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美娟 《广西教育》2014,(41):46-46
正"默读"是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有效的默读能培养学生精读、专心阅读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是,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默读"流于形式,大都呈现出"朗读有余,默读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主观上认为默读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出彩,默读的课堂不够活跃、热闹。那么,怎样才能使默读得到有效运用呢?一、边默读边批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要让学生养成边默读边批注的好习  相似文献   

2.
默读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我们应根据默读的特点,合理地确定评价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教师智慧,因"生"制宜,做好评价。通过评价反馈,强化优点,改进不足,这样让学生领会默读的真意,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进而达到提高默读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其乐融融,似乎让平静、单调的课堂变得热闹、生动了,许多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略了默读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会造成"冷场",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因此,极少有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默读训练,即便采用,也是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默读",顾名思义,即默默地读,不出声地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曾几何时,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那种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式的朗读。更有甚者,受到公开课及名师言论的影响,一些课堂重现场气氛,重人文熏陶,重教师讲解,朗读何其多,默读何其少,以至课堂中,"书声琅琅"有余,"默读静  相似文献   

5.
<正>默读,阅读的"童子功"!这一功夫要跟随孩子们终生。当提到"默读"时,孩子们总会把"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的要求熟念于心。一直在思考,这一"文字"与"心灵"交融的默读过程,学生该怎样自自然然地充满期待地"学",怎样踏踏实实地充满期待感和挑战欲地"习"?让默读这一阅读童子功不走过程,不贴标签,真正让文字在学生的心灵间走个来回,留下阅读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阶段对朗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关于朗读的训练也很多,语文课堂上指导朗读往往比较容易看得到成效。所以,语文课上朗读是备受关爱的"宠儿",而默读则成了被遗忘的"弃婴"。朗读和默读是阅读能力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是整个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朗读能力是通过长期训练培养出来的,默读能力当然也不是天生形成的。因此,小学阶段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不能只偏爱朗读,也要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默读",不能忽视学生默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重任,针对目前默读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缺失现象,对默读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提出了培养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8.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其乐融融,似乎平静、单调的课堂变得热闹、生动了.许多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略了默读,甚至认为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会造成"冷场",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因此,极少有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默读训练,即便采用,也是蜻蜒点水般地安排两三分钟,往往学生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考,教师便火烧眉毛似的打断学生,马上进行朗读指导.更为普遍的是,教师很少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默读的方式、方法.其结果是,学生课堂上表现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却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9.
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同一语文要素的呼应与发展,并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带着问题默读"的要求。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以及课后的语文要素,从课题、关键词句、课后习题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以提升学生的默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朗读和默读是两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一种阅读方法。那么,该如何落实默读呢?一、夯实默读基础奠定坚实的默读基础是默读能力提升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第一学段,就应该让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样  相似文献   

11.
现如今,在语文课堂上听到琅琅读书声让人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回归,特别是指导得法、层层深入的朗读更是令人荡气回肠。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度忽视了朗读,只注重死板机械地分析课文,生搬硬套地理解内容。学生读得太少了,那种理解停留在了词句的表面,停留在了教参的标准答案上。在课改春风吹遍全国的时候,语文课堂掀起了读书的热潮。如果哪位教师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准会在评课时被扣上"课堂气氛不活跃"的帽子。其实,提倡课堂要有读书声是真知灼见,本人十分赞同。但是,如果只是"有声语言"在课堂上响起,而忽略了另外一种读——默读,那就是在"跟风""走极端",是不值得效仿的。教师钻研教材,主要靠反复默读,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文却不让他们默读?没有潜心的默读,能静静思考吗?能发现疑问吗?能综合归纳吗?能自得自悟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决不能轻视默读的,加强默读训练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阅读教学,朗读备受青睐,默读却受到了冷落。这是阅读教学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默读教学的重要性,更要准确把握默读的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实施,以提高默读教学的质量。这样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呢?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的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中动与静的结合呢?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前提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重要前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是猫和老鼠的  相似文献   

14.
默读即不出声的读。在阅读教学中,相较于其他阅读形式来说,虽然默读不够华丽、活泼、热闹,但是也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默读能帮助学生解释疑难;默读能引领学生直奔主题;默读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默读能力要在初步掌握了朗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好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将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在默读中解决难题、深入研读文本、体会情感。  相似文献   

16.
阅读要有速度,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而默读是一种快速的阅读方式。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速度策略单元"为例,重点围绕默读的价值、提高默读速度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使学生掌握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质量,培养默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默读是最经常且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本途径,但是当前教师对于默读往往忽视。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默读教学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默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1.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当前,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训练中,默读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淡化".语文教学中默读"屡屡缺席"的失衡现象亟待匡正.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被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自身独特的价值,夯实默读基础,提升默读技巧,抓准默读时机,以提高默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从有声与无声角度区分,读书有默读和念读两种.顾名思义,默读就是"看",眼睛扫描文字信息,同时,脑海里跳荡着文字和语流的音响与节奏;默读时,因为这种文字与语流的音响和节奏常常与呼吸和心跳的律动相契合,所以默读者常常感觉到"脑读"的同时心也在读.所谓"念读"就是出声读,即把通过眼睛摄入脑中、心中的文字和语流的音响与节奏再经由口腔念出来."念读"一词是笔者发明的,主要是为了与"默读"区别并便于给"出声读书"分类.念读时,自己发出的声音被自己听到,输入大脑,大脑同时受到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刺激,因而对文字信息的记忆自然就深刻得多.古人也许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特别重视念读.《三字经》强调"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韩愈强调"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眼、心、口、耳的默契联动的念读过程,同时调动了左右脑的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而左右脑同步发挥效用时,语言形式的获得与语义的理解便统一于这一进程中,记忆和理解效果可以增加数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