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1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两块平板玻璃叠放,其间夹入薄片或细丝状物体的时候,玻璃之间就形成一空气劈尖。在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下,玻璃上出现明暗相间、间距相等的平行于玻璃棱边的干涉条纹。根据波动光学理论,空气劈尖上、下表面反射光是相干光。如若在劈尖内空气层厚度为e处,其两相干光的光程差为:  相似文献   

2.
近期 ,在高二物理新教材“光的干涉”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 :(1 )课本中干涉法检查工件表面时为什么看到的是等间距的直条纹 .为何使用两块玻璃将一端垫高而实验不能成功 .(2 )课本中提到了干涉条纹发生弯曲 ,工件表面有凹凸 ,那么怎样判断是凹还是凸 ,凹凸的深度有多大 ?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对其作了如下探讨 .1 干涉法检查工件表面时图样条纹及成功因素图 1如图 1所示为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原理图 ,当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于标准样板时 ,在空气劈薄层的上、下表面所引起的反射光线形成相干光 ,设尖劈在某点C处的厚度为d .如图设相互靠…  相似文献   

3.
1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两块平板玻璃叠放,其间夹人薄片或细丝状物体的时候,玻璃之间就形成一空气劈尖。在单色平行光垂直照射下,玻璃上出现明暗相间、间距相等的平行于玻璃棱边的干涉条纹。  相似文献   

4.
牛顿环释疑     
张汀龙 《物理教师》2010,31(8):30-30,32
将一曲率半径相当大的平凸玻璃透镜凸面向下放在平面玻璃的上面,在两者之间就形成一个劈尖形空气薄膜层.将平行光束垂直地射向平凸透镜,如图1所示,透镜下表面的反射光和平面玻璃上表面的反射光发生干涉,形成以接触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环形干涉条纹,  相似文献   

5.
题目 如图1所示,将一块透明且厚度均匀的标准样板α放置在另一平板b上,在它们的一端垫上两张纸片,从而在两板表面之间形成一个顶角为θ的劈形空气(折射率为1)膜.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射α板的上表面,人眼在α板上表面从上往下观察.  相似文献   

6.
检查精密零件表面是否有凸凹的方法是利用薄膜干涉法。薄膜干涉又称为等厚干涉 ,原因是厚度相等的地方 ,光程差一样、干涉情况一样 ,即某一处反射回来的两列波叠加 ,光振动加强 ,产生亮点 ,那些与这处厚度相等的地方都是亮点 ,它们连起来组成亮条纹。在其它厚度处两列波叠加 ,光振动减弱 ,产生暗条纹 ,因此厚度变化情况决定了条纹的形状。如果被测表面是平整的 ,它与标准样板间形成一个厚度均匀变化的“楔形”空气薄膜 ,薄膜上与交线平行的任一条直线上各点的厚度相同 ,干涉的明暗情况一样。由于其厚度是均匀变化的 ,所以它的单色光干涉条纹…  相似文献   

7.
在"光的干涉"一节的教学中,一般都要介绍历史上的杨氏实验,并通过类似的实验再现来说明光且有干涉现象,从而证明光是一种波.然后再通过理论分析屏幕上某个位置出现明、暗条纹的条件.教科版第78页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图片(如图1所示),通过图片来说明单色光通过双缝后在屏上产生了叠加,形成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即发生了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8.
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二册“薄膜干涉”中阐述了增透膜的厚度与相消干涉之间的关系:“当薄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时,在薄膜的两个面上反射的光,路程差恰好等于半个波长,因而互相抵消。”根据这句话,有的人简单地外推为肥皂液薄膜或空气薄膜的厚度等于光在其中波长的1/4时,同样产生相消干涉,其实不然。 分析薄膜前后两个界面反射的光产生干涉时,必须考虑到光反射前后相位是否发生突变。实验证明:当光从光疏媒质射向光密媒质的分界面时,反射光波会发生180的位相突变(相当于半个波长的损失),但当光从光密媒质反射向光疏媒质时,却没有这种突变,至于透射光波,则不发生位相突变。如图1所示,设黑的  相似文献   

9.
1光的干涉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光学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托马斯·杨最先在1801年得到两列相干的光波,并且最早以明确的形式确立了光波叠加原理,用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这一实验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她对近代物理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高中光学教学中我们常用图1所示来讨论杨氏双缝干涉的有关内容,其中判断P点是明条纹还是暗条纹的条件是:P点出现明条纹的条件是光程差  相似文献   

10.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三册<光的干涉>这一节中对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只作了一些现象上的定性介绍,而当空气劈发生变化时,干涉条纹间距如何变化,如何从干涉条纹去判断被测表面是否平整等问题没有作具体分析说明.本文笔者试就一具体问题的分析的讨论,谈谈空气劈干涉条纹间距变化的判断方法及其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新课程贯彻的过程中,炒得最热的莫过于"研究性学习".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一切活动,从狭义上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自我学习和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前中学物理新教材的"课题研究"就属于狭义的研究性学习范畴.按新课程标准的说法"高中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学习"轰轰烈烈谈的多,扎扎实实做的少"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认为与高考无关,因此,许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不重视.但2002年高考(上海卷)却已经给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研究性学习正在走进高考,现就该试卷的特点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2.
立体未来主义的诗歌在格式上大胆革新创造出一种立体诗格式———“图画诗”在创作手法上抨击古典风格推翻理性传统思维模式语言不追求风雅而是强调力度、粗野和感情的狂热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个人所见、所闻、所感并对资产阶级进行讽刺抨击通过作家主观感受艺术地表现现实的本质。肯明斯的诗歌反传统的形式没有标点符号诗行参差不齐任意拆词、拆句措辞有时粗野比喻古怪离奇歌颂自然讽刺资产阶级哲学、科学和宗教。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江苏高考题串列加速器是用来产生高能离子的装置.图1方线框内为其主体的原理示意图,其中加速管的中部b处有很高的正电势U,a、c两端均有电极接地(电势为零),现将速度很低的负一价碳离子从a端输入,当离子到达b处时,可被设在b处的特殊装置将其电子剥离,成为n价正离子,而不改变其速度大小.  相似文献   

14.
2000年高考(浙江,江苏,吉林,江西)理科综合卷,终于揭下它那神秘的面纱,露出了真容.纵观全卷,该卷难度适中,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重视了理、化、生等学科的综合,较好的体现了"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于教学大纲"的思想,不失一份好卷,但美中不足的是:选择题16题的答案,有些欠妥.  相似文献   

15.
题目两根相距d=0.20m的平行金属长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并处于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2T,导轨上面横放着两条金属细杆,构成矩形回路,每条金属细杆的电阻为r=0.25Ω,回路中其余部分的电阻可不计。已知两金属细杆在平行于导轨的拉力的作用下沿导轨朝相反方向匀速平移,速度大小都是v=5.0m/s,如图所示。不计导轨上的摩擦。(1)求作用于每条金属细杆的拉力的大小。(2)求两金属细杆在间距增加0.40m的滑动过程中共产生的热量。(1995年全国高考题)这类“导电滑轨”问题,要涉及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金属杆…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终身教育的内涵意义及标志,就学校体育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作一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为社会关注的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初看上去平淡无奇,但细细观之,却有许多值得沉思之处.  相似文献   

18.
屠旭滨 《物理教师》2004,25(5):1-54
高考试卷中几乎每年出现“拓展性”实验题,它们是以高中物理课本实验为基础,命题者通过改变课本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器材、要求、情景等手段,对课本实验进行拓展翻新后设计的新的实验问题.这类试题不但考查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特别注重考查实验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9.
20.
1知识网络建构高中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联结物体受力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基本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力和运动的知识网络建构如下:处理力和运动类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是:(1)领会问题的情景,在问题给出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建构出正确的物理模型;(2)合理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4)正确建立坐标系;(5)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有关的规律列式求解。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隔离法和整体法,要善于捕捉隐含条件,要重视对临界状态的分析。要重视作图,养成画物理示意图的习惯。通过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