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推荐:从幼年"我"的视角,写"外婆娴熟地包着粽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外婆教幼年"我"包粽子——给标题中的"记忆"定位为"传承"。此文可变格用于2008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彰显"我"因有感于外婆娴熟地包粽子而学包粽子——以"学包粽子"诠释标题中的"出发",所感之事同出发后所做之事,存在逻辑联系——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来临了。以往,端午节都是从外头买粽子,吃现成的。今年可就不同了,我们全家人都提议自己包粽子。端午节这天,妈妈买来了粽叶、糯米、绳子。“包粽子喽!”随着妈妈的一声令下,我们全家人一齐出动。我放下手中的笔,奶奶放下了晒衣架,爸爸关了电视,妹妹放下了布娃娃,一起跑到桌子前,望着包粽子的材料,不知如何下手。妈妈笑着说:“我做个示范给你们看。”妈妈抓起一片粽叶,卷成一个菱角形,往里面装上糯米,封好口,系上一根绳子。就这样,三下五除二包了一个粽子。我心想:这不是挺简单吗?于是,我也学着妈妈的样,把粽叶一卷,可这粽叶到我手里…  相似文献   

3.
微小说     
包粽子 端午节那天,我放学回家,看到爸妈正在包粽子。我说:“我帮你们包吧。”妈妈连忙阻止,说:“你包不好。”这时,小妹兴高采烈地跑过来:“姐姐,我包了两个呢!”我诧异地看着她:“真厉害!”这时,爸爸在一旁答话说:“都被我拆了。”  相似文献   

4.
动词在写人的文章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最能突出人物的特点,表现人物的特性。请看下面这篇小文章——邻居阿婆邻居阿婆阿婆很喜欢吃粽〔zòng〕子,勤快的她舍不得买便自己动手包。她说:“自己包的清爽,斤两实在。”阿婆包粽子有“派头”:身旁放两个银色的脸盆,一个放糯〔nuò〕米,糯米上还搁着一个小瓷碗,小瓷碗里是一大块一大块酱色的肉;另一个脸盆盛水,里面浸着箬〔ruò〕竹叶。旁边还有个铝锅,里面放包好的粽子。阿婆包粽子的动作最奇特:先拿起两张箬竹叶折成无洞的漏斗状,然后铺点米,再放上一块大肉。这时阿婆脸上洋溢着笑容,手腕灵…  相似文献   

5.
<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乡的龙舟大赛锣鼓喧天,家家户户挂艾草、系五彩绳、编蛋兜、做香囊,亲朋好友欢聚一桌,吃“五黄”、话家常……端午节是个充满仪式感和温情的传统佳节,我在这一天最期待的就是吃上几个香喷喷、胖乎乎的粽子了!端午的清晨,一股糯米的清香便悄悄地从厨房飘进我的鼻子——一定是外婆在包粽子!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跑进厨房,果然看见外婆在包粽子,便缠着她教我包粽子。  相似文献   

6.
粽子香     
劳动课上,刘老师说:“我家有一位包粽子的高手,现在带你们去看看怎样包粽子!”我们争先恐后挤进老师家的厨房,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小木凳上正麻利地包着粽子。  相似文献   

7.
端午节的上午,妈妈要包粽子了,我一看,马上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教我包粽子吧!”妈妈答应了我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的前一天,爸爸去超市买了糯米和粽叶。妈妈把糯米放到一个盆里,然后往盆里装满水,妈妈说:“把米泡一个晚上,明天包粽子。” 第二天早上,妈妈、奶奶还有我都起得很早。奶奶找来两团棉线,说是捆扎粽子用的。妈妈拿来包蔡子的馅,有蜂蜜、大枣、糖、桂花、红豆。我照着奶奶、妈妈的样子开始学包粽子,先把粽叶折成三角包,抓一把泡好的糯米放到三角包里,然后放糖、桂花、蜂蜜、红豆、大枣,再搁一把米把三角包填满,最后把三角包用线扎紧。  相似文献   

9.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沉纪念日,俗名“端午节”。这一天,包粽子(角黍),赛龙舟,颇为壮观。尤其是南方各省,更蔚然成风。用包粽子、划龙船以度端午节,古已有之。溯其渊源,妙趣横生。据吴均《续齐谐  相似文献   

10.
“绵绵粽子缘,溢满人间情。”多姿多彩的粽子。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一样被列为法定假日。因此,民风民俗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应该将其纳入语文学习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粽子     
《红领巾》2005,(11)
小双认识了个外国小朋友,还送了几个粽子给他吃。“好吃吗?”小双第二天问。“很好吃,就是外面包的生菜太硬(yìn)了。”粽子  相似文献   

12.
粽子     
有一次,我和弟弟去奶奶家,正好碰上奶奶在包粽子。我和弟弟也嚷着要包。我把手伸进糯米里,抓起一把,放在手上弄过来弄过去,滚成了一个团,再用棕叶包起来。我包的粽子是长方形的,用细绳子捆一捆,就变成了歪歪的圆柱形。我再将粽子整形,让它变得有点儿像三角形。我包好了一个,奶奶已经包好十几个漂亮的大粽子了。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2008,(13):14-14
粽子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广东一带的人以含碱的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再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这样的粽子称为"益智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即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到了唐代,包粽子的米已"白莹如玉",粽子的形状也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粽。元朝和明朝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为箬叶,后来又出现了用芦苇叶钮的粽子,附加料也出现了豆沙、松子仁、胡桃等,粽子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包粽子     
端午节快到了,妈妈说带我去外婆家包粽子吃,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到了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外婆家。外婆见我们来了,忙放下手中的活,出门迎接我们。我迫不及待地对外婆说:“外婆,你教我包粽子,好吗?”外婆爽快地答应了。外婆把我带到厨房,只见她先把糯米洗干净、从一大盆泡洗好的墨绿色的芦苇叶子里挑出两片,卷成了一个上宽下窄的锥形小筒,然  相似文献   

15.
<正>我看妈妈包粽zònɡ子挺有意思,而且每个步骤zhòu都很是娴xián熟,于是,我对妈妈说:“我看您包粽子很好玩儿,能不能教教我呀?”“当然没问题。”妈妈愉快地回答。我们来到厨房,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奶白色的糯nuò米,草绿色的箬ruò叶,  相似文献   

16.
杜甫《登岳阳楼》的艺术手法是诗中景与情(即物与我)的奇特结合。所谓“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离不开一种映衬方式。景与情的关系不外“相辅相成”(以乐景写乐、以哀景写哀)和“相反相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两种。或日“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或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相似文献   

17.
端午的味道     
我家的端午过得虽平淡,但却开心、幸福。从我记事开始,每年临近农历五月,母亲就开始着手准备端午节的吃食——粽子。每次包粽子的时候,我最喜欢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名义上说是帮忙,实际上是想借机偷吃碗里的馅。那拌了蜂蜜的大枣干儿、葡萄干儿,吃上一口,能甜上好些时候。母亲包的粽子特别好看,穿成串,提起来像玲珑的风铃。我也会动手包几个,只是往往会多一个角、少一个角。但是,无论是几个角的粽子,母亲都会夸奖一番,说我能干。那甜甜的粽子馅,让我的童年生活变得十分甜蜜。  相似文献   

18.
读了《捕蛇者说》,我们觉得此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一个“异”字,“异”虽然在文中只出现一次,但却象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于全篇,以“异”开篇,又以“异”结束,写了异物、异事、异情、异理,揭露了一个“异”的社会制度。一、从结构上看,以“异”为暗线,环环相扣,节节相应。文章以写异蛇开篇(永州之野产异蛇),  相似文献   

19.
包粽子     
宇昊 《小学生导读》2008,(Z2):60-61
要过端午节了,奶奶买回粽叶、糯米和火腿等,准备包粽子。放学回到家,刚一推门,一股清香迎面扑来。我急忙向桌子扑去,桌上的粽子正冒着热气呢,我抓起一个粽子剥了皮就往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汇》2013,(12):13-13
端午节期间,蚌埠市蚌山区各校积极开展了“粽情飘香”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红旗一小的老师们买来了粽叶、糯米、红豆、蜜枣等,带着留守儿童们一起包粽子。老师们还买来了五彩的丝线,为每个孩子都编织了一个五彩的蛋网,装上了香喷喷的鸭蛋;陶店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里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该校“爱心妈妈”给孩子们讲了端午节的来历、习俗,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龙湖幼儿园小中班的孩子们玩起了“端午撞蛋比赛”,大班的孩子们则和老师一起精心设计与制作出一枚枚色彩斑斓的彩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