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懂不理解的词语和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词语,以便他们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景阳冈》中的“挨”,就是这样一个词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的: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读课文最后一节:“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描写武松打虎后下冈的?”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读后即可明白:“武松在石头边找到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一步挨下冈来。”我把“挨”这个字板书在黑板上,然后问学生:“挨”是什么意思?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或查字典理解,认为“挨”是“顺次”“靠近”的意思。有的…  相似文献   

2.
宋江,作为《水浒传》中的领军人物,是阅读和研究这部小说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物。历史上的宋江和小说中的形象很不相同。在张政娘先生的《宋江考》中,他是“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的坚决反抗者,是“勇悍狂侠”、为了反抗封建压迫作殊死斗争的英雄。那宋江是如何从这样的英雄,成为小说中武不及鲁智深、武松、李逵,文不如吴用的“平庸领袖”的呢?  相似文献   

3.
武松是《水浒传》中备受新旧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喜爱的典型人物。他不仅受到劳动人民的赞颂,而且还受到统治阶级中部分人的不同程度的赞扬。就连俞万春在他的反动小说《荡寇志》中处理武松的死时也颇费了一番脑子,让武松死后仍“独自一人,执棍挺腰,怒目圆睁,威风凛凛,踞坐石上”。极端仇视农民反抗事业的俞万春立誓要在他的笔下将梁山好汉斩尽杀绝,惟独不敢唐突武松的死,这是耐人寻味的。《水浒传》成书之前有专门说《武行者》的艺人,《水浒  相似文献   

4.
《将相和》一课,有一幅插图。学生说:从书上的插图看,蔺相如根本就没挨柱子,而书上却写他“靠着柱子”,图和文不符。《景阳冈》一课的插图,也有学生提出异议:课文上说,“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可图上明明画的是武松揪住大虫的顶花皮。教师被问住了。事先没有考虑到插图上的什么问题呀!更遗憾的是,听了学生的质疑,教师也没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不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引申开发而来,而且还大量抄改了话本小说、公案小说等,形成了“小说中有小说”的独特文体现象。作者在引进这些小说时,插入了许多明代正德、嘉靖两朝的真实历史人物,以此表明创作主旨和意图。  相似文献   

6.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合刊中《这不是“反问”句》一文,龚重雅、龚慧琴老师指出“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不是反问句。首先,两位老师认为,武松的这句“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是“有疑而问”,是“出于对店家自夸酒好的怀疑,武松很自然地要问问店家:‘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曲解了它在原文中的意思呢?联系后文:“武松从身边拿出一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可以看出,对于武松来说,他当时坚决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之说是一派胡言,于是,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来…  相似文献   

7.
(一)第一课时一、导人揭题。二、初读训练:1.(景阳冈)写什么事?2.参考下列提示,用一两句话介绍武松。年代:北宋姓名:武松籍贯:青河县地点:景阳冈事情:饮酒、上冈、打虎特点:艺高胆大、英勇无畏(这是特级教师张化万教师的一段教学,是第一课时一开始的“初读训练”。他让学生用以上给学生提供的“资料”自己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武松,学生想按什么顺序就按什么顺序,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采能在自己读课文的流础上介绍清楚武松即可。请您想想看,学生会有多少种介绍武松的方法?张教师这样做,有多少学生可以参与这样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里有“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对“敢以烦执事”句的翻译和理解,各年版的课本注释都是这样的:“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你。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按说课本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学生应很容易理解才对,可在教学中却总有学生读到此处就会犯糊涂,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为传奇小说,学生不明白“传奇”的含义。有些教师理解“传奇”之意也似是而非。最早使用“传奇”一词的是晚唐裴铏,裴铏将其小说集定名为《传奇》,宋以后人遂以之概称唐人小说。著名的有蒋防的《霍小玉传》,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  相似文献   

10.
释词是小语教学中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一遇到生词,就让学生查阅字词典,生硬地让学生理解,这样做效果自然不佳。对不同类型和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词语要采用不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才能对词语理解得更加透彻。现结合自己教学谈一点体会。一、实物演示、启发理解《草原》一文中,“草原上行车很洒脱”一句中的“洒脱”一词,词典上这样解释:“举止自然,不拘束。”若直接这样解释给学生。学生对“举止”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话:“以乱易整,不武。”课本注释为“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查《古代汉语词典》,与本文有关的义项是这样解释:“武,指使用武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贵刊今年第二期刘伦斌、支玉恒两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下称《思》文),心中积语颇多,大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在此直陈己见,与刘、支两位老师商讨。《思》文在揭示“带着问题读”的第一大弊端中写到:“学生所‘带’的问题,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确定的教学目的、方法设计的,它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和内心需求。”既说“不一定”,说明不肯定,它还有“可能”的意思。对于这样一个还有“可能”、还有“希望”的方法,作者却下了“因此,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自主的……”这是不是太武…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都知道历史上确有武松其人,那么这位武松真有打虎之事吗? 据《临安志》记载,武松原在杭州当都头,后升至提辖。奸臣蔡京之子蔡鋆(音均),虐政殃民,世间怨声载道,老百姓贬称为“蔡虎”。武松闻其劣迹,怒极,一次乘蔡外出之机,将其打死。但蔡均的随从打手很多,武松寡不敌众,不幸被捕,后死于狱中。  相似文献   

14.
浅入深出。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有这样一段: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浅显易懂,但是教师如果巧设问题: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他望到哪里,望到了什么?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展开讨论,从解放隆化想到祖国解放,想到新中国的建立,展望美好的未来。这样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扩散了思维,发展了想象力。点激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写道: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不懂的词语。学生找出“焦急”和“耐心”,然后释词:“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和《水浒传》中虽然都塑造了武松这一形象,但二者具有很大差异。武松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致力于刻画他高大光辉的英雄。但在《金瓶梅》中武松不再是主角,作者无意凸显其好汉形象,在情节安排上亦对其英雄事迹做了大量删减。《金瓶梅》对《水浒传》中武松形象的重写,是立于创作主旨和时代精神的不同,顺应了小说表达主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比较法好     
比较,是精心揣摩的一种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景阳岗》一文里面有这样一个句子:“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其中,“闪”字用得好,将武松动作灵活、武艺高强、机智勇敢的行为写活了。如何将这个“闪”字讲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妙处呢?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先出示两个句子:A、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B、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躲,躲在大虫背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闪”字与“躲”字谁用得好?学生经过讨论,最后得出“闪”字显得动作灵活,而“躲”则显得胆小、被动,反映不出武松的机智勇敢。因此,“闪”字用得好。这样一比,学生不但悟出了“闪”字的妙处,而且还悟出了写文章的道理:原来一个字用得好不好,有这么大的讲究!比较法好$四会市仓岗小学@黄静学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发语感郝晓琴一、换词比较,引发语感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词并不深奥,但用得却很传神,而且意义深刻,所以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换词比较,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引发语感。如《燕子》一课写“小燕子从南方赶来”,在理解“赶”字时,教师这样问:“把‘赶...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似乎给了班主任一把“上方宝剑”,一剂兴奋剂:给了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权利,增加了班主任的待遇。这的确是件高兴的事,不管人们对此规定如何理解,但《规定》中说“班主任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我可以这样理解: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不再是不敢管,不愿管,而是有权利管,有权利有责任批评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9.
《景阳冈》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武松来到阳谷县,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根据阅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按事情经过理清了文章段落,了解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应着重“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讲清特点”。 一、突难点 《景阳冈》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故事情节学生大都有所了解,但有很多词语是文言词,有些句子与现在讲的普通话不大一样,学生不易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学时应紧扣课后习题1和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如:“道”、“筛”、“吃”、“大虫”、“但凡”、“遭”、“岂”、“官司”等。只要引导学生突破了这个理解上的难点,课文中句子的意思和课文内容也就自然理解了。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试卷评改中,看到有一道现代文阅读题是这样命制的:先给出巴金《家》中《折梅》和《投湖》两个情节片段,就鸣凤生命中两个重要阶段的对比设置问题“: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自杀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命题人的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和客观生活关系的理解。就阅卷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答案背离了这个方向,充斥试卷的尽是一些“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黑暗、民主自由”“,新时代、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