.
正一首好的诗歌必须经得起反复吟咏,而且总是能够让读者在反复吟咏中把玩个中滋味。就如同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灯光下经得起各种目光的赏鉴,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都一样玲珑剔透。《蒹葭》就是这样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样一首值得反复玩味的好诗。现在,就让我们对这首经久不衰的诗歌换一些角度,试着读出一些新的滋味。  相似文献   

12.
在上到“感知诗意”这一环节时,我问学生:“你能否从诗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看到一幅画面?”片刻之后,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一个女子站在阳台盼她的梦中情人归来。”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扭身去看他,目光中有惊异,然后再用审视的目光看我,与此同时,还有人在下面小声说:“怎么就一定是盼她的梦中情人,而不是父亲或其他亲人呢?”同学们的表情让那个同学低下了头,我忙说:“说啊,继续说啊。”  相似文献   

13.
《背影》一文中,通篇不见一个“爱”字,却写出了一首圣爱之歌。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四次写自己流泪,写了父亲说的六句话,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真挚地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与怀念。1917年冬天,朱自清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接到噩耗的朱自清与父亲回到扬州奔丧,满目的凄凉使他禁不住潸然泪下:往日家中气派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不见了踪影;花厅墙上零落的挂着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满院的枯枝败叶,一片狼藉,一派凄惨之景。丧事完毕后,朱自清和父亲一起坐火车北上,在南京车站父子别离,于是便有了《背影》中那感人…  相似文献   

14.
先哲您的巨笔饱蘸着民众疾苦大地呻吟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像一把利剑奋不顾身地刺向敌人用忠诚谱写出了“民族魂”的历史最强音。如今滚滚的长江水奔腾咆哮的黄河浪巍巍的昆仑山终古覆盖着皑皑白雪的珠穆朗马峰强音在迥旋、震荡鼓舞着炎黄子子孙孙吾辈沐浴在社会主义明媚的春光中为了民族的昌盛祖国的繁荣亿万颗赤子之心继续演出“民族魂”的威武历史巨剧在没有硝烟炮火的岁月里谱写震惊世界的经济建设的新的最强音因为和鲁迅一样我们是中国人 中国人1 17朗诵诗一首——读《中华民族之魂——鲁迅》@黄训德$南宁职业大学九四中秘班  相似文献   

15.
于法领 《教师》2015,(6):123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我怎样做教师》,这本书的作者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陈凯。他用自己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实践总结了如何做一名普通教师,如何教好中学政治课,如何致力于教学领域的改革等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这部书就是陈凯老师30多年从教生涯的纪录片,书中用大量鲜活的事实表现了陈凯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忘我奉献的精神,陈凯老师的这种精神是崇高的,是值得当今时代的教师学习和发扬的。  相似文献   

16.
作品是一首对生活、历史和人生的赞歌,值得我们推崇的不仅仅是其丰满而有力的艺术形式,还有作者倾注满腔热忱塑造的人物和不断深入挖掘的人物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囚歌》是我最喜欢读的一首诗,诗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能表达出革命先烈那气壮山河的革命气概,读起来荡气回肠。诗的前四句写道:“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尔自由”。前两句诗采用了对比手法,指出被关押的革命者只有两条路:坚持革命和背叛革命。前者是死路,后者是一条无耻的“活”路。后两句诗, 作者用了一个“高”字,刻画出了声嘶力竭、招降纳叛的无耻之徒的丑恶面目。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面对敌  相似文献   

18.
名篇佳作,往往给人以多元的思考和启迪,鲁迅先生的《风筝》亦是如此,既有深沉的思想力量,也有美好的人间情感.可是一旦进入教科书,进入课堂,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具体的学生,我们的解读必有所选择,不应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笔者认为,作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亲情"单元的首篇,我们的解读,除了关注选文本身的文本价值,还必须考虑到它的教学价值——"亲情"的单元主题,以及它所处的教学实际——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因此,感受手足之情应当成为解读本文的首选.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本文亲情的解读存在着肤浅化、平面化现象,孤立地就文解文,脱离了这场兄弟冲突和文章写作的复杂背景.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对《风筝》的解读,也必须结合"作者全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结合文章所叙之事和所写之时的背景,知人论世,走进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这样才能走进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9.
崛起于九四年,但到九五年才呈铺天盖地流行之势,《中华民谣》,正步着当年的《涛声依旧》、《纤夫的爱》的后尘,在金曲榜、热线音乐频道乃至在大街小巷起劲地奔泄,使偶而沾染上它的旋律的人,也有意无意、情不自禁地要念念有词几句。这首当年谢东首唱的歌曲,无疑受到九五年春节晚会上孙浩、陈红再包  相似文献   

20.
轻轻翻开《严文井童话集》,就像拉开了舞台的帷幕,眼前展现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我陶醉了,尤其是那篇《小溪流的歌》,读着读着,好像真有一股涓涓的小溪在我心底流淌……《小溪流的歌》,难道小溪也会唱歌吗?它的歌声怎么样?读过之后,我觉得小溪流的歌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歌! 小溪流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腾,唱着快乐的歌。同行的伙伴嫌累了,劝阻它,让它停下来,可小溪流总是说:“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