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人性的复归 文学是人学,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因此,文学的中心是写人,写生活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人,通过描写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关系,通过写人在社会的种种关系中发生的种种纠葛,来表现社会人生的种种场景,来展现历史的风云幻变,这就是文学。既然文学是写人,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写人的思想感情,写人的好恶爱憎,写人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为考察的对象,分为3个部分:第一,近年来中国大陆发现的新资料;第二,国外古典文学资料的新发现;第三,近5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著扫描。通过对若干具体资料的介绍,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提出这样的一种研究思路,即:要想深入研究文学,就必须跳出文学的范围;要想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就必须跳出中国文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相似文献   

4.
下篇:近5年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著扫描 近5年来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论著至少已有数百种之多,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果概论式地介绍必然挂一漏万。而且,由于出版时间较近,现在就作判断、评价也有相当的难处。因此,这里只能就披览所及,略作描述,权作抛砖  相似文献   

5.
在讨论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对于王汝弼先生所提出的一些论点,我有些不同的看法。现在本着争鸣的精神提出来商量。从两方面的问题来谈。  相似文献   

6.
出土文献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而直接的推动作用:1.有助于丰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内容;2.有助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深入认识古代文学艺术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3.有助于解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聚讼已久的公案性问题;4.有助于国古典文学研究者校读古代文化典籍;5.有助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革新的。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复杂的,有对真、善、美等社会价值的追求,也有对作为一己之私的欲望表达。作为人性的反映,文学不仅承担着审美、教育、认知等社会功能,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人们欲望表达的工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学中对欲望的书写往往显得不那么“光明正大”。这种文学的现实生存状况,决定了此类文学必须为自己寻找到一种“生存策略”。本丈主要在三个方面对这一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冯至的诗歌固然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很深,但与中国传统文学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他自觉汲取古典文学的养分,在诗歌中化用了不少古典诗词,却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他在诗歌中穿插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则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意蕴.此外,冯至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幽怨哀婉的情思以及"入世"与"循世"的矛盾心态也与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不谋而和.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国领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迄未中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陆续兴起了200多座都城和2000多座各类城市。这些古代都城与城市,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还是展示我国悠远绵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其中不少还被评为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时期的都城与城市所在的市镇,除拥有一般行政中心或经济都会所需具备的条件外,它们所拥有的含量丰富、价值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的相关学科如古文献学、古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均承担起了相应的任务,并形成了古都学、名城学等新兴学科。这是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走向繁荣的可喜现象。本刊所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也是历史时期众多古都名城之一,理应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贡献绵薄之力。考虑及此,本刊特自2006年起开设《古都名城研究》专栏,并将它作为本刊的重点和特色栏目,以促进中国古都名城研究为己任,以探索中国古都名城发展规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倾心打造,为国内外研究中国古都名城的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加强古都名城研究,繁荣学术,促进交流,为保护和发展古都名城城市遗产,促进古都名城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作为本栏目的首期,本刊特地邀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先生组织一组笔谈。笔谈的主题为“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走向”,邀请部分专家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的新动态和趋向,正在进行中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等畅言所感,各陈所见,以期对中国古都名城研究有所助益。编者希望并欢迎广大学者能够积极参与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曾长期被认为是冰炭不同器或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只是在国内外经过几十年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遭到客观规律一再惩罚,时至今日,人们才郑重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一种商品经济,才痛切地感到再也不要去干那种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截然对立起来的蠢事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校高等技术产业一系列客观现象与作用的分析,通过对高校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性质的探讨以及对国内社会企业和国外高校参与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类同现象比较,提出中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依托高校与面向社会的中介性”、“企业投资与成果运作的主体性”、“国际比较中的创业直接性”三个重要特征,并进行了相应的论述。同时,还归纳出国外高校在参与兴办高新技术产业中所体现出的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法定文件。对中小学教研机构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作用、工作内容及方式都作了回答,凸显了教研人员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过程中,教研机构与新课程同行,不断总结传统教研工作,努力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研网络、教研内容、教研方式,形成新课程的教研文化。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广泛应用,知识密集的高校同样迫切需要知识管理。本文从阐述知识和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出发,结合所构建的高校知识管理模式,剖析了我国高校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必然性,提出了实现高校知识管理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先秦时期的“女神”到秦汉后“女妖”的整体变形,究其原因,首先当然是物质生产领域生产方式的变化一由采集到农耕和狩猎,男性取代女性成为重要劳动力;其次是意识形态的变化。儒家文化妇女观的确立和由男性性焦虑所导致的妖魔化女性的社会集体无意识的产生,以及中国特色的低层次、多神教的封建迷信观念的盛行。男性性焦虑是论文试图阐释此问题的崭新角度。  相似文献   

15.
审美鉴赏是伴随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的以单向或双向形式进行联络的信息沟通,而文学鉴赏主要是以单向联络的形式进行。除了在间接交往(对作品的独立鉴赏)的同时伴随着直接交往(与作者或其他鉴赏者的交流)外,文学鉴赏几乎没有什么反馈联系。“每个人所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朱光潜《诗论》第52页)这是鉴赏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即鉴赏的个体差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16.
读者在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读者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呈现出新的变化。研究这一规律,对于提高读者鉴赏古典文学的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抗日战场研究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主体性内容,其内容应包括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与此相关的其他问题。“文革”之前关于正面战场的研究几无进展,且评价消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渐趋客观、准确,评价亦开始向积极、肯定方向转变。深化抗日战场研究,有赖于海峡两岸相关资料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还应明确研究视角,规范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工作的状况是怎样的呢?以一九八○年来说,全国各种报刊发表了两千多篇论文与短文,新出版数十种专著。应该说研究工作是欣欣向荣的。但是,更为可喜的还在于,当前研究工作的水平比起前些年来确实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当然,不必讳言,其中也有一些问题。以下,把我所看到的成绩与发现的问题择要提出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1949年,我在北平的小学校园里迎接和平解放。那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城,常常能够听到从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我和大人们都盼望快点和平解放,不说别的,单说国民党军队突然在我们大院的三楼顶上架起了机枪,就让我们十分紧张。在宣武门一带,我们居住的三层楼在当时算是一个制高点,自然首先被他们看中,一大早国民党士兵就丁零当啷地在楼顶修起了工事。大人们都说,真要是打起来了,咱们这还不成一片火海!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的古典文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五四”开始的现代的古典文学研究,是对古代研究遗产的继承、革新、深化和扩展。1950年以后,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时期,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课题,是有步骤地全面清理文学遗产,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1)认识古代各种文学现象的本来面貌和本质内涵;(2)运用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新观念,实事求是地给予科学的评价;(3)总结艺术创作和文学发展的规律,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