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70多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对生态整合价值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是也不排斥学术理性、认知过程、人文主义等其他五种价值取向,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价值观具有"后设课程取向"的特点。性别、教龄、学历、区位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为认同和重视这六种取向。16~20年教龄的教师在除社会重建取向之外的其他五种取向上认同度均高于其他教龄的教师,表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课程价值取向有影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学术理性和认知过程取向上的得分均低于其他学历的教师,表明教师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认同度随着学历的提升而逐渐降低。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差异显著,表明经济及教育发达程度影响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编教师课程价值取向调查问卷,考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在性别、学历、区位等纬度上的差异状况.结果显示:总体而言,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生态整合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也不排斥其他五种取向,表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课程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性别、学历、区位等影响源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为使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各种课程价值问题,发展自己的课程观,应以课程设计为抓手涵养课程价值多元共生、以课培训为保障构筑教师个体课程价值观、以教师共同体为平台实现课程价值互动共享.  相似文献   

3.
4.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取向、教学与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主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以及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国家级研修班活动、山东省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教材培训的体验与调查,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取向分析、教学活动以及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期望对今年秋季开始实验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有所借鉴或启示。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师实然的课程价值取向与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取向偏离很大,普遍以应试取向和知识技能取向为主,比较片面和功利。导致这一偏离状态的原因主要有升学考试制约、课程知识缺乏、学校文化氛围影响等。因此,加强教师对所教课程的课程知识理解、赋予教师课程权利、确立评价的积极导向、加强培训的可操作性,是转变教师课程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应然课程价值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取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取向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认知过程取向的认同度最高,但也不排斥其他四种取向;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倾向于学术理性取向;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认知过程、科技发展、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学历的教师在科技发展、人文主义、社会重建、学术理性取向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教师的新课程培训状况对科技发展、认知过程、社会重建取向有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的课程研究与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经历了从知识取向、能力取向、标准取向向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转型。前三种价值取向是以未来教师为中心,强调其基本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后一种取向是以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用儿童学习结果来评价教师教育课程及未来教师的有效性,以确保教师教育的质量。这一转型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师的课程价值取向指教师对语文课程属性和功能的看法和观念,这些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本研究从现象描述分析学的视角,采用访谈的方法,从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看法厘析出教师实然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结果发现:教师群体中存在应试主义、学科主义、认知过程、社会本位主义和人本主义五种不同类型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在课程社会学的研究中,课程是一个特定的社会事实,在其运转的过程中受到各方价值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教师所持有的不同意识形态——社会代表者、非社会代表者和反社会代表者,以及在此影响下,教师在对课程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不同价值倾向——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建立都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通常体现在知识本位价值取向、能力本位价值取向和个人(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几个方面。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还应该包括一些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社会转型,因而要求社会全体成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必须主动地、有意识地提升信息素养,这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出现与发展的根本动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体系发展为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包括全人化取向、多样化取向和主体性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教育,也称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同教育相结合的产物。1946年,计算机诞生,但当时还只是一种用于科学计算的高级设备,60年代,计算机走入中小学,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与应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才开始在中小学普及,而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素养概念源自80年代的美国,由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3.
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课程的目的。课程的价值取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合理的,但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必然会进行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本文着重回顾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嬗变的历史,期望能对当今语文教育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Web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课程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E-training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eb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培训方式,并对该方式下培训课程的结构、目标、内容等作了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已严重滞后于信息社会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新的角度,提出了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本文以后现代课程观为视角,在充分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创建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力图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个性化的高效学习和培训。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已全面启动,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课程设置是继续教育工程的核心。明确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构建科学、实用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采用清华大学李虹教授编制的《生命愿景量表》对昭通市5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昭通市中小学教师的生命愿景整体水平以及生命控制感、积极的生命意义、消极的生命意义和追寻生命的意义各项均分远低于大学生生命愿景测量标准,生命愿景整体状况较低。  相似文献   

19.
小学德育"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决定了农村小学的德育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相时丰富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资源和生产劳动资源,这些都可以用采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农村德育校本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应回归儿童生活,应立足乡土资源,应通过实践活动生成儿童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