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翻译成就以菲茨杰拉德的《鲁拜集》英译为代表.数十年来,菲茨杰拉德的英译一直被视为“意译”或“再创作”的典型,绝少顾及他尊崇源语文本的本质特征.本文以文本考证分析为基础,力图探究菲茨杰拉德为实现源语文本经典再生这一原则而施行的多种独到的翻译策略.认为菲氏《鲁拜集》英译,根据文化传承与经典传播的需求,博采众长,灵活运用,旨在源语文本的生命得以延续,在“脱胎换骨”之后依然具有被读者认可和接受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管子》的虚静说描绘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肯定了人的精神自由与心境的静谧是体道悟道的重要条件,也是认识美、把握美和艺术构思的重要条件。它揭示了审美创作活动的心理特征,并触及审美联想等艺术创作问题的本质,在我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道家的"虚静"境界与《文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道家“虚”“静”境界的探讨,进而认识《文赋》在对这一境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涉及的虚静境界在艺术美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虚静”是中国美学史上颇具特色的范畴。它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蕴含着审美的精髓和机制 ,是审美体验的极境 ,也是审美创造的前提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5.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6.
创作过程中要进入文思泉涌、浮想联翩、精魄奔荡、左右逢源的境界,作者必须保持澄心静怀、空明清净的心理状态。创作主体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审美创作及文艺事业有正确的认识并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历史感,同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以保持高度的审美注意,把心理活动、才能智慧集中和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去。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8.
《鲁拜集》是十一、二世纪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代表作,因十八世纪英国学者菲兹杰拉德的英译而蜚声世界,五四时期又经胡适、郭沫若等人的译介而传入中国,广受欢迎。90多年来,《鲁拜集》的汉译层出不穷,它所引发的关于诗歌翻译的讨论经久不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独特现象。文章以胡适、郭沫若两人对《鲁拜集》的最初翻译为切入点,讨论他们的翻译获得成功的时代因素,指出只有符合时代需求、契合时代精神的翻译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够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  相似文献   

9.
虚静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静论鲁文忠关键词古典美学;审美心理;虚静当“虚静”主要从先秦道家哲学认识论领域被引用为古典美学范畴后,就以其确定而丰赡的含蕴,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史上堂而皇之地占据了重要的特殊席位。将古人纷呈复杂、零星分散的有关言论、思想集中起来,爬罗剔抉,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10.
老庄美学中的重要范畴“虚静”,与中国古典美学“天人合一”的传统密不可分,是达到物我两冥的审美境界从而达到自由生命的前提条件。它肯定着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表现着自由生命特别是内在精神生命,充分荡漾着生命之流。  相似文献   

11.
《老子》从广阔的宇宙本体论视角出发,建构了道家特有的虚静人生论。虚静人生论以最高本体——“道”——为哲学基础,以保持淳朴自然本性并遵从此本性进行人生活动为理想境界,而达至这一理想境界的修身工夫即是损。损的工夫包含着两个维度:损知和损欲。此知和欲,乃《老子》所特指的智巧和贪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正常需要。《老子》的这一人生哲学蕴藏着对治当今诸种社会病症的精神宝藏。研究虚静人生论及其现代价值,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构建良性的社会秩序、竞争秩序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3.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古代文论家认为,"养气"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而"虚静"是养气的方法和途径,二者相互调和。刘勰《文心雕龙·养气》中的"养气"说和"虚静"说从道家顺其自然、清静虚无、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出发,论述了作家创作的生命状态和审美心理准备,说明了"养气"和"虚静"在生命和谐和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刘勰将"养气"概念引入艺术哲学范畴,从新的角度扩展了"养气"和"虚静"的外延,也丰富了其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入兴贵闲”语出《文心雕龙·物色》,是刘勰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之一。刘勰所谓“入兴贵闲”指触物起情时贵在保持内心闲静,使主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景物时,不仅能更好地把握物象,而且以辞遣之还能“析辞尚简”,是针对具体写作过程而言,其过程不离“物”与“辞”,最终是要达到“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的目的。其与《神思》篇所谓“虚静”虽有联系,但又有着不同的意味,不可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刘勰所提出的“入兴贵闲”,虽距今已有千年,但仍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关于“虚静”思想渊源存在几种说法,但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经过刘勰改造和提炼的新的概念,从直接征引的角度而言,“虚静”说来自于《庄子》。从思想吸收方面来看,“虚静”说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养份,保留了道家思想中养气的因素,摒弃了其中绝圣弃智的消极无为思想,吸取了荀子在“虚静”基础上进行新思维活动的积极态度,同时,可能受到了佛学思想方法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17.
海亚姆的"鲁拜集"在中国译本众多,不同译本因翻译的时代和译者的翻译观的差别常呈现给读者以不同的面貌,转译自菲茨杰拉德英译本的郭沫若译本、黄杲炘译本以及直接译自波斯文的张鸿年译本是"鲁拜集"译本中较有代表性的译本,它们在内在的思想和外在的形式方面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庄子》散文对艺术变形方法的运用是极为广泛的,该书以此法描写事物、塑造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对其艺术变形现象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庄子》一书存在着化丑为美等多种变形描写方式。本文还重点从文艺美学的角度,论述了《庄子》散文艺术变形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自然”之道和虚静观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文艺观点,将它们与老庄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和虚静观相比对探究,可以看出道家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其中的道家存在。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以“文道自然”为基础的虚静理论,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文章写作的始终.写作主体在面对纷繁的万物,应保持“入兴贵闲”的审美态度;在构建意象时,要保持“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审美心境;在把意象转化文辞、文思受到阻塞时,要“秉心养术,调畅其气”,保持审美状态,让写作活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