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前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探索和把握虚拟社会舆论运行过程中引发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成为迅速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迫切需要。本文在社会燃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舆论生成途径的缓慢氧化、剧烈氧化(包括自燃和点燃)三种模式以及三种模式相互化合共生的复合氧化模式,并在叠加、多变的复合模式中寻求多元共生、结构均衡的舆论引导路径,为虚拟社会管理带来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姗  刘年辉 《青年记者》2005,(12):52-53
一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的具有共生和互动关系的社会人群组成的共同体。对和谐社区理解有多种多样,但是一个基本内涵就是它不是分裂的而是有机的,同时能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协同发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立足于当前基层融媒体高质量发展建设新阶段,研究剖析县级融媒体与县域社会发展之间如何有效构建起双向良性互动的深度融合共生关系,呈现县级融媒体与基层社会融合共生的内在逻辑,深度解析以服务实现深度嵌入联结、以赋能区域社会价值共创来实现共生互动的实践模式,并提出新发展阶段的两大提升方向:立足在地性凸显本地化,打造县级融媒体机构的竞争优势;拥抱平台化与生态化,重构价值提供方式体系。为县级融媒体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路径参考与理念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是社会的人,故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须的,也是人们确认自我、通过对话实现心灵相遇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几种代表性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镜中我"理论、"我-你"的人际传播理论。笔者认为,人际传播研究是最贴近人的生活和最为实用的一类研究,对它的需求,遍及随时遇到、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之中,因而也是最具人性和情趣,具有强烈心理色彩的。  相似文献   

5.
数字平台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关系结构,技术的不可见性为风险滋生提供了土壤。在数字平台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隐私泄露风险、信任脱域风险和认知极化风险。社会渗透作为一个经典理论视域,以人的不同交往分期为参照,提出在数字平台交往中做好隐私边界管理、审慎开展自我披露、建立危害抵御机制这三种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6.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话语在人的建构和社会建构中起到深层的作用,因此,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和形态.”①社论是报刊编辑部声音最有力的表述和言说,《群众》周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理论刊物,反映了战争年代中国的主流“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7.
刘嘉  黄巧莉 《新闻世界》2014,(1):137-138
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做深层次的解读,用社会中层组织理论具体分析介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组织"在稳定私人生活、为美国人追求幸福以及实现美国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为社会建构提供赖以生存的价值理念。社会中层理论是认识当代社会异化现象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社会记忆作为人们对共同记忆的认知和重构,在人类文明传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档案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构建社会记忆的实践工作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本文主要围绕档案与社会记忆两者展开研究,首先从两者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相结合产生的档案记忆理论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与社会记忆之间呈现的关系以及建构功能进行阐述,探究档案对于构建社会记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导意义,进而提出社会记忆的构建需要理论与实践统筹共同发展。通过从社会记忆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档案的功能与价值,可以促进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理论中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并有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如今的社会新闻涵概很宽泛,基于人与人之间一般社会关系而被人们乐于传播和议论的新闻都可看作是社会新闻。如男女关系、家庭关系、权益关系、血缘关系、侵权与维权、伤害与被伤害等等,其特质是社会关联性广泛。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的是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从“围观模型”看交流困境——微博社会网络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看微博,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得出直观模型——微博“围观模型”。该模型体现了微博整体网的基本特点:名人间交流频繁,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与名人交流的愿望实质上无法实现;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有效交流也很有限。“围观模型”这一概念虽用来描述这一虚拟网络的特征,却也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网络关系特点,体现了人们交流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在图书情报领域,不同的知识单元(如文献、作者、机构、期刊、学科、主题词和关键词等因各式各样的关联而形成了复杂的知识网络.传统的知识网络构建过程中往往仅依赖知识单元之间的单一关系,因而形成了多个独立的单关系网络,然而真实的知识单元之间往往是多种关系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为解决复杂的知识网络构建这一问题,本文以科研人员这一知识单元为例,提出基于多关系融合的异构社会网络构建方法.将社会网络的构建与社会网络三大核心理论之一的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依据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来进行关联测度和融合,生成异构社会网络.针对科研组织的实证研究揭示出异构社会网络能够更好地融合研究人员之间与科研兴趣有关的多种关联,为更精确的社区划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图书馆职业实践,以谢拉所创立的社会认识论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型的记录(资源)与用户之间的匹配,构建社会认识层次论框架,并试图将其作为图书馆情报学的理论基础。以LISTA数据库的文献为语料,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应用聚类分析、基于CONCOR的子群分析和因子分析对理论框架进行检验,发现该理论框架与图书馆情报学的实际研究议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契合性。这一理论框架可望为图书馆情报学形成内在统一的解释逻辑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声音     
《网络传播》2007,(10):65-65
“面对与互联网时代共生的资讯泛滥。‘网络暴力’问题,大家认为,媒体从业者应该充当新闻‘把关人’的角色,做好新闻信息的‘守门员’,坚持社会责任。”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赵阳  相似文献   

15.
康豪瑟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由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中层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发达和多样化的中层组织可为民众与政治精英之间的沟通提供对话的平台,预防社会冲突的发生。本文基于中层组织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大众传媒作为中层组织的可能性,指出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中,大众传媒作为中层组织,应担当起弱势群体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的平台,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和话语表达提供渠道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会资本是指主要通过互联网产生并维持的社会资本,现实社会资本的建立和维系则不依赖于互联网。本研究在社会资本理论和强弱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广州十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n=1017)调查,探寻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浏览网页对大学生的网络弱关系和现实社会资本有显著的积极作用。收发电子邮件有益于建立和加强网络强关系。网络聊天更多地发生在倾向于将双方的关系深入发展下去的行为人之间。SNS的主要的作用是拓展网络弱关系和重现物理世界中的强关系。玩网络游戏能够建立起有质量的社会关系,但是这种社交网络会侵蚀真实生活中的社会资本。大学生的虚拟社会资本与现实社会资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益。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组织形态经过了"原初共同体——现代性社会——现代共同体"的历程。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共同体与更大的社会之间需要形成长期有机联动,现代共同体必须与社会实现功能互补。在此过程中,媒体扮演着"跨海大桥"的角色,实现了它的联动作用,协调着人的双面性冲突。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全面的目标,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实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使中国在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位置,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既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把档案文化融人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档案文化在创新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为大局服务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关于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新闻职业出现之后,在长期的新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社会建构主义和延展认知的具体阐述,分析其各自对情报学理论的影响,并根据社会建构主义和延展认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探讨在以人文为主、横跨多个学科的情报学中,如何将社会建构主义和延展认知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情报学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