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养成教育的定义众说不一,对此本文认为应放弃静态的概念界定而转向动态的历史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在其概念提出、拓展研究和主体性反思的不同阶段里,养成教育的定义分别在日常性、早期性、践行性、系统性和主体性上各有侧重。这五项特性构成养成教育概念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马琦 《现代语文》2010,(1):34-35
本文试就汉语词类划分中的词的“兼类问题”进行探讨,追溯汉语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并对汉语兼类词辨析中存在的争议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3.
汉语词在日语词汇中所占的比例接近半数,包括来自汉语的借词和自造词两部分,其中绝大多数是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汉语词多用于公开和正式场合。从读音上可以分为吴音词、汉音词、唐音词以及惯用音词。日语中的汉语词跟汉语相对比,有同形同义词、同形近义词、同形异义词及汉语中不存在的词四种。  相似文献   

4.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般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既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商品论述的原意,也解释不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存在的一部分用来交换的而实际上却卖不掉的或大大低于其社会价值出卖的过剩产品是商品的问题;另外,按照该定义所计算的商品率,甚至还会掩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玄言诗的界定是玄言诗研究中首要的问题.本文突破已有研究格局,对玄言诗重新界定,认为玄言诗是魏晋时期受玄学影响而产生并与玄学相伴始终的、以表现玄学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为主要内容的抒情言志诗.  相似文献   

6.
目前成人教育定义繁多,鲜有被普遍接受、精准、统一的概念。通过梳理历史上各种成人教育的定义,尝试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给成人教育重新定义,以厘清部分人对成人教育概念的误解或曲解。  相似文献   

7.
回顾过去,学界对词义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相关研究仍存在可改良之处:缺乏对词义建构模式及意义演变机制的探究。本研究于认知视域下总结归纳出了汉语词意义建构模式和意义演变机制,并展现出了"红"、"白"等词意义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官华 《成人教育》2018,(3):34-3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区教育的概念进行讨论,提出的定义普遍为社区和教育两个领域的组合.但这些定义偏重于从社区教育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等功能性进行界定,无法与社区内其他活动、其他教育活动区别开来.文章将社区教育定义为:各种主体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组织地开展的非学历、非认证(职业资格认证等)、非营利的教育活动和过程.这有助于我们清晰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外延,构建科学、高效的社区教育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9.
黄婉艳 《文教资料》2009,(12):36-37
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越发达,其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越发达。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两者可以分离,声义结合与分离,词便产生色彩意义和修辞意义。本文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色彩意义和修辞意义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0.
日本语中的汉语词是日语词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汉语词也如此。文章论述的是汉语词在日本各个时代的不同概况。  相似文献   

11.
词义与概念的关系在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根源在于人们对词、词义与概念三者的关系认识不清。词与概念的关系不同于词义与概念的关系,词义与概念既有同一性,又有本质的区别。这一理论观点对解决语文词典释义的相关问题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冶慧颖 《培训与研究》2009,26(6):130-132
叠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具有绘声绘形,朗朗上口的特点。本文运用翻译理论、语言学、词汇学、文体学知识探讨了叠词英译的方法,即如何准确表达汉语叠词的语义,尽量再现汉语叠词在形式上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从汉英“字”、“词”的区别着手,分析汉英“字组”及“词组”的区别,及汉英词类的划分,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词义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学中争论最多的理论问题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词义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仍有深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当代汉语词义演变在词义构成的三个方面都有体现。词汇意义方面主要为扩大和转移,缩小和虚化的情形较少;色彩意义方面表现为感情色彩的贬降或扬升、形象色彩的突显和强化、书面语体色彩的减弱与通用化;语法意义方面以转类为主,一些程度副词的新用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过程中,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通过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形成一个同义三音节的虚词。该类演变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AB+AC→ABC,如"便则道"、"一壁厢"、"依然原";第二类是AC+BC→ABC,如"久已(以)后"、"起为头";第三类是AB+BC→ABC,如"多敢怕"、"只除非"、"只除了"、"只除是"等,这是同义词叠加整合再词汇化的结果。以往对单音节词同义连言形成的双音复合词的研究较多,而对江蓝生先生提及的"同义词的叠加和词形的整合"现象研究较少,基于此,力图以侧重语言事实的描写,而对词汇层面的同义词概念叠加和词形整合现象提供文献用例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词的问题一直呼吁汉语语言学家要关注汉语的特点,从汉语自身特点出发解决有关“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方金华 《台州学院学报》2012,34(1):15-17,27
汉语的词义是成系统的,词义在演变中,其语义场内部要素也发生了相应动态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词义的系统性。先秦时人们睡眠或直体横陈,睡在床上;或趴在几上睡。由于几这种卧具在后代消失,睡眠语义场在睡眠方式上不再强调卧具的对立,只保留睡眠状态上的内部对立。这揭示了汉语词义系统在发展中为了维护平衡而采取内部调整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9.
语言发展是渐变的,词义的发展演变亦如此。对词义演变的探讨要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因为纵观古今词义的演变不难发现,词义演变不仅仅是扩大、缩小和转移那样简单。本文试从词义深化、词义范围的变化和词义转移三方面探讨词义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