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新教材在第一章安排了《集合与简易逻辑》,这种教材的处理方法是科学的,也暗示了“简易逻辑”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对于有些高一学生来说,初学“简易逻辑”好像在云里雾里一般,错误百出.本文就学生在学习“简易逻辑”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和剖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3.
李言新 《广西教育》2007,(11C):28-28
“即”和“既”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同学们不易分清,经常将“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即然”。  相似文献   

4.
趣谈“rain”     
一提及英文中的“雨”,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就是“rain”这个词汇。其实英语中还有不少关于“雨”的词汇。如:  相似文献   

5.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对该文中“落英缤纷” 一句的解释,大多数资料都是“落花杂乱而繁多”:其中的“落英”语文教材中注释为“落花”。其实,这样的译注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根据语义和语境,该言语中的“落英缤纷”,描纷的是鲜花料漫的景象,其中最闰键的词“落”只能解释为“初”、“始”之类的意思,“落英”就是“初开的花”,即初开的桃花;整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初绽的桃花绚丽繁茂”。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10,(4):63-63
语文老师上课时出了一道很特别的题,要求大家将下面16个方格中的每个“二”字加上两笔.使其组成16个不同的字。同学们都来试试吧!  相似文献   

7.
历史中的"最"和"第一",通常都是历史的转折点或时代的开端,而这些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往往又扮演着"题眼"和解题关键点的角色。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对这些方面的考查屡见不鲜,例如:2007年全国卷Ⅱ的第16题,2006年全国卷Ⅰ第21题,2004年全国卷Ⅱ的第12题、19题,2004年全国卷Ⅲ的第22题等等。笔者现将历史教材中有关这方面考生易错的知识点归类整理,供考生高效备考。  相似文献   

8.
唐祁军 《高中生》2014,(3):40-41
近年来,高考英语命题有个新特点,就是陆续出现一些考查某些“难认”副词的用法的考题。这类题与其说是考查副词的用法。还不如说是考查考生是否“认识”这些副词——因为这些副词都比较“长”(大都多于八个字母),同时也比较“难”(对那些基础不好的考生来说可能是生词)。事实上,同学们只要知道这些副词的词义,然后分别将其代入句子,意思最通顺的即为最佳答案。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试验修订本,人教版)《逍遥游》中有一段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段话编者把“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注为“指四季”,把“以五百岁为春”注释为“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这样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纪之初,中国诗坛理论研讨和创作新质的出现,“诗歌道德伦理”话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这既是超越以往写作的现象,同时,也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责任感的一个必然。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通过写作与现实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艺术“真实”性,思考其发生、发展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较为全面的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将问题的研讨导向一个更为广阔、深入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历史教材上,“左”与“有”多次出现.如“左派”、“右派”、“左翼”、“右翼”、“左倾”,“右倾”等,那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在“有理数”中我们将对小学中学过的数进行新的分类,并引入新的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那么同学们知道“有理”与“无理”的道理在哪里吗?下面我就带同学们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新材料、新情境”能解决不同历史教材之间的差异,适应不同版本教材试题设计的需要,“新材料、新情境”材料题成为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者的宠儿。试题使用各种版本教材均未出现过的新材料,创设出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以有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历史课改进程中的标志性题型。  相似文献   

14.
张华莉 《培训与研究》2009,26(7):22-24,42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周侠 《学语文》2011,(4):66-67
高中语文教材以及一些古文中,关于“左”、“右”和“左右”多次出现,到底各有什么含义呢?在不同语境下,又有什么意思?这里,做一些浅显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常以助词身分出现,文章从这点入手来探讨“的”字的用法。“的”字最常见的用法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形成定中关系。“的”字还可以附着在别的词语上,后面不出现中心语(名词性词语),构成“的”字结构,它的功能大抵相当于名词。“的”字用作语气词也很常见,常常出现在陈述句末表示肯定或决定的语气,在对它的这个用法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和另外一个语气词“了”进行区分。另外,“的”字还有一些特殊用法,本文也将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本世纪中国最具自由意志和现代意识的思想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人”。鲁迅的超世俗化 ,决定了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一种人格标尺和价值参照 ,鲁迅将永远属于“现在时态” ,永远与人类的追求同在。  相似文献   

18.
丘峦 《学习之友》2009,(10):31-31
历史经验表明,国强不等于民富,而民富则几乎没有国不强之理。中国会不会正式提出“民富国强”这句口号,很值得各界关注。此前香港中评社报道说,参与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透露,“十二五”规划将改变过去的“国强民富”,而提出“民富国强”目标,即从机制上保障人民能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马到成功”、“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随着一声声新年的祝福,农历马年已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大家也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长大了一岁.同学们也许都知道,“年”是历法中的一个时间单位,“日”、“月”、“年”是组成历法的三要素.但我们可能不一定知道,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这些概念,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史彩平 《湖南教育》2006,(10):18-19
“超越教材”作为一种语文教学理念,强调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育因素,发挥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关注学生语文学习渠道的拓展与语文素养、人文品质的全面提升,因而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最嘹亮的主旋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难发现,其中的诸多做法有失偏颇,试举例分析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