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妇女四楼坠地无恙》、《五龄童三楼坠地,苏醒后安然无恙》、《9岁男孩跳下6楼寻母,经医生检查安然无恙》、《九旬老太跳楼,竟然安然无恙》、《五龄童六楼坠下竟无恙》、《善良小保姆舍身救幼儿,从七楼坠地侥幸无恙》…… 这是江苏省一家晚报1994年3月至9月发表的“坠楼新闻”的标题。 粗粗查看,这家晚报近年时“坠楼新闻”非常热衷,仅在其头版就先后刊出10多条。而且有越来越热衷的趋向。如上所述,平均每月已达一篇。 事实上,如此爆炒“坠楼新闻”现象,在其他晚报,特别是一些擅长猎奇的小报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仿佛当今的孩子都铜头铁脑袋,就是摔不坏,  相似文献   

2.
从事新闻写作,必须遵循新闻五要素(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原则。就如同人的头脸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一件。就会不成样子。 这个道理凡是写新闻的人都应该懂得,然而,一到实际报道,特别是遇到有份量、有重大活动的报道,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满足于写作了,而没有抓住问题的  相似文献   

3.
这里要谈的新闻“三式”,特指报纸上三种新闻体裁写作上的变式,即:消息写作散式、通讯写作特写式、言论(新闻言论)写作杂式。  相似文献   

4.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5.
6.
7.
我看民生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 《青年记者》2004,(5):49-49
民生新闻,由于内容关系到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的多是老百姓平常日子里的身边事,所以观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容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对这一社会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下面我想从几方面谈一谈我对民生新闻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新闻敏感也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或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笔者有幸连续两年参加了2002、2003年度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颁奖会,学习观摩了众多获奖佳作,并聆听了众多领导和专家对获奖作品的分析评价,对照自己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有许多新闻事件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缺乏"新闻敏感"这双"慧眼"而错失了良机.  相似文献   

9.
“新闻是什么?”作为多年来学界争论的话题,曾经在一定时间里被指责为只关注概念,缺乏学术研究品质。然而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新闻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实用性和功利性占据新闻学研究主流的今天,一些基本问题却被束之高阁。本文试通过对杨保军先生“新闻形态论”的梳理,提出自己的几点管见。  相似文献   

10.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很多18岁至34岁的年轻人因被大量标题新闻和简讯轰炸,无法及时接触深度报道而患上新闻疲劳。  相似文献   

11.
几个月前,向同事找两张希望工程捐助大学生的照片,翻来翻去没有合适的,记得当时摄影记者说,拍照片时受助者总不好意思,不肯抬头,连个笑容也没有,实在不好拍。当时她说了,我听了也没往心里去,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怪不得摄影记者。今年1月5日,《扬子晚报》在一版头条以言论的形式刊登了《孩子,抬起你的头》的文章,报道说“省暨南京市希望工程专项捐赠活动拉开帷幕,4000多名特困家庭子女将得到结对资助。然而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许多来自特困家庭的孩子在活动现场一直默默低着头———是贫困让他们觉得难堪,让他们无法面对镜头!但是我们想说:孩子,…  相似文献   

12.
在浩浩荡荡的红学研究队伍里,有一项内容可能是红学家们所忽略,却是我们新闻人所注意到的,那就是《红楼梦》中多次提到“新闻”这个词语,几次言及新闻的相关内容,并且与现代新闻有了很多相近的特性,这对于我们考查新闻的起源和发展,探讨新闻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看“周末”董彩兰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领域也不寂寞,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便是各种各样或依附于母报、或脱离母报的周末报、周末版、星期刊(以下统称“周末”)风起云涌,形成一股强大的“周末浪潮”,冲击...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观众十分喜爱。“实话实说”不仅提供了一个人们说话的场所,更重要的在于它体现了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即每个人都有平等说话、表达意见的权力。这是“实话实说”栏目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看到一本香港以前出版的《编辑学》。它是广东国民大学新闻学系丛书之一,作者为李次民,自由出版社于1949年4月出版。翻开这本书,首先  相似文献   

16.
近日,看了一篇京都律师事务所白而强律师写的<一稿多投的是与非>,白律师认为,既然法律没有对于一稿多投的禁止性规定,而且作者依法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那么作者就有权利把文章发表在两个以上的媒体上.这种行为并不侵犯媒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逛街的一项“益处”就是可以看到一些自以为前卫叛逆与众不同走在潮流前列而自称“新新人类”的人,逛咖啡屋鲜花店歌舞厅之类浪漫里藏刀的地方更甚──就我而言。 我不知“新新人类”原意为何,大约同“作秀”一样是源于香港的舶来词,在逐渐流传中变了味儿,似乎言行怪一些样子坏一些就成了“新新人类”。 一对头发枯黄服饰怪异的“新新人类”从咖啡屋走出,我早已见怪不怪。头发是不能落伍的,于是“新新人类”们纷纷易黑为黄或棕。枯黄的头发配上一张因各种原因而苍白的脸,乍一看,还以为是哪里来的难民把头发里的营养和水分拧拧吃喝了…  相似文献   

18.
稿件见诸报刊之后,有时会因为读者“对号入座”而招来麻烦,笔者就经受过这样的考验。前不久,眼见有的单位为举办迎七一歌咏比赛耽误生产,感到有必要投书报社议论几句。于是写了篇《搞庆祝不能误生产》的小稿,被《河南石油报》采用。由于写得太直白,报纸一发出,即让某部门对上了号,在其内部大发一番雷霆。本来完全出于公心,想通过新闻媒介提点合理  相似文献   

19.
尹汉宁 《新闻战线》2012,(12):44-45
"走"是前提、路径、方法;"转"是观念、态度、思想方面的要求;"改"是走和转的落脚点,是"走转改"成果的呈现和检验。"走转改",贵在走、难在转、重在改。没有清新的文风,不出精品力作,"走和转"就只有耕耘,没有收获。重在改,改什么?也就是四改:改虚华之风、改冗长之风、改浅表之风、改媚俗之  相似文献   

20.
胡茂勇 《新闻世界》2008,(11):44-44
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成功在于创新探索。我探索新闻写作技巧已有多年了,个中奥秘虽不尽言述.但心领神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