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现今经济转型含义的理解,了解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状态,认识到中国经济法对经济转型的重要性,主要从中国的商品市场领域探讨中国经济法指导下中国经济转型中市场体系的建构,发现存在着规范性法律不完善,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南京大学法学院张仁善先生的新作《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礼》) ,近期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学术视野开阔的法律社会史力作。它将社会史方法引入中国法律史的研究 ,用“长时段”的眼光考察清代礼法与社会的关系 ,对中国社会由传统步入近代的内在动因也有独到的阐释与见解。上溯至春秋战国时代 ,礼与法本是对立的。到宋末元初 ,礼法精神与礼法实践高度统一 ,至清前期 ,礼法体系发展到最完善的地步。而有清一代即经历了礼法的苛严期、松弛期和分离期。《礼》则沿着礼法由合一到…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律近代化是指传统封建法律向近代资本主义法律转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建设,揭开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崭新篇章。其主要表现在: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专制神圣到民主共和;由君权至上到法律至上,由人治到法治;由等级特权法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权;由行政与司法不分到司法独立;由司法中的专制主义、报复主义、惩罚主义、威吓主义到人道主义;由法律保护封建自然经济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诸法合体到诸法并存,建立“六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清末修律运动开启了中国法律发展近代化的历程,并自此开始了艰难的嬗变与转型。通观整个转型过程,中国法律发展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初步复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党化”、文革前的“政策法”、文革中的“法律虚无”,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发展等各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法律发展都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以至于中国今天的法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华法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可变性或转化性.西方法文化的输入,开始了两种法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如果说晚清修律是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开端,那么直至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法律向着现代化转型的目标是继续推进的.  相似文献   

6.
晚清修律是通过参照域外先进法律文化来完成的.在输入域外法律文化时,清政府优先输入公法文化,再逐步引入私法文化.晚清政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既是为了尽快收回领事裁判权,也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公法文化的特点,同时也是法律发展后进国家实现由传统法治向近代法治转型过程中的普遍做法.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学法学院张仁善先生的新作《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礼》),近期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学术视野开阔的法律社会史力作。它将社会史方法引入中国法律史的研究,用“长时段”的眼光考察清代礼法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社会由传统步入近代的内在动因也有独到的阐释与见解。  相似文献   

8.
随着"十一五"结束和"十二五"开局,"转型"一词成为整个中国关注与谈论的焦点,仿佛中国的各行各界都在面临一个转型的问题,不只是经济增长,包括法律体系、教育制度、社会保障以及城乡发展等等,全都来到了一个更新完善,甚至要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关头。因此,"十二五"作为这一社会大转型的开始,自有它非比往常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全面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型决定了法的领域必将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为实现这一法治目标,必须:一、建立自律型为主的法律调整机制;二、健全和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的法律体系;三、强化法律的调整、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制现代化应该包括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的现代性转型,然而由于少数民族法律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其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关注其本土资源的优化和配置。我们从分析法制现代化的一般原理入手,借用法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的分析思路,对少数民族法律的转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在民族民间法向现代型法律的转化过程中必须重视保护其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1.
侯强 《成都师专学报》2010,(3):88-91,128
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立法与法制变革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私立法律教育在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中,发挥了作为新法律文明强有力杠杆的作用。私立法律教育由于附丽于种种现实的政治功利目的之下,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积极效果与负面效应是兼而有之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全民普法活动的开展,使我国公民对法的认识,开始由“法制”向“法治”转变,公民法律意识也随之提升,逐渐达到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转变为法治意识。而探讨提高公民法治意识的路径,最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近代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跃进,近代中国法律教育也同样面临着一个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过程也就是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中国法律教育文化观念的变革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片面走向全面,逐步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修律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政是清末统治者为挽救苟延残喘的政权而采取的应时之策,带有明显的反动性;但同时不可否认,它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修律也是如此,它是为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具有它的反动性;同时,它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了重大变革,引进了一些近代法律思想和原则,推动了中国法制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全面论述了民办高职教育战略转型中的"七个突破"、"七个创建",即突破外延式发展,创建内涵式发展;突破学科型办学定位,创建能力型办学定位;突破学科型人才培养目标,创建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学科型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创建能力型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突破学科型培养模式,创建能力型培养模式;突破学科型师资队伍,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突破"唯专业技能教育论",创建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突破"草莽式"办学行为模式,创建"法制化"办学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6.
法定许可制度原为著作权法所特有的许可制度,但目前在专利法中也隐约可见其身影,正是相近的法理基础和现实需要呼唤专利法亦引入法定许可制度。利益平衡原则作为专利法的基本原则,理应成为专利法定许可制度的理论支撑;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专利成果利用率则是专利法定许可制度确立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7.
《资政新篇》是中国传统法律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所反映的西方法文化思想,折射出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急剧变革,体现了由封建主义法文化思想向资本主义法文化思想过渡的征候。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法制改革的主要手段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这种移植在理论、实践及观念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18.
英美法系在判例法的发展过程中,确立了独立董事在一定条件下对第三人承担责任。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并没有规定独立董事对第三人的责任,而作为一项制度,不仅要赋予制度的执行者一定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作为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由此,通过对英美法系独立董事对第三人责任的介绍,从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来构建我国独立董事对第三人责任制度,以使正处于制度移植和与我国现行制度相契合的独立董事制度得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阐述了依法行政引入评估体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法治评估的理论主体,评析了目前中国法治评估主体的实践经验。本文认为,法治评估引进第三方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变管理为治理推行先进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需要,是党执政能力提升的表现和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20.
法律诊所教育是当今世界法学教育的一种趋势。我国普通法律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引进了法律诊所教育,但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对此教育模式却鲜有研究。事实上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在1999年开始步入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因社会认识、国家政策、办学经验等各方面的原因,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本文在介绍法律诊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法律诊所教育模式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恰好弥补了我国高职法律教育的不足。积极引入法律诊所教育能够促进高职法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